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靖时代
作者:[英]蒂姆·布弗里
分类:文化
ISBN:9787221182142
出版时间:2024-6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想要获得“我们时代的和平”的人们,却走向了极力避免的战争
○从英国外交活动讲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人与事
【编辑推荐】
20世纪30年代,面对野心勃勃的希特勒,不愿重蹈覆辙的人们选择了绥靖政策。作者布弗里精彩讲述了在这个绥靖的时代里各方势力所展开的活动,为我们描绘了一心求和的张伯伦、坚持备战的丘吉尔、虚与委蛇的希特勒,还有诸多在本国与德国之间活跃着的外交家们。
“这是一场在荣耀与可怕战争之间的两难选择,他们无从得知如何在这场抉择中获胜。”布弗里将为我们呈现在这个绥靖时代里英国进行重要抉择的背景环境,为我们讲述这个从虚假的和平走向战争的故事。
【内容简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避免新的冲突发生也许可以说是整个欧洲最普遍的愿望,“不要重蹈覆辙!”这句口号在欧洲人耳边久久回响,而这种观点也将影响欧洲的未来,并成为英国人所实行的绥靖政策的核心。
蒂姆·布弗里将本书所讲述的时期定为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他通过重新构建英国一次次“绥靖希特勒”的谈判,展现了在纳粹于欧洲开展领土扩张等活动时,英国政府的犹豫不决、外交失败和议会内讧,从一个崭新的视角探讨了英国绥靖政策的发展历程与影响,表明最终走向战争的结局并非是少数人的盲目选择,而是具有时代特点的多方面作用的结果。关于当时的英国,本书进行了深入的档案研究,包括部分从未使用过的资料,对英国大臣、贵族和业余外交官在该时期的各项活动都进行了详细的描绘,讲述了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作为与不作为,决定英国的选择并影响了欧洲的命运,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的。
【媒体推荐】
一篇关于国际关系中愿望思维外交和意外效应法则的引人入胜的叙述。
——阿里·安萨里,《今日历史》,*年度图书*
蒂姆·布弗里以极大的天赋和自信,将他的主题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优雅地勾勒出历史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呈现出扣人心弦、节奏明快的叙述。本书生动、细腻,充满了令人惊讶的细节,是一部令人惊叹的处女作。
——亨利·赫明
过去没有一本关于绥靖主义的书能够如此生动、详尽和引人入胜地揭示 20 世纪 30 年代末上演的令人难以置信的政治阴谋。蒂姆·布弗里出色地展现了当时的紧张局势、政治手腕和无数戏剧性事件……这是一部最引人入胜的政治剧,读者在放下书本后仍能久久回味。堪称佳作。
——詹姆斯·霍兰德
蒂姆·布弗里引用了一系列令人印象深刻、有趣的资料来源和人物,对在那个十年里轻信、自私和糟糕的判断悲剧性地、无情地战胜了道德和理智的情况进行了引人入胜的学术性描绘。这是对历史最好的报道。
——卡罗琳·穆尔黑德
这是一位杰出的年轻历史学家的精彩出道作。蒂姆·布弗里写了一本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情况的书,读起来就像是一部惊险小说。我爱不释手。
——彼得·弗兰科潘
章节介绍
目 录
前 言 “不要重蹈覆辙!”
序 幕 暴风雨来袭
1 希特勒的实践
2 “我歌颂武器和那个男人”
3 与希特勒饮茶
4 阿比西尼亚乱局
5 越过莱茵河
6 王国的防御
7 希特勒的仙境
8 张伯伦登场
9 猎取和平
10 “圆顶礼帽回来了!”
11 抢夺奥地利
12 柏林的最后一趟火车
13 贵族派与造反派
14 一个遥远的国度
15 危机爆发
16 濒临边缘
17 一张纸
18 我们时代的和平
19 遭到背弃的张伯伦
20 威慑独裁者
21 最后一季
22 最终时刻
23 绥靖的鬼魂
24 张伯伦的垮台
25 绥靖的背水一战
后 记 “罪人们”
注 释
出版后记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disguiser的评论
英文版,典型的纪实文学风格,不过不失,没有什么新的观点,但是梳理的很细致
-
胡小猴的评论
过剩的悔感和罪感引起绥靖,被害人自信激发攻击性。本书细细梳理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的主政者及各路国际关系掮客在(主流民意裹挟下)对一战的追悔心理和对凡尔赛条约的负罪心理的支配下对纳粹德国一绥再绥终不能靖的失败博弈经过,力避小战的结果是招致灭顶大战。建议串葡和摆灯各买一本放在案头最显眼的位置。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
1929年,在拉姆齐·麦克唐纳第二次成为首相时,他庄严地宣布:我们打算做一些思考。稍后他补充道:一定不能胡闹。正如马尔科姆·马格里奇所观察到的那样,在这之后思考很少而胡闹很多。与之相对,内维尔·张伯伦不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胡闹更不可能。尽管他意识到在68岁的年纪成为首相已经很迟了,但他依然“高兴有机会将一些该完成的事情完成”,并决意要“留下我作为首相的印记”。在理想的世界里,他希望他留下的遗产是在社会改革方面。然而,到了1937年,世界远非理想的模样,这位新首相将几乎不可避免地被迫在外交事务上花掉他的绝大部分时间。一如既往地,张伯伦已强烈地意识到了他需要做的事情。安东尼·艾登在1936年春天的一次晚宴后记录下了一句常被引用的话,奥斯汀·张伯伦告诫他同父异母的弟弟道:你对外交事务一无所知。
-
雾凇的评论
主要讲了英国在二战之前为了避免再次陷入战争对德国采取绥靖政策而最终失败的过程,内容很细节。
早已有人敏锐地察觉了德国军国主义复兴的危险苗头,然而在对德国当时处境的同情,对希特勒真实目的的误判,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主流公众心理,以及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心理等多重因素影响下,英国对德国采取了绥靖政策,试图达到某种集体安全的目的。
于是,德国不断提出更多要求,英国不断做出让步。最终,绥靖政策不仅没有达到其目的,反而助长了德国的野心,任由世界滑向了战争的边缘。“给鳄鱼的脑袋瘙痒以期让其惬意地打呼”的绥靖政策本就无法成功。 -
瓦西里耶夫的评论
书写的很不错,非常的细致,资料也很丰富,而且多数都是一手史料,从英国视角出发的,从出发点和过程来看对于人物、事情分析也是非常的客观和公正,不管是对张伯伦、哈利法克斯、丘吉尔、安东尼艾登都很好,算是24年又一本很好的书了。和平主义、对战争的恐惧、对自身战略地位的误判、对德国的(历史的和现在的)自然恐惧,党争影响、对美苏的低估等多种因素让英法错失了机会。就如最后一句话所说,“从任何意义上讲,这都是一场悲剧。”
不过p111是不是少翻译了?突然提到爱德华的退位而没有任何的叙述,还有翻译问题,部分词前后翻译不一致,比如陆军总长应该是总参谋长,美国副国务卿威尔斯,《纳粹—苏联条约》应该直接译成《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或者用括号、脚注等标识,卡廷森林这种熟知的名词最好也不要翻译成其他的,有些长句翻译也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