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性别
作者:[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分类:文化
ISBN:9787010167817
出版时间:2017-4-1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内容简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章节介绍
中文版作者序
导言
记忆所在之处
缺失的历史
研究计划
第一章 框架
地点:“一切社会主义都带有地方性”
档案
聆听者
叙述和记忆
记忆的社会性别
第二章 家里没人
大山沟里的死亡
可以诉说的苦难
逃荒
裹脚和农活
织布
失去
征兵和男人的缺席
躲藏
解放
家里没人
第三章 寡妇(或领导的美德)
曹竹香和苦难的考验
为革命提供衣物
蹲点
土地改革
互助组和当领导的危险
妇女和家庭国家效应
塑造劳动模范、塑造美德典范
第四章 积极分子
超越封建
冬学
表演:歌、舞、戏剧、会议
婚姻
《婚姻法》
考虑离婚
和声:使国家效应进入家庭
运动时间以外
第五章 农民
合作社的兴起
高级合作社
动员妇女
工分:一个有效的社会性别分析范畴
农事女性化
重现“家里没人”
不满
第六章 接生员
农村的接生方法和旧产婆
接生现代化
农村的接生方法
接生合作化
超越运动时间:接生的故事
刘西罕和有关生育危险的魑魅魍魉
第七章 母亲
使可见的变为不可见的
家庭生活
夜里做针线活
托儿
母子之间的感情联系
干部、忠诚、轻描淡写
母亲的矛盾
第八章 模范
美德的谱系
搜寻
演讲
劳动
写作
记忆
传记和内在性
第九章 劳动者
大跃进劳动:男人(与一些妇女)的离开
“大跃进”农耕和农业的女性化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五化
吃食堂的时候
生存策略
运动时间和时间的皱褶
看不见的累积
第十章 叙述者
进步
核心家庭的风靡和对老人的排斥
附录 访谈
参考文献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Sarcophagus的评论
96始多年实地访谈,呈现现当代陕西农妇生命历程与国家运动复杂交织,口述素材扎实但偏于昔日模范,记忆型态、历史书写、自我塑造、时空塑造诸项均有良好探索,方法反省意识强,坦陈空白与存疑。虽有明显缺憾,已属同类研究中能被海内外读者公开看到的最佳之一。纸版中译删文较多且标准极严,大跃进相关尤甚。幸好皆有*标,网络中译有红字复原。多村研究有利比较也能描画全景,但缺乏村内权争、家族、社会关系厚实背景,更无男性记忆与表达比照,致使口述资料用法过于“性别”化,无法全面分析国家动员、自我塑造、记忆表达的复杂机制。档案与书面文献与口述互参利用较弱。中译与英文有少数技术性差异。译文不错,口述资料和历史名词还原度好,个别措辞和专名译法可商榷。海外学者中文名缺乏译名对照,参考文献中所有中文条目未作回译,均致查考困难。
-
沉默的白的评论
20170808/PC/evernote 贺萧教授个人网站上的版本把所有删减用红字标出。
-
是蟹的评论
-
盘子的评论
就:作者公布了全部译文的PDF文件,可查阅。
-
优雅骑士的评论
国家以男女平等的口号将妇女们纳入到公共劳动空间之中,并无休止地从她们身上榨取劳动和精力。同时妇女仍须投入大量精力从事家庭劳动,但妇女在家庭领域的劳动却并没有得到正视。虽然一部分妇女被国家宣扬为模范,但国家却从不认可她们为模范角色所付出的物质和情感。妇女劳动模范一边体现了国家运动的效果,一边又模糊了国家和社会的边界。随着这些劳模故事的内容越来越程式化,妇女劳模的具体特征反而模糊了,她们被当作承载革命美德的容器而存在。在革命承诺给妇女平等的那些年,由于家庭领域的消失,她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如今革命不再,她们年事已高,即使家庭领域再次回归,她们也难以得到什么救助。妇女在担负着更多压力的同时没有获得同男子一样的物质报偿和社会尊重,却在历史叙述中莫名其妙地被平等,这就是毛时代男女平等的真相
-
安提戈涅的评论
口述史是完全可信的吗?支撑口述与判断的材料是来自于精准的回忆吗?而回忆本身就与事实性的精准无缘,它到底被什么塑造?女性的记忆在特定语境中呈现出“自我阐释”的多重景观,是重新编码乃至重写,她们的故事因为社会身份的不同被分配到不同的公与私的领域,正是这些多样的、旁逸斜出的景观悄悄腐蚀着国家的整体性话语。看到塑造劳模部分,模范们“内在自我”的坚定真是感慨,她们不需要被表达了,可是她们还在用别人的话表达自我。“接生员”一章也看得哀痛不已,以国家意志话语为代表的“大传统”其实永远无法渗透到渗透着个人历史经验的“小传统”之中,而这种寻找旁逸斜出的声音的工作,是福柯留下的遗产。不满意之处,贺萧在前几章的论述中,总是先立靶子再敷衍口述资料,指向性太明显了,问题在于,这些口述资料本都是存疑的。
-
プチブルジョア的评论
笑,哭唧唧地笑;苦,美滋滋地哭。#进入不了主流叙事的##接生员那一章太恐怖#
-
doris2018的评论
好书。作者把完整中文版公布在了个人网站上,纸质书中标*被删节部分用红色字体标出,简直太良心了。
-
子巽的评论
看过目前最喜欢的口述史/民族志,对方法论的时刻自觉以及译者的技艺感到非常满意。时间在国家主义层次上的架构以及对日常生活的渗透。接生那一节在王政老师编选的书里看过,没有那么高的产妇死亡率和一旦出现状况近乎残酷而无奈的手段,还有与血污相连的生育鬼故事。读完才意识到国家对妇女生育的控制和离婚权利绝非我以前想的那样。贺萧UCSD官网上的全译文有标红很方便对读。
-
梼杌的评论
花了几天时间读完,仿佛又与奶奶进行了一次长谈。
-
小波福娃的评论
好看,之前读她的《危险的愉悦》还记忆犹新,真是一如既往地读起来让人放不下书。晚点补评论。
-
钟螺的评论
选取的访谈对象全是女性劳模,似乎与偌大的题目稍有不匹配。描写生育的部分最为触目惊心。对外行人来说,给人的印象较为泛泛,细节与口述的翔实掩盖了技术上的缺陷。观察审查删去了哪些部分也很有意思。
-
BJGRZL的评论
几年前我被一些貌似gender study的不痛不痒又唠唠叨叨没完没了的授课折磨到痛不欲生之时,是本书作者贺萧的农村接生员研究、高小贤的银花赛研究和金一虹的铁姑娘研究让我初识gender study&口述史研究&革命研究的魅力。现在想来,我的主要研究兴趣还在这些上(●’◡’●)
-
Doran的评论
历史关怀理论学习一下…好厉害的访谈调查,尤其是对研究对象的关怀视角、对研究方法的反思批判,力图真正还原了一个典型的中国妇女形象。她们被要求、被诋毁、被抛弃,却从未放弃过对自我的肯定。中国妇女的可怜,带有很明显的政治因素,无论政治是需要她们还是不需要她们。
-
dormouse的评论
作者在序言里声明了删节的地方会标上星号,于是讲大跃进的那一章满篇星号233视角不错但说出的新内容并不多,有点硬套理论的感觉,直接引用的大量口述内容由于方言严重读起来略费力。
-
津岛善子的评论
以男女平等的口号,呼吁妇女进行社会生产以及politics动员。然后拿“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以及妇女楷模的形式“贿赂”、安慰付出了家庭劳动以及社会劳动,最后消耗了极大精力的她们。
事实上随着自上而下的社会运转、这种妇女楷模以及男女平等的宣传总是和继续revolution一样形式主义化,最后慢慢淡去。
其实由于苏联模式的这种制度,它就是会塑造形式的男女平等,以此掩盖不平等的社会。(亦即强行将不平等糅合在一起,调和矛盾。“你敢说1966年之前有明显的、直接的阶级矛盾么?”)在付出极大的代价之后,所谓的口号并没有得到实现,仿佛被命运极大的戏弄一般,当然——是有意识的命运搞的。 -
糖罐子的评论
真奇怪呀,读这个时候脑子里总在循环苏阳的《劳动和爱情》,但我怀疑那一代女性并没有爱情,即使有,最好也不过是李双双式的,当然,我的意思是说:她们没有幻觉,并不是要看轻谁。
-
oneroker的评论
不错的填补空白之作。作者也提到了海外学者关注于改革开放前城市人口的不幸经历,而很少注意到农村社会的变迁。
-
糖醋南风的评论
以农村妇女的社会性别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为主题展开的口述史社会学研究。网上有未删节版的,很多关键的观点性的内容和一些敏感的材料在出版物似乎被删去了,或许对阅读会有一定的影响。整体上是以女性在社会主义时期,尤其是集体化时期,作为妇女组织领导、积极分子、劳动者、母亲等身份之时的活动所折射出的社会主义集体化时期的女性与政治结构的互动。“在革命承诺给妇女平等的那些年,由于家庭领域从革命的视野中消失,她们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如今革命不再,她们也年事已高,即使家庭领域再次回归为展示现代亲密性的场所,她们也不太可能得到什么救助。”“她们将自己的工作生涯,无论愿意与否,都给予了一套曾无休止地从她们身上榨取劳动力和精力的社会安排。这套社会安排现在却遭到了批判。”
-
南池子的评论
第一章里面谈到好多技术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