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杂记Epub+Pdf

内容简介
 · · · · · ·

《汪曾祺别集》总序

别集,本来是汪曾祺为老师沈从文的一套书踅摸出的名字,如今用到了他的作品集上。这大概是老头儿生前没想到的。

沈先生的夫人张兆和在《沈从文别集》总序中说:“从文生前,曾有过这样愿望,想把自己的作品好好选一下,印一套袖珍本小册子。不在于如何精美漂亮,不在于如何豪华考究,只要字迹清楚,款式朴素大方,看起来舒服。本子小,便于收藏携带,尤其便于翻阅。”这番话,用来描述《汪曾祺别集》的出版宗旨,也十分合适。简单轻便,宜于阅读,是这套书想要达到的目的。当然,最好还能精致一点。

这套书既然叫别集,似乎总得找出点有“别”于“他集”的地方。想来想去,此书之“别”大约有三:

一是文字总量有点儿不上不下。这套书计划出二十本,约二百万字。比起市面上常见的汪曾祺作品选集,字数要多出不少,收录文章数量自然也多,而且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剧本、书信等各种体裁作品全有,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他的创作风格。若是和人民文学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汪曾祺全集》相比,《别集》字数又要少许多。《全集》有十二卷,约四百万字,是《别集》的两倍,还收录了许多老头儿未曾结集出版的文章。不过,《全集》因为收文要全,也有不利之处,就是一些文章的内容有重复,特别是老头儿谈文学创作体会的文章。汪曾祺本不是文艺理论家,但出名之后经常要四处瞎白话儿,车轱辘话来回说,最后都收进了《全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别集》则可以对文章进行筛选,内容会更精当些。就像一篮子菜,择去一部分,品质总归会好一点儿。

二是编排有点儿不伦不类。这套书在每一本的最前面,大都要刊登老头儿几篇与本书有点儿关联的文章,有书信,有序跋,还有他被打成右派的“罪证”和下放劳动时写的思想汇报。在正文之前添加这些“零碎儿”,可以让读者从多个角度了解汪曾祺其文其人。这种方式算不得独创,《沈从文别集》就是这么编排的,只是一般书很少这么做。也算是一别吧。

再有一点,就是编者有点儿良莠不齐。这套书的主持者,以五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居多,他们大都对汪曾祺的作品有着深入了解,也编过他的作品集。有的当年常和老头儿一起喝酒聊天,把家里存的好酒都喝得差不多了;有的是专攻现当代文学的博士;有的被评为“第一汪迷”;有的参加过《汪曾祺全集》的编辑;还有的对他的戏剧创作有专门研究……这些人能够聚在一起编《汪曾祺别集》,质量当然有保证。其中也有跟着混的,北京话叫“塔儿哄”,就是汪曾祺的孙女和外孙女。她们对老头儿的作品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独立编书还差点儿火候。好在大事都有专家把控,她们挂个名,跟着敲敲边鼓,不至于影响《别集》的质量。

这套《汪曾祺别集》是好是坏,还要读者说了算。

汪朗

二〇一九年十月二十五日

作者简介
 · · · · · ·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一九二〇年生。一九三九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为沈从文先生的及门弟子。约一九四〇年开始发表散文及小说。大学时期受阿索林及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影响,文字飘逸。以后备尝艰难辛苦,作品现实感渐强,也更致力于吸收中国文学的传统。毕业后曾做过中学教员,历史博物馆的 职员。一九四九年以后,做了多年文学期刊编辑。曾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一九六二年到北京京剧院担任编剧,直至离休。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晚饭花集》、《菰蒲深处》、《矮纸集》,散文集《晚翠文谈》、《蒲桥集》、《旅食集》、《塔上随笔》、《逝水》、《独坐小品》等。

丛书主编汪朗,江苏高邮人,1951年生于北京,作家汪曾祺先生长子。曾任《经济日报》国际部主任。作家、美食家、资深媒体人。著有《刁嘴》《衣食大义》《食之白话》《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与汪明、汪朝合著)等。

本书编者王树兴,小说家、编辑。出版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集多部,曾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文学期刊、凤凰联动图书公司工作。编选有《高邮人写汪曾祺》等。

目录
 · · · · · ·

序跋选
《晚饭花集》自序
访谈选
汪曾祺访谈录(陈永平)
书信选
致汪丽纹(一九八二年六月二十七日)
致陆建华(一九八三年九月八日)
致金家渝(一九八三年一月十八日)
致汪丽纹、金家渝、汪海珊(一九八三年九月十六日)
致金家渝(一九八四年三月四日)
致金家渝(一九九二年三月十八日)
致金家渝(一九九四年一月二十五日)
小说选
故里杂记
故乡人
晚饭花
故里三陈
故人往事
鲍团长
黄开榜的一家
小姨娘
忧郁症
仁慧
露水
卖眼镜的宝应人
辜家豆腐店的女儿
鹿井丹泉
喜神
丑脸
水蛇腰
兽医
熟藕
莱生小爷
薛大娘
名士和狐仙
钓鱼巷
关老爷
小孃孃
合锦
百蝶图
礼俗大全
侯银匠
编后记
我是汪先生的小同乡(王树兴)
· · · · · ·

故里杂记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