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诗人的穷途
作者:[美] 牟复礼
分类:文化
ISBN:9787573210227
出版时间:2024-4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内容简介
【编辑推荐】
★海外汉学名家牟复礼成名作,首次汉译引进
★从一介文士的命运沉浮,透视元末群雄逐鹿和明初政治生态
★18万字说尽“明朝最伟大的诗人”生与死
★“以诗证史”的传记写作——填补历史记载的空白
★学术型精译精校,全面提升史实、文本解读的准确性
★重磅大咖——北京 师范大学康震教授、牛津大学陈靝沅教授联袂力荐
高启何以被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他成长的城市、经历的王朝怎样步步锚定了他的命运?
他和张士诚政权有什么关系?朱元璋又是怎样看待高启的?
美国学者牟复礼用这本书揭开高启命运的答卷,也就此奠定其在海外汉学界声誉。
译者团队强强联手,精耕细作,为学术性、可读性保驾护航,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颜子楠翻译,北京大学叶晔教授校译。
译者按语引证史料,在必要处补充、更正,链接学术前沿;
译后记金句迭出,深入、全面而有趣地展现原书的价值与汉译时的思考。
【内容简介】
高启是明代首屈一指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缔造了有明一代诗歌的气象、规模与轮廓。却在盛年因卷入苏州知府魏观的冤案,横遭腰斩。
高启有集传世,但因为始终未被平反,生平记载少之又少,青年时代充满了谜团。本书从高启的诗歌入手,勾勒出高启的行踪与交游。
更可贵的是,本书的并不止步于勾稽诗人生平,而是将个人的升沉置于元末大乱、群雄逐鹿与明初的高压时局下。被朱元璋消灭的张士诚政权,是曾让青年高启寄托英雄主义豪情的存在。之后则由幻灭转为疏离,这段经历终成为高启命运中难以摆脱的伏笔。
译后记从牟复礼写作此书的学术史意义谈起,旁及西方汉学著作的预设读者与终极追求,又将翻译过程中的种种纠结与思索一一呈现,极富意趣。
【名家评论】
青丘子高启——在元末明初写“唐诗”的天才:
[明]张羽:赖有声名消不得,汉家乐府盛唐诗。
[清]四库馆臣:(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似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
[清]赵翼:惟高青丘(启)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亦关有明一代文运。
毛泽东:高启,字季迪,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美国汉学家牟复礼其人:
北京大学教授陆扬:任何熟悉过去半个多世纪以来北美汉学及中国史研究变迁的人是不会不知道牟先生的贡献和地位。
尤其是他的充满创造力的学术生涯和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的建立与成长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称其为普大东亚系之父并不过分。
牟先生是我见过最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文说的最为标准典雅的西方人。
我的印象中,牟先生治学的特点是结和汉学的素养和史学的眼光。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朱鸿林:作为20世纪下半期欧美汉学的卓越宗师,作为中国近世史研究的一流学者,以及作为一辈高等院校教研工作者的杰出导师,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必会有人确认其价值而为之立传播扬的。
牟复礼的成名作The Poet Kao Ch’i 1336—1374 其书:
海外“汉学界第一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讲座教授杨联陞:这是一部高启的完整传记。高启是元末明初之际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在中国和日本都很受欢迎。作者对这位极具天赋的文学人物在动乱时期的悲惨一生,做了生动而充满同情的描述,从而广泛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与文化。……书中的很多内容不仅吸引西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学的学者和一般读者,也会使中国和日本的读者感兴趣,因为在这里还从未有人尝试以如此的规模或类似的方式记述高启的生平。
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齐皎瀚(Jonathan Chaves):正是牟复礼教授的著作使得高启成为“西方最知名的中国明代诗人”。
首度汉译,以《高启:诗人的穷途》为名:
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高启: 诗人的穷途》深刻探究明代诗人高启的生平与文学,揭示他在历史漩涡中的坎坷遭遇,彰显了高启的文学贡献,还原了明代社会风貌,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这部传记力作不仅是对高启的致敬,更是通向中国历史与文学交汇之门的标识。
牛津大学陈靝沅教授(Tan Tian Yuan):《高启:诗人的穷途》作为明史专家牟复礼教授的早年力作,如今中译本在原书出版六十年后面世,既可让读者一1960年代西方汉学之风格面貌,又可对照当今明代研究的格局作一反思。
章节介绍
第一章 序幕: 盐贩、书吏、僧人 1
方国珍 12
张士诚 16
陈友谅 20
朱元璋 26
第二章 苏州的年轻诗人 36
第三章 青丘子 52
第四章 英雄诗人 90
第五章 英雄幻灭 120
第六章 南京,洪武二年至三年 153
第七章 自在的诗人 190
第八章 “流槎” 214
第九章 灾难 245
第十章 落幕 255
参考文献简述 259
译后记 263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云当归的评论
omg这书竟然有中文版了…..为数不多看过的英文书之一,现在已经不看英文书了,头痛。这本书写得漂亮,文字清洁又典雅,又梦幻般地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传达了高启诗歌与生命的浪漫与悲剧性。高启是我最钟爱的诗人,许多年来,他不断地拯救我于痛苦和困厄之中,他是元明之际最闪耀的流星,其个人生命与时代悲歌相交错,在中国文学史中写下了令人扼腕的遗憾。这本书翻译地太晚,在元明之际研究已经有如许成果的时候,它也许并不出众,只是我难以忘记,十九岁的时候,我在牛津的图书馆虔诚地读完了这本书,又把一些段落抄在本子上,如今抄书人去,紫竹空老,只有他的诗歌,仍然常伴左右。
-
hicoo的评论
上古顺便把高青丘集重印一下吧
-
萧轶1989的评论
恰好手头有元末明初危素的研究著作,但书中并未写到危素与高启的关系。此书译者增补了大量译者注,且查阅元典及史料,就书中模糊表述之处进行了清晰的标注,且多处有纠谬之功,汉学著作翻译当如是。阅读此书时,多少还是会多想,牟复礼借高启谈论中国文化英雄主义这一自造概念,不知是否跟余英时撰《方以智晚节考》目的如出一辙?不管是著者无意,还是阅者有心,读来的确容易让人联想。刚自诩“圣朝退吏”,惊恐不安之下依然侥幸于“圣恩元许作闲人”,就被“圣朝大帝”腰斩。终其一生,伪朝也好,圣朝也罢,究竟还是“功名竟谁成,杀人遍乾坤”,何必“愧无拯乱术”,何苦“伫立空伤魂”,乱世之后迎暴君,“鼎食何其危!”如此盛世圣恩之下,何必惦念朝士冠,不如身着野人服,馀烛黄昏阅僧书,朝听法来夜谈诗,“遂同樵牧归,歌笑落日间”。
-
穿匈国的评论
在苏州购得此书,被开篇的舞台之喻深深吸引,于是在短暂的旅途中一口气读完。作者把这位杰出诗人碎片化的生平重构于元末明初苏州城的几番易主、几番兴废的背景中,以此折射出对中国古代皇权、对士大夫文化极其精辟透彻的理解。我因此也对高启诗文发生了巨大兴趣。
-
悼玉轩主人的评论
这可是60多年前的作品呀,只能说牟复礼先生诗真的厉害。对于本书的优缺点,杨联陞先生的书评(收录于《汉学书评》)已经讲得很细致了。除此之外,这个晚了一个甲子的 汉译本最大的亮点就是诚意满满的译后记,很久都没有读过这么清新脱俗的译后记了。
-
Justin的评论
北美汉学家们都喜欢发掘各类史料来探究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这本书的作者换成史景迁毫无违和感。高启的诗才冠绝明初,古今各类诗体都能写出神妙。他少年时才气高勃,中年时以半隐的姿态活跃于苏州文人圈,本可以安享一生,可无奈碰上杀伐狠戾的明太祖,卷入政治斗争被腰斩,卒年39岁。这是人的悲剧吗?当然不是,高启已经很小心翼翼地维持自己的生存圈了,只能说他生错了时代,这是时代的悲剧。
-
松风梅品的评论
在牟复礼看来,高启所拥有的文人才子气和不甘寂寞的英雄主义理想,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他的被腰斩,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
未读信息的评论
以前读赵翼诗话时,注意到推高启为明季开国诗人第一,又称有明一代诗人莫能及之。后来学四库总目,又见一向对明人苛刻的馆臣也称之第一。乃取集读之,最爱五七言古诗。近读颜老师翻译牟复礼书,将其三十九年的短暂人生及其周边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是元末明初的历史剪影。“而我独怀此,徘徊自何为”,在牟复礼看来,高启是忧愁的、悲剧的、幻灭的诗人。我想这位伟大的诗人的个性大概无法真正成为大明“开国诗人”,或者一位伟大的官员,或许愿意任心浮槎漂流。或许在皇权和黄泉之下,他宁可选择黄泉之路,定格不朽吧。
-
pilgrim的评论
看了一半了,对当时士人的心态分析,完全能说服读者,但把高启的个人经历强行塞入“大历史”中,比王东杰教授的《乡里的圣人》中关于颜元的个人历史论述,这本书差太多了,不过作为汉学家也能理解。
(update)
两周前读完了该书,前述判断不变。高启是否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主要取决于参照对象,完全是个主观判断。个人感觉,这个书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到现在也不过时——现实中的个人选择完全是开盲盒。反动元朝的地方势力张士诚占据了苏州,高启加入了张的统治集团。但另一方反对元朝的地方势力朱元璋占据了南京,随后推翻了元朝,最终要与张士诚集团进行角逐,结果张失败,高启的处境就比较尴尬。但政治胜败对于诗人而言,是完全无法预料,这才是高启之死的关键所在。 -
宇宙牌儿香烟的评论
经济下行的年代,时间的功利性被无限撑开,无果的力竭终将黯然沓散。毕业早晚一年似乎将就业前景推向截然不同的轨道,90/00后在低物欲的时代回看父母曾在二三十岁时享受到的时代红利。而更进一步的话,俄乌战争、巴以冲突,席卷美国各大校园的抗议反抗,以及疫情的三年,政治性抑郁也渐渐亘淀于更多人的心中。
-
与影牵手的评论
3.0在苏州读这本书,身临其境了。
-
乔庄皮皮的评论
译得很好,译后记也写得好;文中“译者注”让人心情复杂;好奇作者是为什么会用“英雄主义”来概括高启之“志”;高启诗风给人的感觉是“清通”,游国恩文学史说他“清新超拔”,张炯文学发展史说他“才气豪健而不剑拔弩张,风格秀逸而不字雕句绘”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知名海外中国研究学者牟复礼先生的成名作时隔半个多世纪之后推出的中文版,也是海内外难得的一部以元末明初诗人高启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在相关生平与传记史料极其有限的情况下,作者充分利用了高启现存的诗文作品,并在作品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语境,想方设法地查找和对照跟高启的生平脉络、社会关系和心灵境遇相关的各类史料,由此拼接出高启短暂一生相对完整的人生轨迹与生命世界。无论是作者以诗证史、文史兼顾的研究方法,还是他以高启为个案、观照元末明初乱局中文人士大夫所面临的共同心灵挣扎与生命困境的学术问题意识,都让人印象深刻。由此,这本成书于数十年前的作品,就仍然极具阅读与参考价值。
-
韧勉的评论
汉学名家牟复礼花了大量篇幅讲述元末明初时期白莲教红巾军在江浙地区的盛行,高启所在的苏州被张士诚所占据,高启的朋友们“北郭十友”中的好几个以为这就是改朝换代的汉人政权遂任职于此,最后落得风云际会身首异处。高适因躲过张士诚,得以效力明代编纂《元史》,奈何朱元璋喜怒无常,高启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上有批评朝廷,显得政治上十分幼稚的抒发,故而在卷入其好友魏遂的莫须有罪名后,也未能善终。高启代表了处于乱世中大多数政治幼稚但心企英雄主义的诗人的典型形象,诗人的定位就难以在乱世中安度人生。
-
冷暖自知的评论
明代初年的高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跟着这位海外汉学家一起去探索这位英雄的诗人,探寻诗作中对那个时代的歌咏,挖掘诗词背后诗人的无奈和忧伤。
-
苏野的评论
数十年前的汉学入门之作,以东南史事和士人交往为背景,以诗文为质料,勾勒高启一生轨迹和心态,以“英雄主义”总括高启毕生志业;开拓有功,惊喜不多,拘囿甚夥。
-
这不是一个橙子的评论
在香槟的图书馆借阅过英文版。此书许久未有人借出而几被遗忘,正如书中所载的那个愈加模糊的时代和人事。原文精彩,译笔流畅。牟复礼的这本著作再次提醒读者,从历史人物的具体处境出发,更能理解当事人的进退维谷。年少时的“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的浪漫,游历时“远游亦吾志,去矣何劳悲”的豪情,客居获书时“不敢灯前草草看”的思家,以及逐渐转向“愿生毋多言,妄念吾已忘”的消沉,直到“凭君莫作关山曲,乱世人人易得愁”那种挥之不去的悲哀。牟复礼认为高适的乐观和悲观同样深刻,前者是对自身能力的高度自信,后者是冷静后对于时世的失望。“邻家无处借书看”“只忧飘泊尚难安”,进入新朝后,愁闷只能被更为隐晦地表达,“道心深悟俱浮幻,不奈诗名满世传”。成也诗名,亡也诗名,人生的不奈正如天地间的浮槎,“其行其止”“吾何所计“。
-
林明石的评论
普林斯顿东亚系学风。行文优雅,言之有物。篇末译后记看到了大学同学的名字。
-
以泛轻舟的评论
夜空之上,又多了一颗璀璨的明星——高启
-
二月兵队的评论
命不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