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秋千Epub+Pdf

呼吸秋千

作者:[德] 赫塔·米勒

分类:小说

ISBN:9787221172341

出版时间2023-2

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巅峰期突破之作

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通过写作这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挣扎求生时的一呼一吸是那么艰难,像来回摆动的秋千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呼吸秋千》出版于2009年,被誉为“一部气势磅礴、夺人心魄及令人谦恭的小说。”是作者创作巅峰期的突破之作。

◎ 一部受难者与幸存者的记录本与见证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十七岁的少年雷奥帕德·奥伯克被征调到劳动营,他将面临的是严寒、饥饿、屈辱、恐惧,还有一呼一吸间秋千般的喘息。

内容简介

一九四五年,二战即将结束时,罗马尼亚一群说德语的人被征派到俄国劳动营,小说讲述了十七岁的雷奥帕德·奥伯克的这段经历。饥饿与恐惧渗透到了呼吸之中,每一次呼吸都像荡秋千一样带来眩晕与痛苦。

媒体推荐

一部罕见而有力的作品,一则强烈而持久的诗篇……米勒将具体事物提炼,融入极富张力的语言,并将这些事物灼烫在读者的心内。

——《明镜周刊》

名人推荐

说不出来的东西还是可以写下来。因为写作是一种沉默的行动,一种由脑至手的劳作。——赫塔·米勒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

——邱华栋

章节介绍

收拾行装 001
山菠菜 021
水泥 036
石灰妇女 043
鱼龙混杂的一群人 044
木头和棉花 052
激动人心的年代 056
关于坐车 064
关于严厉的人 070
对伊尔玛·普费佛来说,幸运太多了那么一点点 075
黑杨树 078
手帕和老鼠 083
关于心铲 091
关于饥饿天使 095
石煤烧酒 103
齐柏林飞船 104
关于布谷鸟钟的幻痛 109
巡夜人卡蒂 114
面包失窃案 121
弯月玛利亚 131
从自己的面包到兔脸面包 137
关于煤 141
时间一秒秒过去 145
关于黄沙 146
俄国人也自有法子 151
枞树 155
十个卢布 159
关于饥饿天使 166
拉丁语里的秘密 168
炉渣砖 179
轻信的瓶子和多疑的瓶子 183
关于日光中毒 191
每班都是件艺术品 195
天鹅歌唱时 197
关于炉渣 199
酒红丝巾 206
关于化学物质 210
谁把那块国土给换了 218
土豆人 222
天在下 , 地在上 232
无聊种种 235
我的替代兄弟 245
在这行字下面的空白处 249
闵可夫斯基线 250
黑狗 254
干吗勺勺计较 256
我的饥饿天使曾经是位律师 258
我有个计划 262
铁皮之吻 263
事物之道 267
白兔 269
乡愁。好像我需要它似的 270
清醒的一刻 279
干草般随意 281
劳动营里的幸福 285
人要生活。人只活一回 290
总有一天我会走在优雅的铺石路面上 296
如静寂般彻底 307
无动于衷的人 308
你在维也纳有个孩子吗? 315
手杖 325
笔记本 329
我依旧是那架钢琴 333
关于宝贝 343
后记 349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安提戈涅的评论

    近期最佳,几乎在每一门课上都会引用分析。在饥饿天使的陪伴下,一个人与一群人的种种处境几乎被穷极,主题上颇像《被淹没与被拯救的》,但是米勒把莱维那种冷峻的事后评断与议论藏了起来,安置在了大量直击现场的白描中——写同情不是写人把新生的老鼠放走,而是写把它们扔进粪坑,这样免于它们被吃;写人性则是通过动物性来写,最愚弱的傻子反而是最不会因为“人性尚存”而丢了性命,傻子吃屎、吃蚂蚁的动物性反而保障了她能活下去。大量清单式罗列的写法则有点像麦尔维尔的《白鲸》——对于独孤的海员来说,只有事无巨细地写鲸鱼与海洋的百科,才能挨过海上漂流的枯燥,而对于劳动营中的人来说,只有不嫌烦琐地写挖煤、抬砖、语言的秘密,才能挨过饿得要死的痛苦。这是我会反复阅读并且把玩的作品,像结尾写到的那颗玻璃珠子一样,含在嘴里寻味咂摸。

  • 粟冰箱的评论

    “如今,天气暖和了,没吃的话,至少可以晒晒太阳,让饥饿暖和些。我一点儿吃的都没了,就来到营地院子里,晒晒我的饥饿。”这段话读来有点惊心,一种残忍的天真,让我想到萧红。通篇写的是“饥饿”。饥饿天使甜蜜地掠杀他们。炉渣、山菠菜、干草般随意、铁皮之吻。每一篇都有一个诗意的核心,轻盈的,甚至美妙的,然而直指痛苦。

  • 冷建国的评论

    一部饥饿天使的传记,没有人写饥饿写得比米勒更好。我的感受是,不是选择了一种诗意的写法,而是只能如此写媒堆铲子面包虱子才能活得下去,在呼吸秋千的摇荡里再多喘息一次。

  • 文明疯小马的评论

    2024结束的第一本,相当精准的语言,万物都为她的笔俯首。我要离开这针尖大的小城,这里所有的石头都长着眼睛,成熟的草莓是着火的青蛙,而火焰升起是黄兔子撕碎了白兔子,饥饿是所有所见的长宽高,鸟群是天边的灰色项链。

  • 腐马的评论

    我以为不会失望的。在写回忆录式苦难的作品时,如果没有一个较好的故事线,已经因要素过少让语言显得单薄,还要继续保持散文风格的话是很难的。

  • 荷尔德森的评论

    的确是赫塔·米勒的书里比较好读的一本,书里有很多黑色幽默,经常读着读着突然笑了。读的时候很痛苦很消耗,有些作家是要用自己的一部分内在交换才能读明白的。饥饿与饥饿相认。读完后仿佛自己也吃了一颗布满尘土的葡萄干,变得辽远。无法概括的一本书,读完后我失去了一部分自己。「我若再次回去,“创伤”一词也失去效用。同样的词还有“经历”。」

  • 宛平南路百乐门的评论

    有些描写很特别;故事背景不了解

  • 寄居象的评论

    赫塔米勒是语词的天使,她从读者的舌根偷走所有能用的词语,然后调换成语词,贴上不可食用的标签,但关键不在于她是一个偷梁换柱的贼,关键在于旋转,嫉妒和平静的不安。

  • RomanticAshby的评论

    读完了,是本很好的小说,将饥饿化为诗意,消解了大部分痛苦。只是原谅我的浅薄,没能引起强烈的共鸣,一度无法走进去。

  • 忧郁的肉桂的评论

    读的时候不自觉的想到沉雪,其实不残忍,残忍的是自由,乡愁的鬼魂挥之不去而我已无处可脱,这段距离中我永远是一架坏掉的、再也弹不了的钢琴

  • 耿春咪的评论

    反而是那些平实的描述段落让我比较能感受情绪 不过被流放的lgbt该怪罪时代 那同妻该怪谁?一本不错的著作里的一个三言两语的边角料

  • ⺮⺮的评论

    敏锐、精准、轻盈,今年读过的最佳小说。(才意识到语言的轻盈是一种准确)

  • 金朝醉的评论

    没有情节推动的散文式记述方式让我无法沉浸和共鸣。在读后半部时已经完全跟着意识和印象随意扫过书本。

  • 后浪的评论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巅峰期突破之作!挣扎求生时的一呼一吸是那么艰难,像来回摆动的秋千,赫塔·米勒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通过写作这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超cute侠的评论

    很难想象赫塔·米勒未曾亲身经历过在劳动营的岁月,却能仅凭他人回忆就将这段生活巨细靡遗地还原了出来,当然她冷静又带有黑色幽默的语言风格是相当重要的工具,但最厉害的还是她对于饥饿和乡愁的描述,读过之后仿佛能感受到硬颚发甜和小舌肿胀,原来当人类经历极致的疲惫与饥饿后就会成为干瘪中性的躯壳,甚至死亡都退居次席。最后书中的主人公还是活了下来,是祖母那句“我知道你会回来”和老妇人赠予的白手帕支撑了他,但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劳动营的回忆会成为他身体的一部分,如影随形。

  • 欢乐分裂的评论

    4.5;从未见过把饥饿描写得如此活物感,它是立体的、可触摸的甚至可见的——“饥饿是一个物”,它渗透在周遭空气和自身呼吸中,它是每秒都不离身的天使,每张嘴巴里都有饥饿的影子,它盘旋每个人的头顶;我的呼吸是一架秋千,动荡的节奏是谵妄的呓语,每个喃喃吐出的字眼都落入面包陷阱。
    逃家的17岁少年,以诗意浪漫化回忆去摧毁乡愁,正是这般绝大的反差对比让人无比心碎,“给劳动营里的每一条路都发明一个诱人的名字”,和炉渣日日的搏斗计算,将“一铲等于一克面包”铭记于心;为此他自创了一套语言系统——“有些词是冲我而来”,在语言迷宫里他辟出被摧残五年中的空白,暴力机器在语言面前终于无能为力。
    最心痛的是那封未回的明信片,世界已然逝去,曾被纪念过一次的人实际上早已死去,“我是伪见证人”,此刻我的自由就是我的失败。

  • 毒妇脸少女心。的评论

    打十星的那种好。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被漫淹进更阴郁荒诞的超现实梦魇。不愧是巅峰期的突破之作,我随时都要感叹作者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笔力,由头至尾都在以一种诗意的残忍来讲述这段无限远离光明的经历。当狂风暴雨般的饥饿和死亡一次次来临,恐惧如何渗透脏腑之内,像是荡秋千般带来眩晕与痛苦的一呼一吸。笔下的人物接连在劳作、清理尸首的过程中被磨去、被吞噬、被遗失……普鲁斯特式的感官剧创的折磨令我体验到一片巨大无边的恻隐。

  • 后浪文学的评论

    赫塔·米勒是不应该忽视的作家。她就像一把尺子,丈量着时代、语言和虚构,也丈量着读者和她自己。(邱华栋)

  • 荆棘海的评论

    这本书像一个多棱镜,每个镜面都由精妙和抽象的语言烧制打造,折射出的却都是痛苦。米勒用男主雷奥的角度讲述了这个年少时渴望离家,在劳动营遭受并目击了不该承担的苦难,回乡后也再也无法融入家庭的故事。面对随时降临的饥饿天使,他啃食炊烟,嗅闻想象中空气的面粉味道,“整个夜景都饿了起来”。离家时,他的乡愁是一副包括他在内的画框。回家后,乡愁却失去了主体。他的位置被父母新生的孩子所替代。“我的归来确乎出人意料,让家人松了口气,可他们并不开心,而是震惊多于惊喜。我还活着,他们白为我伤心了。”同时被替代的还有记忆。回乡后,那五年如同那一颗深蓝色炉渣,永久地烙印在他的身体里。而那个在最困苦时期支撑着他的家,在他踏出家门的那一刻,就已经被击散在空气中。

  • 读书的评论

    作者文采非常好,讲述的是在战后劳动营的未参战事的无辜德国人的特殊经历的记录。回忆录似的写法,但确是当事人口述后的作者二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如此,所以文中一直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即使过得再苦,一眼望不到头,仍然关心周遭的美好,有一种感念曾经的小资产阶级生活,但扛不住劳动人民生活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