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盖尔归来
作者:[美]娜塔莉·泽蒙·戴维斯(Natalie Zemon Davis)
分类:文化
ISBN:9787573008701
出版时间:2023-2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内容简介
1548年,在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村庄,一个富裕的农民马丁·盖尔抛妻别子,舍下家业,一去多年,杳无音信。八年后,他却突然出现在村子里,令家人、邻里既惊讶又欣喜。尽管样貌有不少变化,他还是受到了众人的欢迎,与妻子重新过上了幸福生活,并生下一个女儿。可是,他却与亲叔叔爆发财产纠纷,引起家人不满。与他相亲相爱的妻子迫于压力,声称她被一个冒名顶替的骗子蒙蔽了,将他送上了审判席。这个案件从地方法院一直闹到最高法院,双方各执一词,乡邻们也莫衷一是。就在这个马丁·盖尔几乎让法庭相信他不是骗子,即将做出有利于他的判决时,真正的马丁·盖尔出现了。
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埋首档案,利用婚书、遗嘱、交易文书、纠纷与仲裁书等多种材料,试图通过讲述这一离奇的冒名顶替故事,再现16世纪法国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以及近代早期法国的国家司法体系。她带领我们一起去追寻真假马丁·盖尔和他们的妻子贝特朗·德罗尔斯的世界,从各方面刻画他们丰富的生活细节,揭示了当时的婚姻关系、亲属关系、继承法、社会流动、兵役、乡村习俗和司法程序。
在本书中,戴维斯还引导我们思考:16世纪法国农民实现社会流动和阶层跃升的渴望为何如此强烈?在没有指纹和照片的时代,一个人的身份是如何界定的,人际网络起着怎样的作用?新旧势力的对抗、不同文化习俗的冲突、风云变换的国际局势如何搅动地方社会?
章节介绍
戴维斯及其《马丁·盖尔归来》(代译序)
前言
缩写说明
导论
第一章 从亨戴到阿尔蒂加
第二章 不安分的农民
第三章 贝特朗·德罗尔斯的名誉
第四章 阿诺·迪蒂尔的面具
第五章 私定的婚姻
第六章 争执
第七章 里厄审判
第八章 图卢兹审判
第九章 马丁·盖尔归来
第十章 讲故事的人
第十一章 离奇的故事,悲惨的故事
第十二章 论瘸子
尾声
再造冒名者:从马丁·盖尔到萨默斯比
档案的沉默,故事的名声
致谢
马丁·盖尔相关论著选目
注释
译名对照表
索引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陆钓雪de飘飘的评论
太传奇特别是真马与妻对话。那位被判刑的人穿着传统的忏悔服一一白色的衬衫,光头打着赤脚,跪在教堂前,当众认罪仪式开始了。他请求得到上帝国王、法庭、马丁·盖尔和贝特朗,以及皮埃尔·盖尔的宽恕。在脖子上套着刽子手的绳子,被领着穿过村子时,这位巧舌如簧的农民和大家打着招呼。他就是那个不知羞耻并狡诈地攫取他人财产及其妻子的贞操的阿诺·迪蒂尔。他赞扬图卢兹法官们的调查,希望尊敬的让·德科拉斯和弗朗索瓦·德费里埃刻到场。连站在通往示众架的梯子上时,他还在喋喋不休,请求取代他位置的那个人不要对贝特朗太苛刻。她是个重名誉守妇道的坚贞女子,他可以作证。她一且对他起了怀疑,就将他赶走了。为了她做的事,她鼓足了勇气,打起了精神。至于贝特朗,他只是请求她宽恕他。在他临死的那一刻,他乞求上帝借他的儿子耶稣基督之手怜悯他
-
小辛的评论
感觉不太好,
故事讲得一般,后面的流传考也说得很简略。 -
粒粒头的评论
以前北大版本断货,炒的很高
-
百器徒然的评论
大名鼎鼎的微观史学著作,但读完觉得其名声主要一是靠故事本身的魅力,二是写作年代早(问题意识太重要了),分析方面没有太惊艳。
离家出走的丈夫,冒名顶替的男人,生活三年之后被戳穿,甚至正牌丈夫还能回来,在16世纪的法国农村,这简直够村民家长里短几十年了。
精华在尾声后面的两个章节,通过各种类型、角度的重构,马丁·盖尔的故事几乎有了无限的生命力。只是没有档案,史学就无能为力了,所以过度推理的史学家总是会受到嘲讽的,比如被钱钟书嘲为“失败的小说家”的史景迁和那本《王氏之死》。 -
柴de La Mancha的评论
3.5星
叙述故事的部分总有一种点到即止的感觉,立足于文本,寻找关系网络及其影响力,人物众多,但却很难透过叙述看到当时社会背景的概况,甚至关于本案的方面也是凤毛麟角,说微观史总觉得有点勉强。
但就本书来说,我能够感受到作者沉浸在无数文本中寻找线索的乐趣,文本的魅力也对我产生了吸引力,可能这才是著作本书的重点,马丁·盖尔变成了一种隐喻,是文本的回归。 -
就不吃木耳的评论
#dd 很有话剧感
-
Jantarella的评论
不会讲故事感觉是基本失败
-
六月雪的评论
1.戴维斯在这本书中就是用一个离奇的案件阐明了当时社会所面临的冲突,展现了一个个普通人在宏大背景之下如何决定自己的生活。
2.不要因为无法辨认真相而放弃讲述,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属于自己的“讲故事的人”。 -
好奇爪子的评论
在极端窄小的土壤上生长出来的一桩奇闻,事件本身确实已经足够精彩了。但作者只是系统地整理了表面的证据,并串联成一个故事的形状,在历史、人类学层面的意义挖掘竟然如此浅尝辄止,真的太可惜了
-
5Yu的评论
3.6-3.16(K)
-
晓巽的评论
对16世纪法国各方面了解几无,读起来比较晦涩…以及行文风格不是个人偏好的。
-
杰西(争取不OT的评论
理想国盲盒的其中一本,必须说历史故事很精彩,不过可能因为我不是历史学者,谈不上什么感想,这个故事成立于当时制度对于平民的禁锢,最后结束于社会思潮(主要是宗教)的变化。有点让我想到看公主之死的感受,也是历史著名案件,马丁盖尔这边是宗教观念的改变导致了一系列的论战,公主之死那边是儒家观念如何影响着北魏胡人的司法判决,很精彩,不会遗憾的是,可能作者预设阅读对象是对西方历史民俗有一定理解的人,很多地方没有公主之死那样把当时的风俗和法制讲得太清楚,并且从我个人角度觉得有点遗憾的是虽然作者意识到了贝特朗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可并没有深挖,就感觉整本书都是在浅浅略过。
-
敖列柯夫的评论
结尾《再造冒名者》很妙,微观史作里的最好收束。突然理解《我爱你莫里斯》了。
-
兔纸灿的评论
好神奇的一部微观史……更像是某种思想观念的传递(?)对冒名顶替案各方面的分析莫名有种后现代感……关于不同context下思想观念的转变的那部分陈述尤其解构
-
Cat D的评论
这本也是去年风头很劲的一本,微观史学去年真的超火。以马丁盖尔这一传奇故事作为研究的主题,通过相关的史料给予支撑,可惜故事讲的很一般,后面材料写得也很浅……
-
芝焚的评论
可能是我对法国史及相关史学理论不熟悉的缘故,没能很get到里面的一些内容,至于书写过程中(包括科拉斯和戴维斯)的张力我还得好好琢磨琢磨
-
tytjoy的评论
本来是微观史代表作,书很薄,故事不复杂,很好读。用文献比较真实反映当时法国农村风土人情,历史专业的人用它读出彼时农民迁移与阶级跃迁的难度,我反而对其中法院判决过程及其后该判决的社会影响印象深刻。难以想象,几无证据可言的时代,法律竟已充满人文关怀。感动到我,
-
酉山的评论
很喜欢这个故事,但可不可以写的再有趣一点?所谓以小见大,也总有隔靴搔痒之感。不过,或许这种模棱两可的不确定性,就是历史的唯一确定。
-
蕉下客的评论
家属是好家属,xf是懒xf(bushi)本书是一册微观、后现代史学经典之作(假正经两秒),几乎史概会次次提及,前九章是对于该事件的叙述,可读性很强,甚至有点像故事;第十章以后的内容,在历史研究方面更加丰富,以为是精华的部分,涉及史料来源、研究考察的方式以及其他的相关的案例和发展。看似是欺骗,但有时更多的也是为利益半推半就。挺有意思滴嘎嘎嘎嘎嘎,感谢某人给我kindle可用版
-
板樟鉴的评论
一晚上读完。顿时觉得各类模仿的作品之平庸。主体史料完备,背景辅助材料丰富,叙事主线和逻辑清晰,三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