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
作者:[南非] 威尔玛·斯托肯斯特罗姆
分类:小说
ISBN:9787220115486
出版时间:2020-1
出版社: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标签:
暂无
内容简介
双重展现南非文学大师的视野与文采:
南非著名女作家代表作首次引进、
诺奖得主库切英译原文全收录!
✨编辑推荐
◎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为中英双语版,特别收录诺贝尔文学奖、两次布克奖、耶路撒冷文学奖、普利策奖、布莱克纪念奖等得主J.M.库切的英文译本,属于国内首次引进。 此书于1981年在意大利被评为当年最佳外语小说,并于1988年获得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
◎ 作者威尔玛·斯托肯斯特罗姆是一位南非作家、诗人和演员,是使用南非荷兰语(阿非利堪斯语)写作的重要女性作家之一。她出版过多部小说、诗集和剧本,参演过《希望的大地》《四海姐妹》《第四帝国》等电影。分别于1977年和1991年获得南非荷兰语文学中最负盛名的赫佐格诗歌奖和小说奖。
◎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私密独白,“我”在紊乱的时间和散落的场景中追忆,对奴隶制进行了一次虚构的拷问:贩卖、压迫、女性、身份、非洲和大自然本身……还有愉悦的性——同时又充分意识到其无限的痛苦和悲哀。主人公并没有徘徊在复杂的情感和心理分析上,在她狂热的回忆中,每段记忆都具有相同的重量,既拥有孩童般的纯真又拥有苦难和失落的真实。作者调度卓越的文学语言,打破语法和标点符号的限制,让文字和图像纠缠、流淌,一首如梦似幻的散文诗在我们眼前展演。
✨内容简介
为了一座神秘的城市,一个奴隶女孩陪同她爱恋的主人和一队人,从非洲东海岸港口城市向内陆进发。但这一群人在陌生的地形里迷了路,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奴隶女孩,唯一的幸存者,在一棵猴面包树的裂隙中得到了庇护。在这里,她第一次完整拥有了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思想。她孤独地向猴面包树低语,追溯自己所有的过往,也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意义,在这里重构自己的时间,与大自然共存,最后进行自我的殒灭。
✨名人推荐
富有启发性,用一种音乐流动式的描写和清晰显现的图像,这本小薄书在我收纳那些“离开非洲、走向我们”的美丽文本的万神殿中长居高位。
——美国作家、评论家Alan Cheuse,收录于美国国家公共电台广播新闻杂志《面面俱到》(All Things Considered)
作家的任务是察觉到小说中危险的路径——斯托肯斯特罗姆和库切肯定是两位这样的作家——就是找到一种书写文学的方式去抵制永远无法掌控的浪漫世界中仿造、有害的幻想。斯托肯斯特罗姆在消除现有乌托邦小说上进行勇敢的虚拟挑战。
——Lily Saint,《洛杉矶书评》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让我感到迷醉和震惊性的忧伤……至少,这个苗条的作品(不是中篇小说,因为这个类别似乎只是为了减少短文学质量的重要性)应该在每个后殖民研究的阅读清单上……经常产生的幻觉和幻想的散文诗虽然具有创造性,但不仅仅是语言上的蓬勃发展;这是一个政治声明,强烈反对“西方”,尤其是以父权制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的观点。
——KINFOLK撰稿人Charles Shafaieh,《每日野兽新闻周刊报》
抒情……戏剧性……史诗般。在还活着、活跃着的南非荷兰语诗人中她最伟大。
——《菲麗妲》《血染的季节》作者安德烈·布林克(André Brink)
一则引人注目、富于质感的寓言。
——《Shooting Angels》作者Christopher Hope
这本书从第一段开始就抓住了我,直到昨天很晚的时候我才把它合上放下。我非常感动,是深深的感动,并意识到:今天我读了一篇很棒的作品。
——南非作家Audrey Blignault, S.A.BC
一部令人回味的历史小说。
——南非诗人布莱顿·布莱顿巴赫
✨媒体推荐
这部迷你杰作,与其说是一本小说,不如说它是一场私密独白:揭露和阐述奴隶制度本质、压迫行为、女性、身份、非洲和大自然本身……1981年以南非荷兰语(阿非利堪斯语)面世,经过英语读者36年来的考验,这个故事至今仍然光彩熠熠、感人至深。
——《出版人周刊》
对人性、死亡和时间的沉思。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挑战。
——《柯库斯书评》
斯托肯斯特罗姆对奴隶制度进行了一次虚构的拷问:包含提升、愉悦的性和礼物,同时又充分意识到其无限的痛苦和悲哀。她卓越的文学语言与她以第一人称叙述的生活经历建立起一种张力很强的联系。但它是衡量书籍成功的标准,我们接受角色和声音之间的对比。J.M.库切对南非荷兰语原文的翻译精妙绝伦!
——《卫报》
不常有日后晋升为诺贝尔获得者的小说家还兼职做翻译,但J.M.库切因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南非荷兰语作家斯托肯斯特罗姆《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的英文版本而焕发光彩。
——《独立报》(年度最佳翻译小说之一)
这个关于奴隶制强有力而简短的叙述……带来巨大的抒情性……库切的紧凑行文,对复杂文本的克制渲染都给予每一个词以适宜的重量,以此确保斯托肯斯特罗姆在遭受折磨和迷失上的扣人心弦的描绘成为英语和南非荷兰语中的经典。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叙述者的生活和经历是复杂而多面的,为回应它们而产生和发展的心理活动也同样如此。由于这种摇摆不定,《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让人感觉更真实。叙述者在自由思考和自我分析上是一个初学者,这使得观察其行为变成一种乐趣,尽管这“英雄的外表”在每一刻颤抖。
——《文学评论》
无论是散文的抒情特质还是其无畏的、想象力丰富的主题,都是一项非凡的贡献。
——《现代世界文学》
对死亡和人类心灵的伤怀反思。
——《南非日报》
库切翻译的这部小说关于一位年轻非洲女孩的生活、记忆和生存,是非洲大陆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年度最重要的翻译书籍之一。
——美国文艺网站Flavorwire
一项异常惊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南非《星报》
章节介绍
中文 1—126
英文 127—256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李斯本的评论
残酷也悠扬的晚风,吹过南非的稀树草原,荒野走兽,也吹过诗歌,商队,无尽的宴席和寂寥的岩壁画。可是朋友们,别流连,文明是野火也是原上草,清风明月难见,四野阒然,人所拥有的只是本能。
-
朱岳的评论
一本奇特的小说,并不是那种实验性的奇特,后来我意识到这可能和作者是演员有关系,视角、体验和叙述的方式都与众不同。猴面包树像是舞台的中心,也象征了世界的中心(或最边缘),在这里女主角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出了尖锐的质疑。库切会翻译这部小说大概也是由于感受到了这种特质。文学传统以外的经验赋予写作的异质性太重要了。
-
珍妮的肖像的评论
譬如安静饮尽鸵鸟碎壳里的水,篇首与篇尾的意象,竟可以衔接起来组成一个无限循环。那些椋鸟,白犀牛,薮猪,淡紫双星的野生栗子花,桂叶黄梅,岩榕,稀树草原每个名词都来缭绕入梦,就是一条可让她无限返回的小径足印。文明自带天生幽暗的裂缝,猴面包树给予的是包容与重生。饱满,丰沛,均衡,优美。这样的一部无尽绵延的抒情幻相长诗。
-
渡边的评论
诗性小说,人的生存状况的寓言,读的时候会联想到库切的《内陆深处》,但这本是文笔更柔性或者说女性、格调优美得多的库切,会有“我是…我是…我是…”此种吟诵式的语言,译笔雅致。仿佛从创世纪和原始生命力走出来的女性、女奴,一步步走出森林内陆,走向城市和老年,最终抵达茫然四顾心怆然的生命境遇,抒情性很足,也能感受到叙事意象和指向的丰富。
-
彼得潘耶夫斯基的评论
一位前奴隶在南部非洲恶劣的内部环境中学习生存,因此在猴面包树的空洞中寻找庇护所。自从她还是个年轻女孩以来,她的时间第一次是她自己的,她的身体是她自己的,她的思想是她自己的。在孤独中,她终于能够反思自己的存在及其意义,给她带来内心的平静。她前世的景象在她的脑海中穿梭:一个主人一个又一个地殴打她的方式,以及每个婴儿在断奶后如何被带走,他们的前途留给了她的想象。我们是她历史的唯一见证:她被俘虏的童年,在东部海岸的港口城市作为仆人遭受的折磨,与最后的主人和保护者的旅程,飞行以及猴面包树的万花筒世界。由诺贝尔奖获得者库切(J.M. Coetzee)翻译的威尔玛·斯托克斯特伦(WilmaStockenström)的深刻叙事小说是对奴役和自由的罕见而艰巨的探索。
-
阿健的评论
遥远的非洲土地上,巨大的猴面包树里,一个奴隶女孩抖落破碎的声音,讲述令人极度不安和窒息的故事……确切地说那不叫“讲述”,更像是断续的音符。
-
牧羊的水鬼的评论
女孩在时间中度过的旅程如荒原,从文明的虚无退回生命本身的虚无,然而作家的语言(女孩向着虚空的絮语)又那么丰沛、缠绕、绵延不息如热带的植物。罕见而迷人。
-
昏昏的评论
溪水会汇入河流,河流会奔流向太阳和月亮升起的地方,奔流向你开始你的旅程的地方。
-
他者的评论
这就是女子的灵气。
-
丛林宜歌的评论
神秘的非洲、巨大的猴面包树、饮水的象群、洞窟里远古的壁画,伴随着奴隶女孩的独白,如潺潺流水汩汩流淌而出。数度恍惚,以为是在读多丽丝·莱辛。
-
宝木笑的评论
一种黑色魔幻正在南非悄然繁衍,威尔玛·斯托肯斯特罗姆这本书的本意从来不是故事本身,她要表达的是南非那片土地上更深的内涵。从本质上说,这本书类似一种超文体文本,那个自述的女孩儿从篇首到篇尾的喃喃自语,你可以说她在讲述关于奴隶制度的血泪故事,这没有任何问题。但再向深处品味,有着女性文学特有的深沉悲痛,同时又有着对命运无情和无常的感慨。故事的定义被完全打破,散文的相貌被彻底摔碎,诗歌的形式被放逐无迹,只剩下一种非洲和南美特有的神秘吟唱。无论是威尔玛还是库切,他们都是南非文学的宠儿。库切对威尔玛的翻译甚至可以看作一种文学上的相互映射,只是威尔玛的黑色魔幻更贴近魔幻,而后来崛起的库切则走向了如铁的黑色。很多年后,库切的《耻》大红大紫,折桂成典,直刺的已经是南非“世界强暴之都”的现实了。
-
把噗的评论
太好了吧,心颤。
-
某四的评论
【2020016】这本读得好慢,总有些关于性别与政治的细微感触被不断激发,需要停下来缓一缓。它在讲述苦难却如此优美,它在咏叹生死,却如此轻盈,它的确有诗的质地,可徐缓的抒情下面分明有嘶哑的低吼、暗红的血流,以及潮涌般的钝痛,一刻不停——对于黑非洲及奴役史的呈现,也是特异的,有一种奇观化的写实感。
-
木由的评论
女性第一人称意识流表述方式,遨游时空,物我两忘。在当下感官体验中刺透记忆的玄武岩。同是呓语,较赫塔·米勒多了一份健壮女人的高昂和野性,行文伴随着原始的呼吸节奏。像是思想的游丝在南非焦黑的土地上逡巡,一脚踩扁了,看到脚印里锢着一个挣扎着的“我”。原来殖民时期和奴隶制的故事还可以这么讲,译文也很棒。奴隶主更迭无甚意义,猴面包树提供的只是庇护所。大火燎原,被用尽了的女奴对着慈悲之树祷告。饮尽了生命,在幽暗的裂缝中。果子坠落,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是女奴的道路尽头,也是自由人生命的开始。
-
远子的评论
如果五年前读到此书我也许会感到很惊艳,这两年对“诗性小说”有些厌倦了……小说写得有点像托卡尔丘克,但历史感更少;也有点像舒尔茨,但密度和强度没那么大;所以称之为南非的黄锦树也许更准确些。喜欢黄锦树的读者应该会喜欢这本书。作者虽在南非农村长大,但感觉她对“非洲”的描写主要还是依靠想象,可能和她很早就去了大城市有关(作者简介里说她十九岁就拿到了戏剧学学士学位),当然这种写法的亮点最在于丰富的想象力,只是丰富的想象力有时也容易沦为空想,当然空想作为一种审美活动,很适合当代读者的口味(“我只想看到你长得美”)。有点理解库切为什么喜欢到要翻译这本书,他似乎一直很想写这种全程靠情绪推动的小说,但他最擅长的(或说我最喜欢的)还是《迈克尔·K》那类带有寓言性质的靠情节推动的现实主义长篇。
-
晓林子悦的评论
诗性小说。第一人称。猴面包树意为“多籽的水果”,它的象征意义在小说里得到充分发挥。一个非洲女奴,不断结籽,不断抽芽,也不断被剥离、被摧毁。“我”的回忆是幽灵之眼,透视世间的无边苦难。库切曾说过,真正的非洲小说,是口语小说。这部作品给我的观感,以女奴的身份,语气过于文雅了,不过,它符合库切对非洲小说的另一番论述:“在我们的身体深处有一个声音,只有当这个声音把生命吹入词语,小说才会醒过来,才会把话说出来。”(库切《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非洲小说的生命意识强烈。
-
后浪的评论
《去往猴面包树的旅程》是南非文学大师威尔玛·斯托肯斯特罗姆的作品,是对人性、死亡和时间的沉思,被众多著名作家及媒体鼎力推荐。此书为中英双语版,收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所译英文版~
-
荷尔德森的评论
异乡人说他很贪心,希望自己可以游历到世界的最外面。 如此贪心的人都成为异乡人。看到女性作者写出这样好的书,心里好骄傲。
-
爱喝白开水的评论
“我的存在是浮华和气派,是耀眼和兴奋,是覆没在一床鹅卵石上的闪闪发光的水波,是神秘的井水馈赠在唇上的佑福,是海水的恩泽与力量。”太完美了。
-
李鸦的评论
“对付虚无,我有很好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