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德] 申克·阿伦斯
分类:文化
ISBN:9787115564672
出版时间:2021-7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标签:
写作
方法论
笔记
读书笔记
自我提升
阅读
知识要转化成生产力啊
解决问题
内容简介
德国著名学者卢曼基于学习心理学的洞察,借鉴久经考验的笔记技术,使用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积累了9万张知识卡片,一生中写了58本书和上百篇论文。
本书是该系统的第一本中文综合指南和说明,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从写 作知识、写作准备、写作能力和注意事项四个角度概述写作的基本问题;第二部分总结了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第三部分是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详细解释了卡片盒笔记写作法的工作原理和具体写作方法,这一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思考、理解和提出新的写作思路,而不用将时间浪费在寻找笔记、资料或参考文献上。无论你喜欢用笔和纸,还是喜欢在Windows、Mac或Linux上做笔记都没关系,这个方法都能够轻松应用。
章节介绍
中文版序
推荐序一 像卢曼一样写卡片
推荐序二 外脑思考,突破思维局限的写作法
推荐序三 用卡片笔记积累你的知识复利
译者序
导论
第一章 绪论
关于写作,你需要知道的
关于写作,你需要做的
关于写作,你需要具备的能力
关于写作,你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二章 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
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简洁是最重要的
没有人完全从零开始写作
让工作推动你前进
第三章 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
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
阅读和理解
记卡片盒笔记
发展想法
分享你的洞见
养成习惯
后记
参考文献
卡片笔记写作法实践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你真的是有点迷的评论
1、不断地打怪(阅读)
2、收集怪物掉落的碎片(闪念笔记)
3、将碎片存起来,记录什么怪物掉什么碎片,下次需要可以再去打(文献笔记)
4、将碎片裁剪缝合打磨成自己想要的形状(永久笔记)
5、在4中挑选自己需要的材料,制作装备武器,自用或者出售(输出) -
oraj的评论
方法接受,书写的有病。就像是写完发现字数不够,复制粘贴了二十遍,然后打乱换个说法,重复一个事情说很多遍。
-
少楠 Plidezus的评论
终于等来了中文版!翻译的很细致。
说说感受,从本质上讲,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个「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
而使用这套系统,则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升级 ——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也正是由于这本书,还启发了我和老朋友再次走上创业之路,基于卢曼卡片盒的笔记工具: http://flomoapp.com/
-
差点没头的女巫的评论
翻了一下英文版,指示很清楚,也可以通过搜索“卢曼笔记法”得到相关信息。核心思想是区分writing和archiving,围绕有用的、会产出的内容记笔记。最有吸引力的两点:1.是一个bottom-up的工作方式,通过不断细微的阅读、摄入、小的想法而逐渐扩展为大的想法,而非定下一个大的topic然后茫然无措无法推进。2. 作者非常强调good experience,可持续的写作方式应该能形成不断积累和产出的正向循环,而不是总处于挫败和痛苦之中。准备试一下子~
-
甚小望远镜的评论
与其说这本书揭示了什么卢曼大师的秘传心法,倒不如说它捅破了一层大家欲说还休的窗户纸:现代学术工业究其本质就是一种剪刀加糨糊的游戏,只要你能够“按照正确的方法”积累出足够数量的卡牌,然后像菜场大妈一样没事把它们拿出来娴熟地排列组合,洗牌、码牌、摸牌、看牌、胡了,你就能生产出一篇在水准线以上的文献了。(当然,没有人否认卢曼是优秀的学者,但他真正值得学习的显然不是掌握了打麻将的不传之秘。)
-
雪小豹说的评论
每天写6张卡片笔记,一年就可以完成博士论文,你信吗?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理论学家卢曼教授就是这样做的。这本书详细地介绍了卢曼从阅读到记笔记到写作的整个工作流程及其背后的认知原理。真希望十年前的自己知道这个卡片盒笔记法,强烈推荐每一个学生、科研工作者、作家、终身学习者都阅读这本书并认真地实践它。最推荐的工具是Roam Research,可以实现书中提到的从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到永久笔记,以及归入永久笔记卡片盒的全流程。我直播讲解这本书的视频在这里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54y1p72U
-
业余读者绿的评论
这个学习整理的方法我现在非常需要,但这本书的编排并不好。
1/5的精华内容,4/5在陈述这个方法为什么重要为什么有用。花两小时看完,不如看十分钟的视频。
建议配套看相关的卡片盒知识体系的视频,或者相关软件的视频介绍更为清晰直观。
核心原则:
1. 随时捕捉生活中的灵感——闪念笔记。
2. 用自己的话写笔记——这个翻译的过程会加深理解,是融入个人思考的关键。
3. 引用内容要标注来源出处——方便回溯。
4. 建立笔记之间的连接——重中之重,通过梳理,让死的内容活过来,构建神经网络般的体系。
5. 每个笔记的内容必须简明扼要,且只讨论一个观点。【一定要配套软件进行思维整理,我用的是Obsidian.】
-
蓝侠的评论
如果接下来我一年写出了博论,我就给我孩子的英文名取名叫luhmann。
-
觉煮的评论
这本书更偏原理>实操,看了很感兴趣想学习下如何在数字化环境里实操卢曼卡片笔记法,结果看了知乎各种专业大神分析各种工具后更云里雾里了,技术进步难道不是要让工具更为我所用么,做笔记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创作>信息收集么……(继续求靠谱实操
-
莹莹的评论
全书结构很随意而啰嗦,反复讲了很多原理(虽然这些原理也很颠覆),但真正笔记如何写只是寥寥几句带过,到底永久笔记应该写些什么,始终没有举一个好的例子。总结一下是,闪念笔记记随时的想法,用自己的话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是重读前两者思考与自己研究的、感兴趣的东西有何联系而写成的笔记,存入卡片盒。其实我自己最近几年也实践过类似的方法(小时候也用过),虽然不是用卡片因为怕丢,但我会在笔记本上用自己的话写一些摘抄,然后思考其中的联系,写下一些心得。以后会更加频繁这样做的,也可以尝试用卡片。重点是:手写,自己的话复述,思考并写下联系、发散的内容,经常查看。相关软件可以试试:Notion,Obsidian,Roam Research,浮墨。
-
江安酱的评论
本书将成为学术写作领域的一本神作。goodreads上4400多条评价,评分高达4.27/5。目前读到很有启发性的几个关键词: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建立外部思想库……/ 看到“……反复阅读,在句子下面划线,以便以后重读。即便他们被告知这种方法没有用,大多数人还是会继续选择用这种方法”这段话时,不由自主地在下面划线标重点,回过神来自己都笑了!/ “学术或非小说类文本根本不是这样(有个作家给自己规定每十五分钟至少写250字)写的,因为除了写作,作者还需要阅读、研究、思考和修正想法,而且这些事情所花费的时间几乎总是大大超过预期”,真真说出了学术打工人的心声!
-
bookbug的评论
其实即使没有读过本书这样为卡片式阅读和写作构建完整方法论体系的作品,也多少都在日常阅读中使用过这种方法,不论是文本中的批注,还是笔记本上的摘录,抑或是目下大量app化的碎片式笔记,都是行先于知的典范,只不过在这样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后,我更知道此前的诸多良好习惯的确都是久经考验和积流成河的。比如我从来都不在书本上批注,并非是书籍上的洁癖,而是批后因为不成体系导致未来无从查找于写作无异,所以当豆瓣推出笔记功能后我就如获至宝。只是最早的使用更多集中在为编辑和作者挑错以显示自己的仔细和牛掰,但很快也就发现这样的抖机灵同样只是逞一时之快,于后无异。于是慢慢习惯了摘录、思考和长短评的习惯,恰如本书对卡片式笔记的分类:文献笔记、闪念笔记和项目笔记,然后在日后对笔记的回顾与使用中不断转化和总结为永久笔记。
-
我我我奉孝君的评论
两章就可讲清楚的内容硬扩充成一本书,奈何在方法论上确实有启发。学术的过程本来就是在写作和阅读间“目光来回流转”,线性计划着实不太科学。
btw,我看完了,现在我就是杨浦区小卢曼了吧(狗头保命)。 -
温言的评论
非常有趣的笔记书,可以给热爱笔记和学习的各位朋友很多灵感和启发
-
NeeDream的评论
很好的一本书,讨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让笔记更好服务写作。过去十多年里,我的学习方式基本跟书里说的差不多,从感兴趣的母题(自主)出发,读了一千多本书,做了几百万字的笔记,然后不断重新整理归类笔记,更多主题在笔记的相互关联后涌现出来。但是,这个系统也有两个问题。一是依赖输出。这个庞大的笔记系统需要有写作驱动,把知识变成智慧。若不常输出,笔记不会系统化集群化,最终被遗忘在角落。二是依赖关联。书中说的建立笔记间的强关联或弱关系并不容易,甚至是极其繁琐的。至少我是没有找到特别好的解决思路,希望大家提供思路。另外分享几点经验:一是Typora输入笔记不错,支持Markdown语法。二是Alfred检索笔记不错,可以全局全文。三是石墨文档链接笔记不错,可以搭建体系,参见我的《茴香辞典》。
-
已注銷的评论
新颖的学习方法,但是实操性很差,看完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而且也没有合适的软体搭配使用,后半本书都是废话
-
酸奶太甜的评论
一篇文章可以写完的,用了一本书……
-
Ray的评论
卡片笔记方法并不新鲜,学术界一直在用,IT技术让它能更加普及。多引文分析少操作实践,全书有些冗长乏味。
-
云起的评论
一直困惑于没有合适的知识管理的方法。觉得不能有效阅读,做笔记,将知识有效转化提取。过去阅读方法往往是主题阅读,在框架下填东西,其实正常人思考的过程是积累许多散在的知识,再构建出整体框架。这本书讲的卡片笔记法感觉很惊艳,迫不及待想用用,看看效果。
-
银鱼酥的评论
这不单单是一本工具书,更是在教我们如何从认知层面到行为方式,化繁为简。
我在看书的过程中,惊奇的发现自己也做过类似的行为,但我没有命名,也没有框架结构。东一榔头西一锤。很是杂乱无章。
所以,它还为我写作过程中带来的困惑进行了引导和指向。
“当我们不把资源浪费在选择上,我们就能释放更多的潜能。”
把工具化繁为简,才会有利于我们去进行创作和遐想。当我们把行动步骤变得简单,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花费在思考和探索。等我实践一段时间,再来做更深入的探讨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