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旅行者Epub+Pdf

疯狂旅行者

作者:[加]伊恩·哈金

分类:文化

ISBN:9787545822915

出版时间:2023-9

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总想旅行不正常,精神障碍会传染❗

现代科学思想巨擘伊恩·哈金精神疾病哲学代表作

走进第一个疯行者的生命世界

揭示催生疯癫的社会“生态位”

追问困扰现代心灵的深层问题

【亮点推荐】

★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新实验主义”开创者伊恩·哈金精神疾病哲学代表作:总想旅行不正常,精神障碍会传染。医疗社会史名家余新忠X精神疾病专家徐一峰联袂推荐!

★走进第一个疯行者的生命世界,展现19世纪神游症“大暴发”的历史图景:迷失自我的神游患者阿尔贝·达达,坚持自我的专一医者菲利普·蒂西耶、精神医学宗师夏尔科、癫痫和癔症的医学之争,盛产疯人的双重意识之城波尔多、浪漫旅行和无序流浪的文化意涵、受到监控、无所遁形的欧洲大陆、试图逃脱庸常、释放自我的中产阶级……

★横跨精神医学、科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多个学科,开创性地定义暂时性精神疾病的概念,揭示催生疯癫的社会“生态位”!从19世纪的歇斯底里、神游症到20世纪的多重人格,这些流行一时的狂症是真实存在的精神疾病还是不由自主的对号入座?究竟是什么因素,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制造发疯的方式?

★饱含同理之心,追问困扰现代心灵的深层问题: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惊恐障碍、进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当今的我们是否越来越不正常,未来的我们能否治愈这些疾病?“希望借助更多知识、更多技能,人类能在道德上和生理上更好地理解自身的状况……只会反复念叨一个流行短语、一个时髦词汇,一切终将是徒劳无益的。”

【内容简介】

一个迷失自我的魔怔行者,一位坚持自我的专一医者,拉开一场流行疯病的序幕

19世纪八九十年代,一种奇怪的传染病似乎从法国波尔多蔓延开来。数十位男性发现自己在无知无觉的状态下漫游欧洲,明明心里没有目的地,却穿越国境,乃至跨越大陆,最后或被警方拘留,或被关进疯人院。当时的医生诊断其患有“神游症”。在本书中,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哲学家伊恩·哈金创造性地考察了这一鲜为人知的疯狂旅行流行病。他横跨精神医学、历史学、科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不仅讲述了第一个“疯行者”阿尔贝·达达耐人寻味的人生故事,而且探索了一些十分重要的问题,包括精神障碍的真实性、催生疯癫的社会“生态位”,以及这个一百多年之前的案例对备受精神疾病困扰的现代世界的意义。

【著译者简介】

伊恩·哈金(IanHacking,1936—2023),现代科学思想巨擘,加拿大著名科学史家、科学哲学家,“新实验主义”开创者,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曾获加拿大勋章、霍尔贝格奖、巴赞奖等荣誉。研究方向横跨概率学、实验物理学、语言哲学、逻辑学、精神病学等多个领域,开创性著作包括《概率的突现》《表征与干预》《驯服偶然》《重写灵魂》《疯狂旅行者》等。凭借卓越的创造力,他不仅架起了多个学科之间的沟通桥梁,更改变了公众对人类生活中科学问题的讨论:要理解现今科学为何如此,仅知道它是“真实”或被“确证”是不够的,还必须了解它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

傅益东(1987—),江苏宜兴人,历史学博士,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国史、医疗史、精神卫生史。

【相关评论】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业委员会主任余新忠:

这是一本令人感到新奇,同时也促人深思甚至大开脑洞的著作,一本兼具趣味性和学术性的好书。它不仅向读者展现了人们日常较少关注的一个个疯人的奇特故事和他们的生命世界,而且还提出了“短暂性精神疾病”“(社会和精神)生态位”等前沿而具启发性的新术语。更为重要的是,本书还启发我们,如果继续沉溺于由此引发的“现实存在”还是“社会建构”的争论,可能无益于真正消除那些“病人”的疾病和苦难,反而可能制造新的疾痛。只有进入他们身体和心灵的生命世界,理解其所处的“生态位”,然后依靠科学的力量给予对症干预,才有可能超越争论,给人类的健康和快乐带来更多福音。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院长,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主任徐一峰:

多重人格、歇斯底里、神游症、催眠、精神分析、癫痫……围绕第一个“神游症”病例,《疯狂旅行者》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引人入胜的精神病学史画卷:启蒙理性对疯癫的构建,是否否定了将漫无目的的旅行当作逃遁及发现自我的隐喻?文化、种族、权力、社会建构,或哈金更喜欢使用的“生态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今天,虽然多重人格、神游症统一归类在“分离性障碍”之下,改头换面、各安其所,我们对它们依旧所知甚少。本书让我们重新踏入精神疾病名称由来及遭受污名化的发展历史,反思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

《纽约时报书评》:

哈金不仅以罕见的同理之心和典雅风格写作,他还利用自己的哲学功底,让这段医学史中鲜为人知的故事引起人们的共鸣。

章节介绍

致谢
前言
第一章第一位神游症患者
第二章歇斯底里症还是癫痫?
第三章生态位
第四章五个问题,五个答案
附录一什么困扰了阿尔贝?
附录二流浪的犹太人
附录三德国的“游荡癖”
文献一阿尔贝的讲述(1872年至 1886年 5月)
文献二接受观察的阿尔贝(1886年 6月至 1887年 2月)
文献三《梦》(1887年 5月至 1889年 9月)
文献四致病之梦(1892年)
文献五实验(1888年和 1893年)
文献六尾声(1907年)
注释
参考文献
疾病术语表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爱吃浪味仙的评论

    他又怎么能不算一个疯狂旅行者呢 从一个软件跳到另一个 一个视频滑向另一个 一刻也不能停歇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

    19世纪末,一位法国波尔多的煤气工阿尔贝突然开始着魔般地沉迷旅行,他不携带身份证件,不知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有时甚至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就这么漫游了阿尔及利亚、莫斯科、君士坦丁堡。阿尔贝被看作是第一位“神游症”的患者。哈金深入剖析了这种“短暂性精神疾病”的发生与消散过程。这种过程绝不仅局限于数百年前欧洲的个案,而是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哈金富有创造力地提出分析疾病的“生态位”概念,认为一种疾病生成于医学因素、文化对立、可观测性等多个“矢量”之间,当这些矢量变化时,疾病就随之消散。这个概念有力挑战了疾病研究也是社会学研究中著名的“现实存在”还是“社会建构”的二分法,为我们揭示出某些疯癫行为背后的丰富面向。漫无目的的旅行,可能是一种自我的另类声张,也可能是面对启蒙理性的铁幕无声的反叛。

  • 于是的评论

    有趣的案例,反映出的不只是医学、精神病学还有文化政治的因素。非常适合长假旅行欲罢不能的国人群体。

  • xxmomo的评论

    年度最爱

  • Ann的评论

    有点想成为阿尔贝呢,四处游荡

  • 朵朵小时候的评论

    作为临床从业人员,更多的感触其实是:一定要意识到“诊断名称”不是永恒不变的(这恰恰是当下医学教育缺乏的),尤其在科研内卷的今天对所谓的“热点”要保持一定的审慎态度和科学审美。

  • Mephistopheles的评论

    虽然在写病态但这病确实浪漫(我也要发病了,按捺不住了)论述到阶级、文化之上也挺有道理(发病人作为中下层社畜,在当年并没有“壮游”的条件,所以确实有种“只能靠发疯而满足旅游欲望”的可能,当然也有器质性的病变)附录中讲永世流浪的犹太人和德国人的游荡癖两段也很有趣

  • 陈钢的评论

    神游症,一个人就像人格分裂,旅行到其他地方甚至其他国家,在被唤醒后,对旅行的一切毫无记忆。在波尔多发现了这一疾病后,在法国境内涌现出众多案例,而在英国却很少发现,在美国甚至没有成为一个医学实体。作者阐述了这一现象的社会原因,并且也阐述了神游症到底是真实的还是社会建构的自己的态度。

  • 阿萌的评论

    正文部分略有些无聊,附录倒是很有意思——要不是研究对象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话,甚至让人想惊叹他的特种兵式脚力……说到“疯狂旅行者”,脑子里出现的其实是wanderlust这个词,有时候觉得作者写着写着也wander off,看的人直开小差。

  • 细雨流光的评论

    疾病从来都不是疾病本身。当学界还在对疾病是“现实存在”还是“社会建构”争论不休时,作者已经提出要从“生态位”的角度对疾病进行思考,认为神游症成为一种医学诊断是以医学分类学、文化对立性、可观察性、疾病的释放四个方面为矢量的。
    其中对于旅行的讨论比较有意思,对于中产阶级来说,浪漫的旅游代表着逃避之心,而对于底层社会来说,流浪是可耻的,意味着对规则的破坏,是一种反社会行为。因此,疾病具有阶层性。
    另外,一种病症被实体化后,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即可免除,除非这一疾病是由于道德堕落所导致。因此,症状的医学化,可以帮助人类化解烦恼——为烦恼提供“科学”解释及解决方案。但同时,也成为人们施展权力的场域,一些不符合主流观念的行为,成为被限制、约束、讽刺和规训的对象。

  • the Tree的评论

    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精神类疾病也有可能是暗示的结果。而在医学进步的过程中,一些疾病竟然会随着社会风潮的改变而消失,另一些会被推翻重建。

  • null的评论

    前半本完全可以撕下来扔掉……什么经院心理学啊……

    后半段很魔幻,非常非常像是一个设定在黑暗中世纪的解谜恐怖故事的叙述……

  • 汉尼拔妮娅的评论

    塞巴尔德似乎完美契合这一浪漫主义气质的病征,无论从身份还是写作风格上: 失忆、神游、旅行。作者本身也把这种疾病的兴起、消散过程和犹太民族离散叙事进行并置,读者脑海自觉蒙太奇:作为病人/不洁者的逃离,创伤/失忆,以及被浪漫化的复国运动。可以说,“文化极性”是左右个人与民族(People)身份乃至命运的重要因子,说到底都是19世纪布尔乔亚社会/帝国主义语境下权力关系的另一种表述。文案描述过分轻巧了。

  • 蓟川的评论

    神游症确实只在书上看过,临床上从来没见过,但为何在19世纪法国会有那么多神游症患者?到底是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转变,还是分离性障碍的表现形式受到社会文化影响发生变化,又或只是当时的法国精神科医生格外关注这种现象?哈金这本书的局限在于仅靠历史文献无法区分这三种情况,只不过生态位概念倒也同时适用,无论是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表现形式还是社会对特定疾病的关注,都易受社会文化影响,因此对精神疾病的历史研究某种程度也是社会文化史研究,更重要的是明白我们当下的社会文化也在塑造当下的精神疾病图景,五十年后若要写同类型书,大概主题就会是抑郁、双相、自伤、厌食等。可与《创伤的帝国》对读,也期待《Rewriting the soul》中译,分别是ptsd和多重人格的生态位分析,巧的是这三个疾病在国内都很少被诊断

  • svaha的评论

    现代社会奇奇怪怪的精神疾病日益增多且有复杂化趋向,这是真实的“疾病”,还是过度医学化的结果?当一种病症被确立之后,是否暗中起到诱使有相关症状者迅速滑向这一方向的助推作用?哪些疾病与道德相关?“神经官能症”,既是现实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哲学问题。

  • 竹吾的评论

    开篇将病人和医生的生命史同时纳入考察的方法就足以让人有所启发,对于研究本就处于模糊地带的短暂性精神病极有价值。正如附录一所述,最终呈现的诊断与论文很大程度上是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相较于实存或是建构,挪用的“生态位”概念确实更有说服力,但或许接近于一种多元的弱建构论。在作者确定的医学分类学、文化极性、可观察、释放四个维度中,文化极性作为一种回溯性诠释,恐怕很难作为一种可供准确判定的向度。第一部分主要讨论的是医学史视野下的漫游症的产生与发展、争议及最终消失,在司空见惯的福柯式话语分析外,更加切近19世纪末的知识背景;第二部分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主题,如潜在的反犹主义与在德国的变异,以小见大,很有见地。最后一部分是相关诊疗记录的汇编,由于对弗洛伊德相对熟悉,感觉其中很多内容可以作为精神分析的案例。

  • INTJ留尼旺猫的评论

    计划给这个书写个书评。不太明白这个评分是怎么这么高的,不是说这个书不好,是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这个“体验”其实不算好,因为哈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说清楚他到底想通过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包括封底的几个推荐语,尤其第二个,如果是推荐人自己写的,“污名化”这个词显然说明这个推荐人根本没读懂哈金的意图。在我看来,这部书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哈金实际上在批判福柯式的对疯癫的“话语”解释。哈金的其他几部书在接受时候的最大问题,就是会被认为是福柯式话语的某种翻版。我觉得一直想着与福柯的区别,才能进入哈金的论述。这里最直接的一个区别是:福柯的权力观是把人纳入医学分类,而医生反而是通过医学权力使人避免权力的惩罚。医生是从什么思维做到这一点的?这才是本书的核心。从这个角度说,哈金是一个“反话语”(庸常批判理论)者。

  • 流月的评论

    当闲书读的但So illuminating!! I love hacking

  • Hemura的评论

    疯狂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伊恩·哈金从夏尔科、蒂西埃等人在精神病学分类框架的论战出发,阐释一种世纪末“疾病”如何被诊断出、如何成为一种现代性的隐忧。尽管学术逻辑上不是太新,但是哈金的行文风格实在可爱!穿插入大量同时代的文学作品、相关人物谱系(包括弗洛伊德、普鲁斯特等人的打酱油实际别有用意,哈金都在用这些完善叙事,尽管弗洛伊德跟随夏尔科学习这一点好像没有提及,但他甚至在某处还提到了戈达尔!)这本书完全能看出哈金在社会学、哲学、科学史、精神病学史领域的跨界身份,可读性极强。

  • 老欧的评论

    有些好看,三星半。临床上确实从来没见过…也可能是到处游荡去了,逮不着⚆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