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Epub+Pdf

革故鼎新

作者:杨天宏

分类:文化

ISBN:9787108059901

出版时间2018-2-1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标签:
近代史 

内容简介

中华民国前15年北洋政府时代是民国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奠基期,很多基本制度都在这一时期奠定,很多根本性的变化也在这一时期发生 。本书从民初标志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入手,探索民国创立之初的制度建构及运作,力图对民国政治史上许多重大问题,进行探寻和廓清。比如,中国为什么在如 此短的时间内就经历了由“帝国”而“民国”等的嬗变?为什么被描绘得最为黑暗、最无法律秩序的北洋时期却成了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建设颇具成效的时期?为什么人们历史记忆中军阀肆虐的北伐前10余年却呈现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教育较为自由多元的现象,作为“科学、民主”旗帜的新文化运动能在这一时期出现?

章节介绍

绪论:政治史在民国史研究中的位置
上编:“法统”建构与法政体制革故鼎新
“清帝退位诏书”与“五族共和”构建——中华民国主权承续的“合法性”问题
一、“主权”与“统治权”:作为立论基础的概念辨析
二、“禅让”抑“逼宫”:清帝降诏退位的政治背景
三、革命与法统:清帝“授权”说辨析
四、主权与疆域:政制转型与多民族国家的维持
五、主权与邦交:中华民国的外部“合法性”问题 六、结语
比较宪法学视域中的民初根本法
一、政体设计: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不同选项
二、“国体”建构:单一制与联邦制的取舍歧异
三、制衡机制:立法与行政的权限设置
四、宪法原则:国权与民权的“主义”选择
五、结语
曹锟“贿选”控告的法律证据研究——兼论中国第一部宪法废弃与“贿案”的连带关系
一、关于“出席费”与“冰炭敬”的问题
二、关于直系以五千元支票“贿选”的问题
三、关于检方的态度及控方与“贿选”的关系
四、关于舆论对曹锟“贿选”指控的法律效力
五、余论:“法统”存废的两难选择
北洋政府撤废“治外法权”的努力——基于法权会议所做历史考察
一、法权会前以务实为特征的“修约”外交
二、“以废除领事裁判权为确定之政策”
三、法律文本审察及司法调查阶段的对策
四、法权调查之结论与北洋政府的反应
五、结语
民国前期司法职员的薪俸与司法内生环境
一、审检职俸的制度设定
二、与“文官”薪酬的横向比较
三、国家拨款与部门“创收”
四、司法职员的生活实态
五、余论
北伐期间的反教暴力事件及其责任人问题
一、基督教会所受损失的历史记录
二、在华基督教会受损程度的估量
三、关于反教暴力事件的责任人问题
四、结语
下编:政治诉求与不断趋新的政改“尝试”
政党建置与民初政制走向——从“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口号的提出论起
一、口号的提出及内涵意蕴
二、异曲同工的思想主张
三、改建“政党”的艰苦努力
四、挥之不去的革命情结
五、授人以柄的政治后果
六、“政党”政治立场的最终离弃
七、余论
袁世凯的“去北洋化”与“北洋正统”幻灭
一、北洋渊源与袁世凯的“去北洋化”
二、北洋体系裂变与“北洋正统”幻灭
三、余论:两种“正统”的角力
北洋政府和平统一中国的尝试——善后会议再研究
一、“和平统一”政治语境的形成
二、地方实力派及社会各界的立场
三、会员的派系构成与议案处置
四、“和平统一”议题下的政体之争
五、善后会议自身的“善后”问题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格局及变化趋向
一、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
二、地方意识兴起与中国政治的区域化
三、外交与内政混一的政治格局
四、结语
逻辑家的政制建构逻辑——章士钊对两方政制的理解与个性表达
一、“名正理从”:严格的政治概念界定
二、“为政有本曰在有容”:政党政治要义阐释
三 、“造法与立法分离”:国会之设置及权限
四、“通立法行政之邮”:内阁政治精义发微
五、结语
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生运动
一、北洋时期学生亚文化及其特征
二、亚文化的多元性及其对学生运动的影响
三、师生纠葛与北洋时期学潮起落
四、学生运动中的“政党运作”
五、结语
系统性的缺失:中国近代史研究现状之忧(代跋)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tradition的评论

    为杨旧文总集,杨的观点和我基本一致,一猛批近年来盲从西方理论,言而无据之本土学者,中近史政治史尚未研究透彻,动不动社会史后现代代主义简直笑话。二,痛感北洋研究之不足,整个研究之占民国研究9%。北洋宪政时代实乃中国之魏玛共和国,蔡元培对北洋批评痛斥到了国民党党奴时代屁都不敢放,并远离所谓激进学生,实为彻底倒退。不谈宪政不知道法律尊严只认枪杆之孙文党奴奴才货色自把法律当手纸,也别怪今日吃毒奶吃狗屎,因为是自己选择的

  • 罗东的评论

    研究民国前期的著作比例极低,其中研究政治史的则更低。而即便研究,也多受新史学的影响。更何况,近二十年来,文化史、学术史乃至社会史,而非政治史才是研究时尚。他们强调经济、文化或思想等多元因素对一个历史阶段的影响,反而慎言政治,或低估政治的根本性影响。

    杨天宏在《革故鼎新》中坚信至少就民国前期而言,政治给当时、当事人的刺激都最为强烈。他由此从标志性的政治人物和事件入手,探讨民国前期的制度建构及运作,并探寻和廓清了其中的一些真问题。当然,还有丰富的史料可飨。

  • 六平斋旧主人的评论

    不确定作者执着于法理辨析的研究取向,是否正疏离了政治史脉络,而无法践行其强调的“以政治史为纲”的路线。又,论证曹锟贿选的法律依据不成立,意义何在,当时本来也没立案或有任何法律制裁嘛

  • 半岛铁盒的等待的评论

    7.5,非常不喜欢多篇论文拼成书,尤其是没有一个严密的框架和一个真正的大题目。罗志田的论文集我就特别不喜欢,杨天宏这本虽然结构上也不是非常具有相关性,但我很喜欢,多篇文章早在期刊读过,又拿到书把其它部分补完。他对于北洋的研究还是尽到了非常大的努力,重新反驳了很多错误的旧说,热评里那位说曹锟贿选本来也没立案什么的,不知道世人提起曹锟都只知道曹锟贿选吗?那按此逻辑是否宋案也不需要重审呢?反正之后也不了了之了。

  • 鸡精的评论

    评分严重偏低

  • 太子太保啦啦的评论

    出版一年之后,居然奇迹般地脱销了

  • 菲利普的评论

    比较注重用史料还原事件,和法学界写的注重解释的不同。其中一两篇旧文章没必要收如,与全书主题不统一,有些内容还前后矛盾。

  • 王荣欣的评论

    章永乐之流对《清帝退位诏书》的懵懂无知又被批判。第39页、第58页言及有贺长雄是为袁世凯独揽大权张目、为日本人谋求在华利益考虑,百年之后竟被无知的法学家信以为真。此书对孙中山的评价太不客观,治政治史是书生论政。第261页说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的集权统治,集权还是极权?第280页“合道性”是什么意思?

  • 撑小兵的评论

    网易蜗牛读完。评分偏低了。可能是因为对挑剔的专业读者来说,观点争议多(曹锟贿选篇)。
    除了曹锟贿选篇,其他几篇可颇可观,选题引人。北洋史大有可为。

  • 的评论

    高举政治史大旗。《学生亚文化》那篇文章很好看,点出学生们的精英意识。总之每篇文章都挺值得看看的。

  • 三首塔的评论

    民国政治史,确实太边缘化,不知是学者有意为之还是本身太受其他专门史的挤压。若要史实重建,不但成果单薄,且在毛-范通史体系影响与叙述下(沈渭滨教授语),几乎每个重大事件都迷雾重重、谬误重重,实际上学者与大众都对此段历史很陌生。杨天宏老师广采史料、用心考据、奋力正本清源,尽管结论未必百分百服众,依然大赞。

  • 纤歌凝的评论

    看了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章节。绪论强调政治史研究;代跋强调整体史研究,于我之心有戚戚焉。第一章非常具有雄辩性,驳斥了法学学者关于逊位诏书的研究,但远远不如桑兵的《旭日残阳》一书研究得细致。第二章把民初根本法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大致梳理。北洋政府撤废治外法权的努力,也值得一看。本书最精彩的章节是政党建制与民初政制走向。谈章士钊民初政治思想的逻辑家的政制建构逻辑也值得一看。全书是论文集的结合,可惜的是,全书并未有一贯的系统,章节前后并不串联,也无甚相关,以至于显得较为凌乱。但这些论文可大致反映民国前期法政发展的脉络之一端。

  • FainT的评论

    D693.2/4913-1 本馆 无甚高论,居然用发放欠薪为曹锟贿选洗地

  • y的评论

    下编给我启发更多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按需。

  • 王讷敏 [翡]的评论

    论文成书,故不成体系,扣一星。全部文章中,以第一篇探讨主权转移论与第三篇「曹案再审」最得我心。从前只知杨老是著名历史学家,没想到法学的功底也这么好。

  • 栗子有毒_91910的评论

    上编偏法律,下编偏事件,下编的《北伐前夕中国政治格局及变化取向》 《学生亚文化与北洋时期学生运动》两文可以,所以四星,但感觉见识虽有,但不系统。

  • 唯适之安的评论

    很多都是在罗志田的框架里打转,除了法学

  • 浮熙的评论

    功力很深,对读者还说需要一定的政治学和法理学基础

  • 天涯明月刀的评论

    民国前期法政研究,分析透彻,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