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之北,彩云之南
作者:[新加坡]杨斌
分类:文化
ISBN:9787559858481
出版时间:2023-9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荣获2004年美国历史学会古登堡电子出版奖。
《东南亚研究期刊》等学术期刊一致好评。
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中国历史书写的另一种可能。
【编辑推荐】
⭐最早倡导以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中国边疆与中国历史的开创性著作
将中国、中国的边疆与世界联系在一起,把中国边疆史、 地方史作为世界史来研究,将中国置于世界之中,而不是世界之外。很多中国历史的问题,答案恰恰在中国之外,或者本身并非仅仅是中国的问题。因此,对理解中国和中华文明的形成而言,全球史的视野和方法不但不会否认中华文明的独创性,反而会在比较、联系和互动的场景下还原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
⭐倡导并实践长时段的视野,从古滇、南诏、大理直到云南省,横跨二千年
以朝代为基础来划分和研究中国历史,这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历史的延续性,其弊端也一眼可知。拙作从长时段考察了云南的商贸、军事冲突、行政管辖、人口变迁、身份认同和经济转型,长时段的视野更能体现历史的变迁与承继。
⭐倡导并实践从边疆/边缘看中国,以云南之矢,射中国之的
关于白银、贝币和铜政的研究,就是从云南货币制度的变革来揭示云南的经济逐渐融入并且塑造明清时期中国经济的过程。特别是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时期,云南在这近百年间为全国提供了天文数字的铜料,这集中体现了云南在清代中国经济中的地位。
【内容简介】
“云南”一词的起源与变迁,与历代中原王朝“统合”这块区域的过程息息相关。了解云南就了解了历史性的中国。本书将云南视为一个边疆进程,许多“演员”在其中扮演自己的角色,由此,我们可以将中国理解为一个不断变化与转型的历程,而不只是一个固定的概念。
作者在全球史的脉络背景中书写地方史,从军事、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方面追溯了我国云南长达两千年的历史,阐述了云南在全球跨区域网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第一章从西南丝绸之路切入,讲述了全球脉络中的云南。第二章则讲述了云南自古以来如何是中华的一部分。第三章到第六章则进入政治、经济分析,阐述了云南土司制度的兴衰以及明清时期的经济转型,并探讨了云南完全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过程。
章节介绍
序 言
导 论
“云南”与“西南”
边疆的视野:云南的融合
全球视野下的云南
第一章 西南丝绸之路:全球脉络中的云南
历史上的云南:中国、东南亚与南亚的交叉路口
西南丝路概述
滇─缅─印道
滇越通道
滇藏通道
元、明、清三代及此后的西南丝路
市马:西南丝路的个案研究
三条丝路:欧亚大陆的交通网络
第二章 统一云南:一个跨区域的分析
云南与秦帝国的形成
西汉对云南的“再发现”
诸葛亮之南征
“三国演义”:南诏、唐朝及吐蕃
重新解读中古时代的南诏
大理与两宋:“欲寇不能,欲臣不得”
宋代的市马
蒙古征服大理
明初统一云南
第三章 “因俗而治”:土司制度的兴衰
边郡制度
国以富饶:蜀汉的传奇与历史
南诏与大理
元朝三足鼎立的行政体系
除段立沐
土司制度的规范化
土司制度的衰落
第四章 云南人的形成
李京笔下的“诸夷风俗”
云南的移民:历史回顾
明代云南的移民与人口
土著的“华化”
移民的“土著化”
中间地带:作为历史进程的“云南”
“云南人”的形成
地方认同与中国认同
第五章 白银、贝币与铜政:云南的经济转型
云南银矿与明代经济
云南的贝币制度:全球视野下的解读
清代的移民与人口
铜政与清代的货币制度
施坚雅“宏观区域”之测试
第六章 纳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从蛮夷、臣民到兄弟
当代云南的民族识别
创造“中华民族”:历史的延续性
结语
致谢
注释
参考文献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頤眞的评论
相较繁体版译文做了改动,且删了导论与序文,不然怕是无法出版~作为全球史观下的地域史研究,简中版用了华夏视角的“统一”,着实可惜了~推荐阅读繁体版
-
甚小望远镜的评论
不知删了多少。现存本弱。
-
空的评论
八旗版。这是一部云南视角的边疆史。我们通常认为北方、西部是华夏边疆,但其实西南也曾是边疆。云南,从春秋时期的楚国庄蹻打败滇国起,便开始和中原王朝发生互动,经历了汉的征服,唐宋南诏、大理与吐蕃的制衡,以及元朝再次败于蒙古大军,最终在明清逐步化作中国的一部分。从中可以看到武力、朝贡、土司、改土归流、儒家文化、军屯、科举、民族识别这些华夏智慧是如何改变这片地方的。了解这些因时因地制宜的政策,对现在中国的很多国家行为也会有更深的理解,自治区、特区、一带一路、非洲策略等等…但这本书确实太啰嗦了,车轱辘话从不同角度反复说,砍一半可能会精炼不少。
-
IMDb_user0323的评论
有几章感觉完全就是为了完成研究任务所做的……
-
狐狸居士的评论
浮光掠影 正常论述而已
-
五月的麦地的评论
“中华民族的公式,五十六等于一”。虽未见过其人,觉得老先生有种狂狷之气,也有种幽默感。这书值得读,里面讲的问题可不仅仅是云南。“五十六等于一”,中国千年来的民族问题,一句话,愉快地解决了。当然,您细想,后背可能有点凉。
-
旅行的蜗牛的评论
是不是删减版?
-
左大将实朝大监的评论
与台版对读,除民族识别一段有所删节外,其余基本沿用。要注意,本书是一篇成书于二十年前的博论,所能使用的基础史料只有方国瑜先生编的那套《云南史料丛刊》。对本书的议论都应该基于此前提,杨先生也在各种场合反复提及其不足。杨斌通过区域交通、政治过程、土客互动和经济融合四个部分讨论了迄今为止的「云南认同」是怎样诞生的。正如他所说,此书绝不是通论性的云南史,而是从全球史与区域角度来发覆云南成为此国一部分的互动过程。这个视角放在几十年前喧闹正盛并绵延至今的边疆与区域史争论里来看,确实是有远见的。海贝一节很精彩,作者后续研究转向此方向,无疑是明智之举。当然也有不足,对于云南认同最终完成至关重要的近代就着墨不多,且都集中于建政后边疆民族问题方法,诚为憾事。
-
杜云琼的评论
全球史视野下的云南(贸易,宗教,战争);华化与民族(移民,铜与马,身份认同)
-
stevencheung的评论
突破了中原中心論的寫作模式,特別是將雲南經濟納入南亞次大陸以及印度洋範疇
-
LeeKaMing的评论
前面几章堆砌罗列各家研究太过寡淡,取信哪种观点理由又太牵强。后面两章关于古代云南经济演变的探微和民族识别的历程非常精彩,直观展现了中央对民族边疆的统合过程。
-
好呢的评论
那天,作者被邀请去了昆明一家书城做新书推广,于是,本着云南人应该了解云南的想法,参加了交流签售会。到场的大多是本地高等院校的学生,在互动环节,与作者热烈讨论,大胆提问,留下深刻印象。对于当今妥妥属于边疆省份的云南来说,落后封闲、交通不便、边缘欠发达,仍然是它真实的标签。是这本书的理念与视角,改变了我对家乡云南的刻板印象。虽然学术性强,读起来枯燥晦涩,但具有启发性,彩云之南也曾有过源远流长的国际交流,也曾为中原帝国作出过重大贡献。无法想象千百年前,那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西南丝路,都发生过些什么事。
-
就不的评论
“简而言之,云南贡献于中国者绝不仅仅止于物质资源。云南对中国的关键贡献是它在中国人与中国国家演变成多族群实体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
乌撒的猫的评论
读的当然不是这本 你知道是哪本
-
wasabi的评论
一本学术著作,梳理中原王朝对云南的统合过程,以及在全球化视野下云南与外界的交流与交易,今日之云南如何形成。ps.如果是想了解云南风俗文化的,大概要移步别书了。
-
王振宇的评论
视角上乘,可惜资料实在运用有限。上古部分的很多结论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已被推翻,这点作者已经声明,中古部分论述云南与南海的贸易以及南诏在南亚、东南亚的国际体系,资料都稍显欠缺,未深入展开,清代云南铜政是本文最为精彩的一部分,资料也最为充足,不过关于东南亚贝币的升值和云南贝币的消亡依然没有深入论述
-
pekun的评论
受益匪浅。被忽视又极重要的历史,引人深思。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任教于香港城市大学的新加坡学者杨斌关于云南研究的一部代表性作品时隔十多年之后推出的简体中文版,主要看点有三——一是立足于长时段的全球史眼光,把云南地区的两千年历史,置身于中国西南、东南亚洲乃至泛亚和全球等不同层次的地域维度上,考察其在分立与融合、传承与异变等方面的漫长演进变迁;二是采取年鉴学派式的社会史眼光,从族群互动、经济往来、语言交汇等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来考察云南地区在两千年历史变迁中的认同演化与文化转型;三是一改中国的民族历史研究“重北轻南”的既有倾向,大量运用多元史料,凸显云南地区出现的南诏、大理等民族政权的历史还原与呈现,从而在“辽西夏金元”的既定民族政权历史的研究格局下,丰富了当年中国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历史维度。综上所述,非常值得推荐和细读。
-
Guasong的评论
中原视角容易先入为主,云南偏远却毫不闭塞。文化宗教思想沿着贸易之路持续在高原坝子的村落驿站哨所流动,连通着华夏中原和印度支那两大文化体,内地军屯谪人和本土乡民土司在风化习俗信仰亦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生活上的富足不羁,精神上的自由多元,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一代代“云南人”的文化衍化的结果。这种与主流叙事的若即若离,在当下更是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避难所。无论是做过客还是新云南人,任何世俗压力,都能被午后暖阳下悠悠啜饮一杯咖啡所消解,哪怕是片刻
-
Mr.魏尔伦斯基的评论
本书的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几乎在同一时期内,明朝、沙俄以及西欧列强分别向云南、西伯利亚与美洲推进,它们是否属于同一个全球性进程?在这背后,有没有一个全球性的力量存在?或者他们之间有无关联性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