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线归来
作者:[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分类:小说
ISBN:9787570233182
出版时间:2023-9-1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战火已经熄灭,硝烟却弥漫我的余生
······
★伟大续篇——反战文学天花板、遭纳粹封禁焚毁的经典《西线无战事》的伟大续篇,中文版首译92年后终于重译面世!
★最大成就——1931年《西线归来》上市仅6周,德国本土销量超过200000册,上市一年内即被翻译为25种语言,畅销 全世界,因此获得“欧洲亘古以来书业的最大成就”。中文版曾被抢译7个译本,最终出版4个版本。
★新旧双版——1931年,雷马克曾极力要求合作的21家出版社等他修订完《西线归来》再出版,却直到1959年才修改完。这一版中译本就根据雷马克1959年做过大幅修订的新版《西线归来》的德语直译的,并将作者删掉的1931年原版故事片段“遗落的故事”附在书后,编辑加了注解,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大师推崇——茨威格、鲍勃•迪伦、海因里希•曼、巴金、林语堂、木心、王朔、王小波、周国平等文学大家都对雷马克推崇备至,他被称为“德国海明威”。
······
《西线归来》是著名德裔作家雷马克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西线无战事》的伟大续篇。1931年出版后仅6周,德国本土销量就超过200000册,一年内被翻译为25种语言,取得了“欧洲亘古以来书业的最大成就”。
《西线归来》讲述的是“一战”结束后从战场活着回来的士兵的脱轨人生。1918年,持续了四年的战争终于画上了休止符。二连仅存的32名战士拖着伤痕累累的身躯回到祖国,没有鲜花与掌声,只有无尽的冷漠与疏离。失业、伤病、饥饿、心理问题……他们在混乱的生活中努力打捞被战争打断的生活与青春,然而战友的同室操戈,好友的自杀身亡,伤残老兵的不公正待遇,以及政客们的尸位素餐,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通往和平的道路远比想象的更加危险、艰难。看得见的战争结束了,但他们的心里依然硝烟弥漫。
······
《西线归来》中文译本自1931年出版后至今已绝版。而此新译本以雷马克1959年修改后的《西线归来》为蓝本,并在书后《遗落的故事》中将雷马克在1931版曾写作、却在1959版删除的段落一一列出,对雷马克的读者和研究者来说有很强的文献价值。
《西线归来》不仅仅是《西线无战事》的续集,更是其必要的完结。它比上一本书更充分地展示了人们在战争中失去的远比记录下的要多。它平静的悲伤中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这本书中美好的人性真理具有感人和悲剧的价值。
这是一部崇高之书,与《西线无战事》一样,它值得全世界的读者拥有。——克里斯托弗·莫利
不需劝诱,你就会被他(雷马克)的作品征服;无须夸张,他就能震撼你的心灵。
——斯蒂芬·茨威格
世界上有一位伟大的作家,埃里克·马里亚·雷马克。他无疑有一流的文笔,能让语言臣服于他的意志。无论是写人还是写无生命的自然,他的笔触都是敏锐、沉着和坚定的。
——《纽约时报书评》
雷马克对现代战争残酷性刻画的威力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有丝毫减弱。
——《泰晤士报》
悲悯,技巧精湛,以不动声色的冷峻道出巨大的悲伤。
——《时代》
章节介绍
序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尾声
译后记
遗落的故事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蛋塔的评论
“肉身返回乌有之乡,灵魂永锢死亡战场”
-
Ягер的评论
扣的星仅仅针对这个版本,错字+网络用语(小学生写作文都不让用网络词汇呢)以及混乱的士官军衔(整本读下来仿佛不是同一个人翻的)让阅读体验大打折扣,粗糙有气味的轻型纸+印刷错误以及有点敷衍的封面设计(也可能只是我不喜欢sorry)感受不到太多诚意。希望以后还能看到其他更好的版本
-
salinger的评论
完美的续篇。对《无战事》里那句“对年长者来说,战争不过是生活中的一次暂停。战后的日子仍旧可期。而我们,被战争紧紧捉牢,结局不得而知”的真切延续。
-
bookish cat的评论
这部《西线无战事》的续篇,比前部战事描写更惨烈,可以说是一部最惨烈的“致青春”。时代在燃烧,战士的心却冷了。战火熄灭了,硝烟却在余生里弥漫不散。雷马克不愧是“德国海明威”,却比硬汉又多了忧郁的柔情,使《西线归来》成为伤痕写作中的一首散文诗。最感动的是,这版中译本竟是依据雷马克1959年修改后的版本译的,还附上了1931版被删改的内容——“遗落的故事”。文学价值之上,又多了文献价值,给译者和小编加鸡腿!
-
黑沢鸟的评论
看到四分之一,天呢是翻译的问题吗?一股退伍老兵有召必回,三年义务兵一生军旅情味……一直在你知道啥叫前线啥叫战友吗……为什么!!!一个爱写日记的有思想的有点可爱的男妈妈怎么这样了!!!】读完分界线,喜欢删减部分,雷马克的魅力就在于像日记一样的记录写下自己的思考……
-
Wuyouz的评论
战场ptsd病例集
-
七徽的评论
你就想知道战场上负伤五次又重伤幸存下来的人,恰好又能写会写有才华,他会留下什么。从西线无战事,凯旋门,到这本西线归来,你的心会被他的文字地叩击着。
-
丸子书阁的评论
在《西线归来》里,作者雷马克通过战争结束,从西线战场中撤下的二连仅存的三十二人小队,在撤退路上及返乡后各自的遭遇和生活,为我们呈现了战后德国的混乱和萧条,老兵们的身心打击和痛苦,后方百姓们的迷茫和无助。战争的苦痛并不会在宣告结束的那一刻就结束,战争的阴影和阵痛将深入骨髓。
-
黑色曼陀铃的评论
因为停战,这些年轻人从战场上心怀侥幸满怀期待地撤退,回到了日夜牵挂的故乡。殊不知战场中的铁丝网已经默默隐秘延伸到了每个角落。亲历战场炮火的人,Geschichte意味着夹杂着血腥味和至暗时刻的往事,而那些无法想象这人间地狱的人用各自的想象来理解这些故事。这鸿沟愈来愈深,因此书名zurück点明了他们渴望回归故乡,重返熟悉的课堂和工作,但已经踏入地狱的脚却没能带回曾经淳朴安宁的灵魂,格格不入的一切提醒着他们的灵魂已无处安放。
-
琴南的评论
感觉很复杂的一本书,有相同经历者的互相扶持,一种与正常生活的隔离。能感受到是想乐观的,但是始终给我一种努力扮演正常人的感觉。战争给人的烙印或许就是这样,他们从家人变成了“回家的陌生人”。而如果没有战争,他们可能曾经也有过无数种可能。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
1919年,魏玛共和国成立,德国国内党派之争越发严重,经济一片萧条,通货膨胀、粮食短缺、大面积失业时刻威胁着德国人民的生活,示威、游行、武力镇压此起彼伏,那些曾经参战的士兵忍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打击,悲观情绪十分严重,后方百姓也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中,迷茫、恐惧、无助、对未来看不到任何希望。《西线归来》的背景就是雷马克这一时期的亲身经历,在作品中他将矛头直指德国人意识和良知的伤口,反对战争,呼吁和平。1931年,雷马克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却遭到德意志军官团的抗议,认为他的小说嘲讽了德国的威武之师。1932年,雷马克离开德国,前往瑞士。1933年,希特勒上台,德国一百三十余位作家的作品被列为禁书,并公开焚毁,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和《西线归来》赫然在列,理由是:他对我们在一战……进行了文学上的背叛
-
June的评论
群像描写越细致,对共同体的拆解就越彻底
-
某某某的评论
时间无法停止,苦难永不停歇,众生皆苦。
-
杨小帆的评论
相比于后半部分的虚幻描写,更喜欢前半部分的叙述表达,较之于《西线无战事》整体阅读起来感觉平静了很多。战争改变了一代人的人生,可怕的不止是战争,更是那对于战争的遗忘,以及对战争的鼓动。
-
mohicaniano的评论
续篇能续好的委实不多,这部就属于续了个貂尾,甚至比《西线无战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批判色彩,每个老兵归来后的遭遇、结局,放之四海而皆如许。
-
aoi的评论
“战争为什么不断重演就是因为人们完全无法感受他人的痛苦。”(强烈要求把遗落的故事按时序排进去,注释一下,那样阅读体验会更好。)
-
伍尔夫的弟弟的评论
战争扼杀生命,和平泯灭精神。——全是骗子。
-
荧惑的评论
满星不解释。
-
昕的评论
非常差。法庭那段简直了,在家乡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在战场杀敌人是可以相提并论的么?这样的底层逻辑如果成立这个作者和禽兽的区别在哪?不客气地说,全书所有这些男人的人生困境(尤其是男主),大部分都不能归咎于战争,而是所有普通人都面临的成长痛苦:现实和愿景的距离。书里最恶心的是对女性的歧视和欺侮,直白得理直气壮:比杀普通人更合理的是杀女人。结构松散,毫无重点,情绪跳脱得完全接不起来,并且同义重复。书末补充的第一版被删的段落也毫无意思,并不能从根本改变这本书完全是本烂书的事实。太难看了以至于著名的《西线无战事》都不想看了。
-
透明的心的评论
毕竟是携手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士兵,他们之间的友情和互助,彼此关心和支持,也成为了他们度过一个个难关的坚强动力。恩斯特·贝克霍尔茨就是其中一个代表,经过斗争,他重拾起生活的勇气和乐观的精神,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人性的温暖和美好如约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