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命运
作者:弗雷德里克·拜泽尔
分类:文化
ISBN:9787572024474
出版时间:2024-3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后康德观念论何以可能?
来一场18世纪末理性危机巡礼
本书荣获哈佛大学出版社托马斯•J•威尔逊最佳处女作奖:
多亏了弗雷德里克•拜泽尔,我们才得以重新认识康德的批评家对其哲学发展的影响。拜泽尔将参与其中的哲学家以及他们的争议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讲述了一个与当今的辩 论有着惊人相似之处的故事。
在对18世纪最后几十年德国哲学思想历程的调查中,弗雷德里克•拜泽尔对思想史作出了广泛而细致的贡献……(本书)对思想史上的一个迷人时刻做了学术性、丰富的解读和全景的描述。
——帕特里克•加德纳,《泰晤士报文学增刊》(Patrick Gardin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毫无疑问,在未来的许多年里,(这本书)将成为该领域的权威性参考著作,值得任何想在后康德德国哲学史中有所发现的人阅读……对于那个“时代”,没有比拜泽尔的《理性的命运》更好或更可靠的指南了。每一位后康德德国哲学的学生都会想将其收入囊中。”
——丹尼尔•布雷泽勒,《密涅瓦的猫头鹰》(Daniel Breazeale, The Owl of Minerva)
(拜泽尔)对这一时期的分析是迄今为止最为彻底的,毫无疑问,每一个对现代哲学史兴致盎然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卡尔•阿梅里克斯,《哲学评论》(Karl Ameriks, Philosophical Review)
这本书写得很好,非常吸引人。拜泽尔有这种天赋,能够洞察另一个时代和文化的语言与问题所表达的争议及其背后持久的哲学实质。处理得当的哲学实质加上引人入胜的历史细节,使得此书能够吸引多样的读者。
——艾伦•伍德(Allen Wood)
本书对18世纪末理性遭遇的危机进行了一场巡礼,从康德到费希特之间的重要哲学家的思想以及他们之间的论战得以详尽呈现,勾连起1781年康德的《第一批判》和1794年费希特的《知识学》之间的哲学发展,展现了哲学史上最为革命性和丰富性的思想交锋,理性的权威在此间摇摇欲坠。
章节介绍
略缩语
引言
第一章 康德、哈曼和狂飙突进运动的崛起
第一节 哈曼的历史和哲学意义
第二节 伦敦皈依及其哲学后果
第三节 1759 年夏:狂飙突进运动的酝酿
第四节 《纪念苏格拉底》
第五节 康德、哈曼与乐观主义的论战
第六节 儿童物理学的惨败
第七节 《袖珍美学》和 18 世纪的美学
第八节 “元批判”的起源、内容和后果
第二章 雅可比和泛神论之争
第一节 泛神论之争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德国斯宾诺莎主义的兴起,1680—1786 年
第三节 关于莱辛的斯宾诺莎主义之争
第四节 争论的哲学意义
第五节 雅可比对理性的第一次批判
第六节 雅可比对理性的第二次批判
第七节 雅可比对信念辩护
第三章 门德尔松与泛神论之争
第一节 门德尔松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 对理性的捍卫
第三节 门德尔松的噩梦,或确定方向
第四节 批判斯宾诺莎主义和纯化的泛神论
第五节 门德尔松对康德的不公开批判
第四章 康德、雅可比和魏岑曼之争
第一节 托马斯•魏岑曼的《后果》
第二节 康德对泛神论之争的贡献
第三节 魏岑曼回应康德
第四节 雅可比对康德的攻击
第五章 赫尔德的心灵哲学
第一节 赫尔德与 18 世纪的心灵哲学
第二节 赫尔德的《论语言的起源》
第三节 哈曼与赫尔德关于语言起源之争
第四节 赫尔德的发生学方法
第五节 赫尔德的活力论原则
第六节 康德与赫尔德的争执
第七节 康德与赫尔德之争以及“第三批判”的由来
第八节 赫尔德与泛神论之争
第六章 对洛克主义者的批判
第一节 通俗哲学:运动的草描
第二节 洛克主义者反康德运动的大事记
第三节 伽尔韦事件
第四节 两位早期的批评者:塞勒与蒂德曼
第五节 洛克学派的首领费德尔
第六节 费德尔的圈子:蒂德与瓦斯豪普特
第七节 好牧师皮斯托留斯
第七章 沃尔夫主义者的复仇
第一节 沃尔夫主义运动的主旨
第二节 革命与反动
第三节 沃尔夫学派对形而上学的捍卫
第四节 康德身边的荆棘——乌尔利希
第五节 图宾根的棘手人物福莱特
第六节 普拉特纳的元批判怀疑论
第七节 埃伯哈特的公开辩论
第八节 沃尔夫主义运动的后果
第八章 莱因霍尔德的基础哲学
第一节 莱因霍尔德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 莱因霍尔德与康德的早期争论
第三节 莱因霍尔德的《论康德哲学》与批判哲学转向
第四节 通往基础哲学之路
第五节 莱因霍尔德对康德的批判与基础哲学的目的
第六节 莱因霍尔德的方法论
第七节 莱因霍尔德的现象学计划
第八节 莱因霍尔德的意识命题与新表象理论
第九节 基础哲学的危机
第九章 舒尔茨的怀疑论
第一节 舒尔茨的历史意义与影响
第二节 舒尔茨的元批判怀疑论
第三节 批判莱因霍尔德
第四节 对康德元批判
第五节 舒尔茨的怀疑论的力量与弱点
第十章 迈蒙的批判哲学
第一节 迈蒙的历史意义与他思想的统一性问题
第二节 迈蒙的怀疑论
第三节 无限知性的理念
第四节 微分理论
第五节 新的时间和空间理论
第六节 批判的中间道路
第七节 消除物自体
第八节 迈蒙的先验逻辑
第九节 可确定性原则
第十节 迈蒙与莱因霍尔德的争论
第十一节 迈蒙对战舒尔茨
结 论
参考文献
索引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淇刻的评论
原书尾注改为了页下注,代价是没有边码,但索引是按照中译页码来的。纸质不错,内容自不必说,一本的确填补了空白的思想史读物
“本书的撰写是源于一份坚定的信念,即我们对英语世界中哲学史的认识还存在严重的空缺。1781-1793年间——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出版至1794年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诞生——对许多人而言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但这一时期却是现代哲学史上最具革命性且想象力最丰富的时代之一,所以,这是一个巨壑。这个时代的哲学家们打破了现代笛卡尔式传统的两大支柱:理性的权威和认识论的首要地位。他们也见证了启蒙运动的衰落、康德哲学的完成以及后康德观念论的开始。所有这些事件都是哲学史上不容忽视的,应予以最详尽的考察。” -
Lain的评论
翻译的小问题多如牛毛,错翻频出,还有各种奇怪的句式,100页下来能看到十几处问题。买到答辩了
-
白云千载的评论
本书的作者拜泽尔无疑是一位非凡的作家,他能够将最枯燥的题材,准确地将其置于语境中并加以描述,从而使其意义不仅显而易见,而且引人入胜。这本书中有一些章节,比如关于迈蒙的章节,涉及对康德的深奥和艰涩的批评,但拜泽尔从未将目光偏离本书的中心主题:理性及其命运,因此他的作品始终聚焦中心。在他的其他作品例如《黑格尔》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风格的呈现。
-
的评论
要是把这书当马桶读物一目十行地读,中译应该算是勉强能用的,但对比Beiser那种小学生都能看懂的英文就很遗憾了。举个例子:“物质的本质并没有因死亡的延展而耗尽”(17)“The essence of matter was not exhausted by dead extension”(13);“康德在评论赫尔德的著作《人类历史哲学的概念》和其论文《论目的论原则在哲学中的应用》时指出,目的论是形而上学的必然”(19)“In his view of Herder’s Ideen (1785) and in his essay ‘Ueber…’ (1787), Kant argued that teleology amounts of necessity to metaphysics ”(14)
-
GeistigerTiger的评论
英文好看,没读中文翻译
-
栖迟不悟的评论
总的来说译的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有些小瑕疵,比如377页第二段最后一句的“论文”(thesis)显然应该译为“论点”。Beiser的哲学史料功夫是顶级的,但如果和Henrich相比,就仅仅是史料了,这种研究是必须要读的,但只读这种研究远远不能进入哲学的大门。
-
槿.的评论
用于补充背景,个人觉得是不错的思想史梳理,后康德观念论的起源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痕迹。
-
棠聆雾桧冬的评论
这本书写得很好,非常吸引人。拜泽尔有这种天赋,能够洞察另一个时代和文化的语言与问题所表达的争议及其背后持久的哲学实质。
-
焚的评论
多读多看
-
下雨天的评论
好看 内容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