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墙Epub+Pdf

隐墙

作者:[奥]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分类:小说

ISBN:9787559673039

出版时间2024-3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标签:
 

内容简介

⭕ 世界毁灭了,我才能“活”下去

⭕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朋克教母帕蒂·史密斯盛赞推荐!

奥地利国家大奖得主 女性主义文学先驱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 小说代表作 |中文版首译

末 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 寓言

⭕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伦敦书评》《大西洋月刊》《芝加哥书评》《华尔街日报》齐名推荐

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不断再版,备受赞誉

————

与表姐夫妇一起在山中小屋度假的“我”,第二天发现表姐夫妇神秘失踪,而“我”自己却被一道隐形的墙壁所隔离,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墙壁另一侧的人类和动物都石化了,“我”似乎是唯一的幸存者……

《隐墙》是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来,被视为20世纪德语文学经典之一,对许多作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诺奖得主耶利内克就曾将自己的同名戏剧献给豪斯霍费尔。在本书中,作者以简洁的笔调和简单的情节,构建了一幅后人类时代的末日图景,并且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描写,探讨了人最纯粹的存在状态。书中对自由、存在乃至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

【编辑推荐】

☀ 20世纪德语文学必读经典,玛尔伦·豪斯霍费尔代表作,中文版终于面世。

·诺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埃尔夫丽德·耶利内克,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盛赞,《小说机杼》作者詹姆斯·伍德、《伦敦书评》出版人尼古拉斯·斯派斯长文推荐。

·入选德国之声“百佳小说”、《纽约客》2022年度图书。

·2012年改编成同名电影,《窃听风暴》女主演员马蒂娜·格德克领衔主演。

☀ 末日版《瓦尔登湖》,关于自由与存在的终极寓言。

·(优美的自然风光+简朴的生活方式)X(惶恐不安的末日+孤立的封闭状态)=末日版《瓦尔登湖》。

·当世界毁灭,只剩下“我”一个幸存者时,“我”不仅没有崩溃,反而重新认识自我,获得了难得的自由。

·一部关于女性如何逃离的启示录/一个惊心动魄的生存故事/一则思考人类真实处境的哲学寓言。

☀ 重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放日志。

·主人公被困墙内后,对自然的感知变得更加敏感,细腻描绘动物、植物、天气和劳作,对孤独、自由、存在以及生命的意义进行清醒的审视。

·其对动物的平等态度、对大自然的敬畏、对人类中心的质疑、对现代文明的反思,给身处后疫情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种独到的启示。

————

【名家推荐】

一部像《鲁滨逊漂流记》一样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主义科幻杰作。

——多丽丝·莱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在某种程度上,《隐墙》是对核灾难的科幻想象,无论是向前看还是向后看都令人恐惧。豪斯霍费尔对生存处境的现代理解,就像叔本华和加缪的结合。

——詹姆斯·伍德,著名文学评论家

人们经常把《隐墙》与《鲁滨逊漂流记》相提并论,但其实它更像是一个平行宇宙中的《瓦尔登湖》(被墙隔离起来的),并且交替呈现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田园牧歌与噩梦的氛围。

——《伦敦书评》

豪斯霍费尔仍然被低估了。她的小说早该被认为世界文学的伟大经典之一。

——《苏黎世报》

《隐墙》是一部带有明显存在主义色彩的思辨小说,它所思辨的主题不是世界发生了什么,而是当人类社会被剥离后现实会发生什么……这本书将不断引起共鸣。

——《华尔街日报》

如果有人问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十本书是哪些,那么这本书绝对是其中之一。

——埃尔克·海登莱希,德国作家

希望这部小说能让你找到力量和勇气,越过自己内心的墙,发现属于自己的内在自由,不论那是什么样的自由。

——朱利安·博斯勒,《隐墙》电影导演

章节介绍

1、隐墙是作者[奥]玛尔伦·豪斯霍费尔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 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落阡的评论

    给自己的翻译打个广告.jpg 以前对这种真.种田文是怀有抗拒的,但该怎么描述《隐墙》的力量?自然而毫不做作,坦率到极致,因为既然人类已经毁灭,就不再需要任何伪装。森林中的生死如此残酷,梦中人性的面孔则不可触碰。森林不想被人类夺回,那么我也将变成另一种生灵。

  • 琳琅的评论

    对我来说,更在意的是一种在对社会和文化(或曰男权的)以一种纯粹的姿态被隔离以后,所呈现出来的生活的可能性:她在文明所弥留一部分印痕、和更多的自然生机一同成为“人”(或曰生命本身),同时是一个以最初被动接受到后面渐次主动的过程;而这部作品最惊艳的部分就在于此,一切静谧的决绝的事物,在不断将“文化”所赋予人的某些悲哀的特质祛魅以后所看到的、夜空之美,感受到的一瞬间被放逐的喜悦和爱意,自由和低吟,令我想到了当初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逃离和在逼仄环境下的喘息,当时的痛苦在一种立足于未来的回顾中,变得温柔;而作品中的残酷也在于叙事的提前放置:我们知道所有生命的死之必然,然后去更小心珍视和爱惜它们,不论是珍珠,老虎还是猞猁,而我也没想到最后照旧是一个男性以入侵的姿态进行杀害,但幸运的是,她的反抗现在已然彻底

  • 别的熊的评论

    很早就重读完毕想写点什么又总是词不达意。查阅了一些上世纪奥地利妇女社会定位资料后更加理解主人公在隐墙出现之前、之后身上那种宁静的绝望。这是一个看到紫罗兰立刻会想象自己嗅到芬芳、记忆狗儿埋葬处时要特地提到揉搓那里灌木叶片会闻到一阵轻柔香气的人,这样一个人在活过了那样的岁月以后,是不可能不抑郁的。但性别所带来的束缚可以通过隐墙的设置摆脱,真正挥之不去的是流淌在血肉里的巨大虚妄、人性的重负——这也是高山牧场必须被“毁掉”的原因:纵观全书她只有在此处少数几个时刻进入了「忘我」状态,但最终,「人性」是一种非死亡无法解脱的东西。正如主人公所言,人一旦不像人,也不会变成动物(那倒并不让人害怕),而是会直接堕入深渊。于是她只得维持人性,于是她执笔写下这份记录。

  • 长安的评论

    困在某处的旅行。在具体的生命共鸣发生前,你已经能感受到微妙的宗教性和隐喻性。含有对生育、母职、城市与自然、自我重建、人与动物、依恋、权威结构的指涉。流畅的写作与节奏把握技巧。最喜欢其中对“脸”的讨论——我不指望任何人爱我,因此脸是世界上最无用的器官,它失去了讨好的去处。

  • ♬ CaR的评论

    末世并不是我喜欢的题材,甚至在读的时候我都设想了一下如果是我遇到这种场面,有多少意愿和能力坚持多久。像是被遗弃到孤岛的鲁滨逊,但比起荒野求生,女性的视角更加吸引人——与动物之间建立深厚的连结和责任感,因为被托付生命而忍受担忧的折磨,当然还有超绝的孤寂带来非凡的思考。读到一半的时候想,这么循环往复的日常读起来很容易让人觉得无聊,但作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像一根胡萝卜一样吸引着我一直到最后,然后就被深深震撼,陷入无尽思考。

  • P_Hemisphere的评论

    完全女性的视角和书写,60年前就已经这么好了(别信什么像鲁滨逊瓦尔登湖的鬼话

  • 别格莫特的评论

    当作科幻打开,读着才发现设定只是为了给隐喻制造空间。作者写作功力惊人,属于读着觉得“不就这么点事儿嘛”但还是被悬念勾着无法放下的书。

  • 苜蓿白鲜的评论

    如果到了世界末日,没有“猞猁”我是完全活不下去的。

  • 前台小妹的评论

    有人说它像《瓦尔登湖》《鲁滨孙漂流记》,有人说像李娟、金爱烂,也有人说像《活着》——这样的评价可能确实代表了阅读过程中感受的变化。在我眼里,这本书不可思议的平淡,而且不优美。但它带人进入的是赤裸的宇宙:关于爱与劳动的真相,关于养育和杀戮的负担,关于压抑和坚持的力量。每一只动物死掉的时候都很让人心惊(我没办法说我从第一只猫咪意外去世开始就开始受不了了,也可能因为我自己养猫,没办法想象这个场景,但好像是另外一种更复杂的情绪,我不能再剧透了),并且生命的逝去从未被忘记,而是叠加了几重的威力一拳一拳砸向读者……可能正是因为她知道自己亲手养大的每一个生命的重量,在这种生死循环面前,主人公真正脱下了所有的阶级、性别、身份,成为了一个像树一样的人,承受这个微小宇宙带来的所有压力,以非常女性的方式。

  • 老板来个圆茄的评论

    男人的出现打破一切平静,如果不是同类给主角带来了一丝希望,主角的心中还残留着某种人性,就应该直接让猞猁咬死他。可怜的动物

  • 宁测测的评论

    孙老师策划的第一本书(祝贺);上班摸鱼的时候读完的,只要一拿起书,感觉就在躁乱繁忙的空气里张起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结界(舒适)。讲述一个女人突然被透明的墙壁困在一个山谷里,只剩一头母牛、一只猫和一条“猞猁”(猎犬)陪伴着她。不被任何人期待和关注的生活,每天持续着单一的食物和有规律的劳作,虽然有无限美好的大自然可以独享,但是频繁过度的思考也给女人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只能用散步、冒险、偶尔的写作和动物们孕育的新生命来驱散恐惧。让人思考:资源有限的独处还算不算得上一种自由,没有任何记录和意义的生活还称不称得为一种存在?

  • HowTalentedIAm的评论

    文字很美。末世后的小世界,女主角,狗,猫,奶牛,乌鸦,植物(土豆)。而隐墙不仅象征着暴力与和谐的对立,也折射出女主角内心的犹疑与不安,塑造着她内心的边界。她写下的这本回忆录并非线性,而是随【心】流动——例如,她总是想到猎犬“猞猁”的死(ps与动物告别的段落写得都很感人);再例如,反复无常的天气变化…在犹疑与不安中,她找到了一条与生灵们共处的路,在没有男人的世界里成为了更好的【新人类】。结尾奶牛和猎犬的死很讽刺——Is this the real life?Is this just fantasy?
    同类型作品(三者都是杰作):
    《幸存者回忆录》:绵密、悠长
    《Ice》:荒诞的情节与干净、冷冽的文笔制造出强烈的反差感
    《隐墙》:看似花费大量笔墨描写种田养动物,实则在建构【万物】内心的边界。

  • 成人贩忒儿C儿的评论

    末世田园,一个女人,一条狗,两头牛,两座小屋,三只猫——这就构成了“我”那个非传统的“家”。很多次被那些或许更“女性”的视角和感受事物的经验打动:会为险些难产的母牛担忧,会不舍得在鹿群常吃草的地方打猎,会将仅有的两袋栗子留给冬天里冻馁的动物……看到最后,觉得造物者一定是一个女人、一位母亲,所以她才会将最后的生机与感受世界的机会留给像她一样始终充满悲悯与爱的“我”。“我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处理人类日常的烦恼。现在,我几乎一无所有了,终于可以平静地坐在长椅上看星星了,看它们在漆黑的天穹上跳舞。”又哭了。

  • 地肤的评论

    这颗上世纪女性视角的遗珠,丰富了我对文明、女性、生命、爱与存在的理解。
    虚构的末日图景拆解了现代社会文明,归还了被人造手表切割的时间,中止了人类价值观对自然的霸凌。劳动的异化被消解,社会性别被抽离,女性的身体和精神挣脱了束缚,在末日中自我解放。
    “女性主义文学”原来拥有更广大的意涵,它痛恨杀戮而相信爱,爱支撑着女人用勤劳实干保护自己和动物。她把它们视为彼此选择、相互认定的家人,而不是被人类娱乐化的宠物。
    “思想总是比眼睛要快,模糊了真实的图景”,“过去和未来都围绕着一个温暖的小岛,小岛的名字叫做此时此刻”。复杂意识是给人类的可疑赠礼,人只要活着,记忆、悲惧、劳作就会长存。为了对抗寻找意义的虚妄,我们或许要多多学习动物们的哲学,减少对或许并不存在的意义的执念,爱与存在本身或许就是存在的意义。

  • 买三年青草吧噗的评论

    看到结尾猞猁之死简直震撼和愤怒得想大哭,这种愤怒持续到封底那个什么狗屁评论家说marlen是“叔本华和加缪的结合”……男的别蹭好吧……

  • Bretagne的评论

    8.9 讨厌被叫做末日瓦尔登湖,它就是它

  • 的评论

    远离喧嚣,才能走近真正的自己!“科幻”的外壳,旷野的内核。值得读一读。

  • 薄暮秋风起的评论

    很难想象,有多少像《隐墙》这样的经典,仅仅因为作者是女性就很难进入文学史的视野。原子化末世不就是我们当代人恐惧又期盼的生存状态么?

  • R.的评论

    玛尔伦·豪斯霍费尔的后人类书写因其温暖而显得极其另类:末日不再是一次狂暴的灾难,而是一场空灵的怪梦。当所有的人类共同体不复存在,一个女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她坐对森林、奶牛、猎犬、猫,向大自然学习生存,向动物们学习爱,在人世诸多的价值消解之后,重新书写活下去的价值,在一个没有人类的世界成为真正完整的人类。半个世纪前的文本,今天看来依旧应景动人。

  • smile的评论

    如果井边的那个男人死了,我对此已不再怀疑,那么山谷里的所有人肯定都已经死了,不仅仅是人,还有所有动物。现在只有草地上的青草依然在生长,青草和树木;细嫩的叶片在阳光下闪着光芒舒展开来。
    我的年纪已经足够大了,知道自己肯定不会幸免于难。在我看来,最重要的问题是,究竟是只有这座山谷还是整个国家都遭受了这次不幸。
    因为只要森林里还有可以让我去爱的生灵,我就会去爱。一旦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我也会停止生活。如果所有人都是我这样的人,那么永远都不会有那道墙壁。 爱上和关心他人是一件非常耗费力气的事情,比杀戮和毁灭要难很多。
    好有想象力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