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论与说服Epub+Pdf

争论与说服

作者:[美] 大卫·麦克雷尼

分类:文化

ISBN:9787571029616

出版时间2024-7

出版社: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标签:
心理学 
 

内容简介

为什么有人相信地球是平的?为什么有人不信任疫苗?为什么你觉得证据确凿的事情却总有人不相信?

在后真相时代,人们似乎无法做到理性地讨论问题。网络上的相互攻击和谩骂日益常见,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甚至难以跟亲近的人对话。

面对争论,我们该如何改变别人的想法?

知名作家大卫·麦克雷尼通过引人入胜的真实故事,结合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揭秘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群体思维的力量以及深度说服的策略和效果,让我们既能了解人类观念的改变如何促进社会变革,又能学会如何改变我们所关心的人的想法,而不损害关系本身。

章节介绍

前言
1 后真相
2 深度游说
3 袜子和洞洞鞋
4 失调
5 韦斯特伯勒
6 真相的部落性
7 争论
8 说服
9 街头认识论
10 社会变革
尾声
致谢

网盘地址:

争论与说服Epub+Pdf

书友评论

  • 於篱的评论

    第一次真正在一本理性的书里感受到浪漫,这让阅读变得轻松有趣起来。相比于“争”这本书更多是在讨论“论”,分析人类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形成观念,以及思想为什么可以被改变。“我想生活在一个人人相信真实事物的世界里。但我意识到,用嘲笑、愤怒或指责来纠正他人的错误,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人。我们都在一条船上。我们只是在寻找理由来支持我们既定的观点。”“对自己所相信的事物保持认知谦卑。”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

    托马斯·库恩在其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指出,布鲁纳和波兹曼的实验完美地说明了思想是如何改变的,不仅限于科学领域,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起初,颜色有误的纸牌是不可见的。但是,当异常现象多到无法忽视,人们便试图将其纳入现有模型中。他们认为,这些纸牌处于某种感知的中间地带,既不完全是红的,也不完全是黑的。当同化失败后,他们的大脑不得不妥协,并刨造出一个新的感知类别:被篡改成另一种颜色的纸牌。当我们第一次怀疑自己可能错了,当预期与经验不符,我们会本能地感到不适,并试图运用我们已有的现实模型,来抵制适应新的情况。只有当大脑接受现有模型永远无法解决不一致时,它才会通过创建一个新的抽象层级来更新模型,以适应这种新异之处。结果是一次顿悟,就像所有的顿悟一样,最让我们震惊的不是改变本身,而是我们有意识地自反省

  • 山里小米的评论

    这本书跟一般的逻辑与表达的书完全不一样,有很多神经科学的机制,其实对我来说有些部分晦涩难懂,但能看懂的部分,我觉得比一般的逻辑书更形象,很开拓思路,也很实操。

  • 呱呱天使的评论

    一本积极的书,告诉我们改变自己或者别人的思想是有可能的。“所有的说服都是自我说服。人们接受或拒绝改变思想,往往是出于自身的欲望、动机和内在矛盾。如果在争论时更专注于这些因素,就更容易改变人们的思想。”

  • 这个不错没踩雷的评论

    从第一页起就令人放不下的书。人人都说这是个立场极化的时代,但我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人们确实在某些情况下会彻底改变自己的立场,我就有过一些很大的转变。这本科普著作没有给出确凿的答案,但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 xingfuyxh的评论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深度说服的策略和效果的阐述。有效的说服不仅仅是言辞的堆砌,而是要有对人性、情感和心理的深刻理解。在争论中,我们常常被情绪所左右,忘记了与对方建立连接的重要性。而真正的同理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从而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 drunkstories的评论

    原来我们都仍然生活中部落中。

  • 飘飘de陆钓雪的评论

    “为什么社交媒体让人感觉像是灵魂的毒药?——网络争论看似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探讨,但如果人们与基本的群体动态及外部观点相隔绝,个人其实只是在与自己争论。”而群体极化定律也一定程度解释了为什么网络争论通常会愈演愈烈:“共享态度的群体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加坚定和极端化。这是因为,当我们以为自己是中立的、客观的,却发现群体中的其他人持有更极端的立场时,我们意识到,为了保持中立,我们必须将自己的态度朝极端方向转变。作为回应,那些希望持有极端立场的人也会进一步朝更极端的方向转变,以远离中立立场。这种相互比较的反馈循环会导致整个群体逐渐极化,并且随着共识的形成,个人变得更不太可能反对它。”书里还提到争论是必要存在的,否则在进化过程中就被优化了。要创造更好的网络环境来增加有益争论的可能性,而非回避争论。

  • 韧勉的评论

    本书作者麦克雷尼指出在争论中说服他人时,应当将信念定义为我们认为真实的命题。你越有信心,就越直观地认为某个信息与事实相符。相反,你越没有信心,就越认为某个信息是谬误。相对而言,态度是一种评价光谱,包含从积极到消极的一切情感,在我们思考任何事物时都会产生。对于任何可以归类的事物,我们会评估它们的价值或重要性,而这种评估取决于态度对象显著时所引发的积极或消极情感。这些情感会让我们对态度对象产生吸引或排斥的感觉,进而影响我们的动机。最重要的是,态度是多元的。总的来说,信念和态度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价值观。

  • 格野的评论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要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

  • .的评论

    确实有点无聊,优势谈判里边一句话说明的事楞能写成一本书。不过外国中这种探索精神还是很值得学习。从一个小事件作为切入点深入各方面的思考论证,我多少有点拿来主义了。

  • Nelly.L的评论

    在充满了观点极化的时代读到这本书中的研究,感到安慰。

  • 是星尘啊的评论

    即便我们身处的世界充满了烟幕、幻象和偏见,但也存在一条正确的道路,那就是始终致力于真相,不要被任何信条所束缚。

  • 芍药不开花的评论

    本以为是一些心理学和哲学的思辨 结果阅读体验像是在看纪录片:ta想知道个什么事儿 去哪儿哪儿哪儿找了个什么教授 他们对话了些啥 去找了谁做了啥实验… 连篇累牍车轱辘话
    人文类的学术研究不应该是如此
    书名导致我对这书期待有偏差

  • 扭腰客的评论

    一本很有思辨力的著作,在这个人人都争相“说服”、“安利”甚至“灌输”的年代,有营养的“交流”与“争论”显得如此可贵而难寻

  • 小波福娃的评论

    一些故事挺有趣,但畅销书写法的毛病是读起来顺滑无比却内容增量不大,看了几页放下来改读英文版了(起码练了外语)

  • 且听风吟的评论

    这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一本书,打开我们新的思维,探索自己或者他人思想是如何改变的。

  • 不良生的评论

    人与人的思想永远无法统一与融合。对面争论,该如何改变别人的想法?这本书告诉我们,需要借助于真诚,以及同理心。但作为一个infj人,我选择了不改变、不说服,尊重每个人的思维差异、立场不同、认知不一,求同存异也不失为一种放过彼此的良策。

  • 乙左左的评论

    列举了很多网络和现实生活的实例,包括了人的认识建立和改变的科学依据,很有借鉴意义的一本,关于争论与说服。休谟说,理性是情感的奴隶。由此作者引申的是,如果想改变一个人的想法,必须击中对方的心灵之核。深度游说和街头认识论的的方法可操作性强,但必须明白的是,争论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还有我们为什么要说服对方,最后举例的地平论很有代表性,也是读到最后,才会发现,作者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是彻底改变世界是完全可能的。

  • 四火火火火的评论

    理性兼具浪漫思维的一本,学到了很多新的词语来表达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思绪,举例相当一目了然,“知道感”,这融合多种概念,确定性,信念,准确性,正确性,这是一段例子:报纸比杂志好。海边比大街好。一开始,跑要比走好。你可能得试几次,也可能需要借助某种技巧,但很容易学会,就连孩子也能享受其中的乐趣。一旦成功掌握,它就一点儿都不复杂。鸟儿们很少会离太近,雨却能迅速把它浸透。如果很多人做同样的事,问题会随之出现,因为单单一人就需要很多空间。不过,只要不发生纠纷,一切都显得非常祥和。石头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可是一旦挣脱开,你就再也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当你读到这段话时,你可能会对它所描述的内容感到不确定。但如果我告诉你这段文字描述的是风筝,当你再读一遍时,你的感觉会截然不同,且你别无他想。这就是思维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