时代的精神状况
作者:[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分类:文化
ISBN:9787572616464
出版时间:2024-5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了解这个时代,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
《时代的精神状况》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的重要作品,出版80年来不断再版,是一部存在主义哲学的经典。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1930年9月纳粹党在大选中的巨大成功。面对30年代的社会危机、虚无主义的兴起、民族主义的热潮,雅斯贝尔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技术、家庭、工作、国家、教育、艺术、科学等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表面上是在批判时代的精神状况,实际上却是在追问人类的本质。针对这一问题,存在主义给出的答案是,人之为人,就在于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责任。
*****************************************
★哲学史上震撼人心的经典名著
★被翻译成英、法、俄、意、日等十多种语言
★对技术时代人的生存状况的诊断书
★著名翻译家梁锡江教授德文直译
*****************************************
雅斯贝尔斯是康德的唯一传人。他像康德那样,不止一次地离开学院范围及其概念化的语言,去向一般的读者大众发言。——汉娜·阿伦特
在初版近一百年之后,《时代的精神状况》在今天这个技术时代与当时一样有效,促使我们去澄明人之为人的存在本原。——陈高华(大连理工大学教授)
作为存在(生存)哲学的经典之作,《时代的精神状况》致力于“澄明”20世纪西方的时代精神,并凸显人的“超越”,值得深入研读。——罗松涛(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章节介绍
1946年版序言
导言
第一部分此在秩序的界限
第一章 技术和机器成为群众生活的决定条件
第二章 群众的统治
第三章 技术性的群众秩序与人类此在世界之间的张力
第四章 恒定的此在秩序的不可能性
第五章 为绝对化的此在秩序辩护的方式(现代诡辩术)
第六章 当代此在秩序的危机
第二部分整体中的意志
第一章 国家
第二章 教育
第三章 整体的不可理解性
第三部分精神的衰亡与可能性
第一章 教化
第二章 精神的创造
第四部分当代人类存在的概念
第一章 关于人类的科学
第二章 存在主义哲学
第五部分 人类未来可能是什么
第一章 匿名的力量
第二章 自我生活在当代状况中的维持
第三章 沉思的预言与唤醒的预言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落阡的评论
给自己的翻译打广告.jpg。至今看来依然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面对技术时代和群众生活的思考,面对国家对群众秩序的强制性保障、工作乐趣在生存面前得到挤压、必需品的供应走向追求务实而不是意义、人类消解在具体功能里的问题,当生存将现代人置于强烈的分裂之下,只有“不再被认为是他所是的存在”,也就是进入到超验层面的绝对的可能性能够给人带来以自由,并以人性的高贵反抗虚无。
-
mumudancing的评论
汉娜·阿伦特的导师,马克斯·韦伯的挚友。所以在雅斯贝尔斯的书里会读到往前溯源或系统相关的论点,连成了一大片。本书前大半部分都在讲我们面临的问题——如今这些问题当然已经更严重了,教育成为平庸的规训,科学成为新的迷信,哲学沦为虚伪教条的装饰,辩证法也毫不例外地被他批评——这段论述和评价韦伯的部分极为精彩,有和他遥远击掌的愉悦。然而最打动我的还是最后一章,我们如何面对这些问题,自我实现的方式。雅斯贝尔斯写得荡气回肠,给人无限勇气。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
对于西方更广泛的阶层来说,教化与群众保持着距离:直到今天,它也只是在人文主义这唯一一条道路上取得了成功,但对个人来说,其他的道路也是有可能存在的。那些在青年时期就学习了希腊语和拉丁语,并且阅读过古代诗人、哲学家和历史学家作品的人,那些能够理解数学,并且熟悉《圣经》和本民族伟大诗人的人都为这样的一个世界所充实,这个世界以无限的流动性和开放性向他们据供了一种不会流失的价值,帮助他们开启了其他的可能性。但是,这种教育在实现的同时也是一种选择。不是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这种教育实现他的目的;许多人都迎来了失败,仅仅学到了表面上的东西。在这里,起决定性作用的并不是语言思维、数学思维或者现实方面的特殊才能,而是这个人是否已经准备好在精神上接受影响。人文主义的教育从来都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做出自我选择的教育。
-
韧勉的评论
雅思贝尔斯指出在群众秩序的生活中,大多数人的教化倾向于迎合普通人的需要。精神因其散漫于群众之中而衰亡,知识则由于被合理化地处理到让一切浅薄的理解力均能接受的程度而贫困化了。这一普遍降格的过程,表明了群众秩序的特征,造成了有教养的阶层消失的趋势,这个阶层中的人曾是由于连续不断的思想与情感的修养才造就而成的,他们因此而被赋予精神创造的能力。
-
时间之葬的评论
一百年前的著作,精准且具有预判性地洞察了人类的未来图景——在一个全面机器化的社会中,依赖于日渐机器化的人类而生存,最终自身也无可避免地成为庞大机器的一部分或本身。一个最为具象的表征则是,无论是艺术、科学还是哲学,都在这种机器化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崇拜实用主义(它必须是在日常生活里有用的,才是有意义的和被认可的),而绝大多数个体的生活,也就变成了在工作和放松之间的切换,仅有的区别,也只是比例的不同。
-
农民小江的评论
语言很朴实,道理很深刻。写作就应该这样,用最通俗的话语,表达出最深刻的内容。
-
XIXI的评论
对我来说还是晦涩了
-
Nelly.L的评论
近百年前的作品依然没有过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