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人力车夫
作者:[美]史谦德
分类:文化
ISBN:9787214224866
出版时间:2021-9-1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标签:
海外中国研究
中国近代史
社会学
历史
民国
社会史
人类学
社会
内容简介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章节介绍
序言 1
鸣谢 1
拉丁化拼音及货币注解 1
第一章 一座20世纪的城郭 1
摇摇欲坠的国家政权 1
北京与北平:鸟瞰衰落的京城 7
无中央政府下的地方政治 17
第二章 人力车:老少咸宜的谋生方式 22
人力车——一种现代发明 27
乘客 31
车夫 33
第三章 人力车夫:劳苦大众的职业生涯 45
当街谋生 45
大杂院中的贫民窟 53
车厂主与出租人 55
从市井角度观察权力和地位 58
车夫与警察 62
无权势者 65
集体行动:前兆与先例 71
第四章 身为和事佬与街头官僚的警察 76
晚清警察改革 77
招募和部署 85
警察言行 88
暴力执法与道德剧场 94
家长作风、父权制以及警务权限 96
北京警察说辞与理念之比较 102
镇压与调停 105
官僚扩张的代价 109
第五章 珠宝商、银行家和饭馆掌柜:京师商会的权力斗争 113
京师商会的由来 114
安迪生的大起大落 118
银行家的商会 130
孙学仕与社交领域 133
无人问鼎的一年 136
第六章 利益与民生:有轨电车发展的政治 138
各地对技术变革的反应 138
北京电车公司的创办 140
关乎民生的政治 146
北京进入电车时代 153
第七章 工头、行会和工帮:劳资纠纷和工会主义的兴起 163
未工业化城市中的无产阶级政治 163
行会和劳工利益 169
不和、斗争与派系 173
工会主义的兴起 186
第八章 新公共领域下的市民: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 192
公民集会 199
自治 205
五卅运动 209
职业政客和政治暴力 219
第九章 兵临城下:军阀的冲击 227
兵临城下 228
控制保护成本 247
第十章 工会与派别:北伐战争后有组织的劳工阶层 253
干部 256
工会主义 260
群众反抗 264
党派斗争 272
第十一章 机器捣毁者:1929年10月22日电车风潮 276
工会与群众 278
政治意识和阶级意识 287
风潮序曲 298
风潮来临 305
结论 318
第十二章 城市政治中的秩序与趋势 324
错位的发展 324
守势政治 329
冲突与聚合:一种连贯过程 331
参考文献 337
索引 353
译后记 361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kemi的评论
很好看,尤其是对1920年代的各种群体之间关系的描写很好看。最后两章高潮和结论部分尤其精彩。
-
向银河开炮的评论
主要讲的是民国初期北京的市民政治
-
Roger的评论
对于一本由海外政治学学者写于三十多年前的中近史专著,对其史料搜集与解读层面似不宜苛责,思考其切入视角和讨论框架所带来的启发更为重要。作者文笔不错,欣赏老舍《骆驼祥子》,将眼光下移,以1920年代北京人力车夫及其发动暴力风潮为切入点(从日本舶来不久却完美嵌入本土城市生活,以至被五四读书人批评为是本土落后象征的典例),兼述与其生计相关的警察、工人、商会等群体/组织的政治参与经历,多方互动,试图呈现彼时北京中西新旧之间的城市图景。作者最后讨论了城市政治中的秩序与趋势,天时地利人和的地方精英和团体像是有意无意间扮演着城市传统守护人和变革节拍器的角色,使得政党、军阀势力“城头变换大王旗”、西潮输入很难对人们思想起到预期理想的改造效果。从城市和群体对比的角度,可与《危险的愉悦》《上海罢工》一起思考。
-
房顶上的猫的评论
一本让我期待已久的著作。原版出版于1989年,中译本2021年出版。倘若本书能够早译出10年,会引发更多的关注与讨论。推荐进一步阅读董玥《民国北京城:历史与怀旧》,两位作者就“传统回收”这一北京城市现代化问题展开了非常精彩的对话。史谦德的落脚点是对1929年北京人力车夫风潮案的考察。从整体上看,作者通过考察1920年代人力车夫、政客、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整体性地揭示近代中国城市中集体政治和现代转型的演进脉络,进而实现对1919年以后近代中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微观考察。由于作者在写作时京师警察厅的档案尚未开放,故个案研究稍显薄弱。作者并未充分注意到《益世报》自身的政治立场,对部分事件的解读略显单薄。并且史谦德对1920年代北京历史发展阶段独特性的关照稍显不足,需要从更长时段加以把握。
-
月印万川的评论
255
有些地方表述略晦涩 -
Mulan的评论
震撼
-
羽的评论
封面好看,爱不释手。大时代与小人物的故事,里面有很多难得一见的老照片。
-
Pooh的评论
政治史用行业群体的角度切入,对各种关系的把握,精彩了得!
-
诗人的迟缓的评论
“不那么沉默的大多数”
-
知止的评论
时光倒转一百年,当时的北京城里,摇着铜铃大声吆喝的人力车夫遍布大街小巷,成为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但这本书绝不仅仅描绘北京的人力车夫,而是从这一群体看1920年代的市民与政治,越到后面越精彩。
-
晓林子悦的评论
对人力车夫的观察不是孤立的。作者说,巡警和洋车是“大城里头给苦人们安好的两台火车道”。作品对JC,以及JC与车夫的关系,有很多描写。
人力车夫的职业特征牵涉“现代性”问题。
人力车是一种折中的科技发明,因为拉车比起抬轿子要轻松许多,而电车的广泛使用定然对这群人造成失业的威胁,由此引发了类似19世纪欧洲的“机器捣毁运动”。
人力车是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发明。这种人拉人的奇景,象征的是一种高高在上的阶级差异,是一种炫耀性消费。人力车夫是松散的、职业身份极度脆弱的、难以掌控或团结的群体,但他们也期望源自一种普遍的城市文化,期望阶级流动和政治参与。
作品最后归结为:在1920年代的中国现代城市的建构中,冲突与一致如何作为主题和原则而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它实质上可视作一部街头政治和公共空间学说著作。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特色——一是摆脱“国家与社会”的传统二元范式,充分还原北京各个职业群体内部的丰富层级与面向,与外部的密切互动与相互关联,并清晰展现各种群体与亚文化的形成与互动中,政治权力、社群组织、个体存在之间错综复杂而犬牙交错的关系;二是在历史事件切入、群体和个体存在面向还原与时代大背景重现等微观、中观、宏观视角的结合做得比较到位;三是综合运用文学作品、档案、社会调查、媒体报道等多方面史料,其整体解读深入而贴切。缺憾——一是媒体史料过于集中于《益世报》,相对单一;二是档案史料受成书较早的限制,有明显短板和制约;三是在文学作品与其他史料的对照分析上做得一般,很多时候直接将文学作品作为史料运用,跟司昆仑的成都研究相比有差距;四是各章之间的连接与相互关照有提升空间,之于北京当时城市史的宏观政治背景论述不足。
-
天关秋的评论
近代城市史、公共空间研究的经典之作。1991年美国亚洲研究学会 “列文森奖”获奖作品。
-
豆浆不水的评论
作为一个外国人能看到中国这些事情,他的视野也算足够广阔,对北京的人力车夫与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的介绍也很详尽,很有必要读一读。
-
䆐䔜的评论
连夜读完。和《北京电车公司档案》对照来看,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维度,一个是报刊时人的评议,一个是官方机构的布告。在北京城内,地方精英的策略,权谋,争斗等等,不断地浸润渗透着一个又一个机构,团体里面。并且,多亏了这些精明的地方精英,北京城才能在帝朝兴衰,军阀割据,外国侵略之中不断地幸存。但正因如此,这个连成一块的团体,如同北京内外城那般,将人群区分开来,这使得国民党的革命分子无法深入底层,也使得一股将北平重新命名为北京的力量,发展起来。
-
鱼的九思的评论
相当独特的切入点,细致入微的观察,活泼的叙事方式,读来饶有趣味。顺便,民国粉如果穿越到20年代的北平估计大失所望。
-
原是叫作赵立夏的评论
1. 实际内容是1920年代北京的城市政治;2.针对北京的劳工组织得出的结论和裴宜理的《上海罢工》比较接近,但感觉不如后者写得好(都出版于1993年);3.史料主要引自《益世报》和老舍的小说,本书对中国人情的细微洞见可能并没超过老舍,不过恍然大悟于“老舍对于现代政治的厌恶”(p322),打算有空看看他的小说;4.对警察这一现代机构的讨论很不充分;5. 对北京公共空间的讨论好像意图延续和补充哈贝马斯的研究,但我很怀疑一个很大程度上是动荡政局必然产品的“公共空间”在讨论现代性问题上有多大的效用?6. 也许作者想呈现的是转型期新旧交杂的市民政治。看封底得知原来这竟然是列文森奖的作品,好吧。
-
马提尼的评论
百年前的人力车夫就是穿梭在城市中的摆渡人,见证了城市的兴衰往事。
-
某羊的评论
正如其他评论指出的,本书呈现的群体远比其中文主书名所涵盖的范畴更为广阔——史谦德以颇具文学性的笔调将人力车夫、警察、商会、工会、专职政客、军阀等形形色色的群体逐个引入1920年代政局纷乱的北京/北平,并通过诸群体的生长与互动生动地呈现了一座尚未实现工业化,却已具备公共政治空间及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政治成熟度”的市民的中国内陆都市。最后几章对于1929年看似“京味儿卢德主义”,实则暗流涌动的人力车夫暴动的论述将全书推向高潮,展现了这座城市独特甚至带有些许自我意识的政治秩序,也间接说明了军阀与国民党政权“驯服”这座城市(书中作者用了“油画布”的类比)之失败经验的深层原因。不过最后一章以本书案例总结近代中国城市政治的尝试终究缺乏一些说服力——毕竟如同其他富有魅力的案例一样,北京/北平实在太特殊了。
-
宸的评论
于是人力车就是这样吱隆隆地向前去了,在这个华美悲哀的城。踏遍千百的文人和贫民居住过的灰蓝的胡同,摇落了朱红皇城墙尽头的一片悬了六个世纪的枣红的枫叶,荡起了积存了一百年的黄尘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