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本诗集集合两个单行本
★中英双语联璧
★首度完整呈现“爱尔兰灵魂”的诗歌风景
★希尼研究者朱玉教授悉心打磨译文,准确可靠
—————————————————————
“我故意吃下这一天
好让它浓烈的味道
催发我成为动词,纯粹的动词”
—————————————————————
希尼的诗句简洁、自然,淳朴与绮粲相映,充满自然意象。富于对祖辈传统的探寻,对爱尔兰古老土地的追忆,对本族语言源头的省思。他在日常事物中提炼宗教哲学深义,奏鸣音乐的愉悦,也把伴随诗人成长、久困爱尔兰的政治纠葛融入更幽深的诗篇,扩展为对20世纪人类经验的反思。“文学纪念碑”集中推出五本希尼诗集,从《一个博物学家之死》到《酒精水准仪》,集合原诗10个完整单行本,跨越30年,展现诗人在诸多经典诗歌形式下的毕生努力。
本书由谢默斯·希尼的两部诗集《田野工作》《迷失的斯威尼》(中英双语)组成。
《田野工作》(1979):这部诗集记录了诗人离开动荡的北爱尔兰、安居威克洛郡格兰摩尔的四年生活。这段时期对于希尼的诗歌生涯来说至关重要,他从政治关注回归对自心和世界的普遍思考,此时的写作更加个人化。希尼甚至把安家格兰摩尔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安家格拉斯米尔相对比。对于后者来说,迁居开启了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对于希尼,他也由此进入更成熟的诗歌创作期。诗集以“沉思的音乐表达了对人与地方、我们与尘世之无常等基本问题的深刻思考”(《纽约书评》),收录了诗人最受欢迎的一些诗作,如《牡蛎》《伤亡者》《臭鼬》及《格兰摩尔十四行诗》,包括诗人的妻子在内的许多人都称这本是他们最喜爱的单行本。
《迷失的斯威尼》(1983):这是一部诗剧,是希尼对极富历史、文学意义的中世纪爱尔兰名作的再创作。主人公斯威尼在莫伊拉战役中遭诅咒而发疯,经历了一系列炼狱式的历险。诗人安居格兰摩尔之后,希尼试图通过这位被逐的“诗王”之口表达自己的思想,正如诗人在前言中所说,从一开始,他就感到斯威尼与他同在,甚至就是他自己。
—————————————————————
《田野工作》是希尼写过的最雄辩有力、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纽约时报·书评》
《迷失的斯威尼》令人印象最深的是痛苦与赞美之间微妙而富于戏剧性的平衡。这部诗作是对一颗悲剧性的失衡心灵所作的平衡叙述。
——《纽约时报·书评》
希尼诗歌的基调与音高不同凡响,与任何地方使用这种语言写作的重要诗人都不同……他是发出大地元音的诗人,而不是发出彗星预言的诗人。
——哈罗德·布鲁姆
希尼尤为特殊的语词马赛克保存了人类情感独特、复杂和无可复制的轮廓,是“对我们所见之所感”,如史蒂文斯所言。
——海伦·文德勒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
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1939—2013),爱尔兰诗人、诗歌评论家、翻译家。20多岁即以诗集《一位博物学家之死》闻名诗坛。后又出版了多部诗歌、评论和翻译作品,成为他那一代诗人中的翘楚。曾获艾略特奖、毛姆文学奖、史密斯文学奖等重要奖项,两度荣获惠特布莱德年度图书奖(《酒精水准仪》,1996;《贝奥武甫》,1999)。1995年,希尼因诗作富于“抒情之美、伦理之深,升华了日常奇迹和鲜活过往”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从叶芝等前辈身上汲取了灵感,最终也成为“叶芝之后爱尔兰最伟大的诗人”。
译者:
朱玉,北京大学英语系博士,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剑桥大学访问学者。致力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和爱尔兰现当代诗歌研究,分享华兹华斯与希尼的精神血缘。曾在中山大学主持《谢默斯·希尼:诗歌、翻译与批评》项目;著有《作为听者的华兹华斯》,译有希尼牛津诗歌讲座《诗的校正》、《威廉·华兹华斯传》等。散文广见于《外国文学评论》《国外文学》《上海书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