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
作者:[德] 芭芭拉·耶林
分类:青春
ISBN:9787535696472
出版时间:2022-8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内容简介
历史长河中的几个浪花
世界地图上的几个点
1934-1983,追踪一个普通德国女性的人生轨迹
当爱情被战争中途打断
当理想遭受残酷和平庸的考验
她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她为何不再提问、选择沉默?
根据一个“普通德国人”的经历改编
用粗粝的铅笔线条与冷 峻的灰蓝色调绘制的长篇小说
荣获三项国际大奖
引发七国读者的感动和沉思
◎ 编辑推荐
一部用图像书写的长篇历史小说,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抽丝剥茧地展现一个女人人生轨迹悄无声息的转变和自我觉醒时那个如惊雷般的瞬间。
《缄默》是作者根据祖母遗留的信件及其真实经历创作的长篇巨制。作者查阅参考了大量的图、文、影视资料,但一切历史、地理背景始终是背景,准确,但不喧宾夺主;叙述的焦点对准了这一个“普通德国人”,塑造了一个无法被简单归类的鲜明形象。
伊尔米娜在爱情中、在现实中,面对个体的歧视和不公时、面对纳粹体制的高压和暴行时,在别人的记忆中、在真实又漫长的人生中……展现出不同的面相,它们彼此衔接,合情合理,然而又令人不禁思考:是什么促成了她的转变?
一个“普通德国人”的心灵史,映照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乃至你我人性中的幽微之处。
《缄默》其实可以看作一个三部曲、三段论。第一章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爱情小调,优美、甜蜜、戛然而止;第二章是“乱世佳人”的抗争、挣扎和蜕变;到第三章,多年后的重逢,不仅为故事画上句号,更串起全书,升华了主题。伊尔米娜幡然醒悟的那一刻我们也跟着猛然认识到作品的意义所在。诚如评论家所说,“人不能忘记爱情,更无法忘记(逃避)政治、历史和记忆。”外因真的是不可抗拒的吗?伊尔米娜是消极地不选择还是下意识地做出了选择?
科布博士写的后记鞭辟入里。作者曾说,即使你不看她的图像小说,也建议你读一下这篇后记。
纤细的笔勾勒出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水彩和墨调制的灰、蓝的各种渐变色渲染出现实的背景和内心的情绪。
《缄默》已出版德、法、英、意、西、荷、土等多国版本,获得各国读者、媒体的喜爱并斩获多个奖项,这绝不仅仅是因为它主题深刻、意义宏大,更因为作品本身就是一部叙述、绘画都很高超的优秀文艺作品。从大处看,结构严整,叙述大开大合,例如优美的爱情故事突然中断,一隔就是四十多年;细微之处也巧妙严谨,例如就在读者越来越喜欢、同情、佩服伊尔米娜的时候,往往又发现她有令人遗憾之举,回头想想,她一开始就不是完美的人,似乎暴露出了性格上的小瑕疵……
作者用铅笔影线勾勒形象,造成真实、粗粝的历史感,上色技法更是灵活、高超。用灰、蓝的渐变色烘托出对错失的爱情和另一种人生的怀念;用扎眼的红色突出特立独行的弱女子与钢铁体制的对立;用蓝绿相间的明亮、浓重色调渲染加勒比海的风情和男主充实、有意义的一生——而这时女主两相对照之下,记忆的幽灵浮上来,仿佛“白日撞鬼”,格外震撼人心,作品主题也就在这种戏剧化的对照下凸显出来。
中文版《缄默》开本仿照法语版,放大开本以更好地展示图画细节和方便阅读文字;追色则参考德语原版;重新精心设计封面;折中选用120克纸,尽量使这部厚重的作品拿在手上够厚而不太重。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根据祖母的真实经历改编。
1934 年,德国女孩伊尔米娜到伦敦学打字。她独立、要强、有思想、有正义感,偶然结识了霍华德,一位来自巴巴多斯的黑人青年。两人志趣相投,暗生情愫。
几年后,伊尔米娜被困在德国,多番努力却终难获得经济和精神上的独立。后来,她和霍华德失去了联系。再后来,她结婚生子,在战争和纳粹独裁的夹击下只顾顽强地生活,不顾其余……
几十年后,伊尔米娜应邀来到巴巴多斯,拜访备受爱戴的总督霍华德。她蓦然回首,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已经在悄无声息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 媒体推荐
一部关于理想蒙难的动人的、经典风格的长篇小说。
—— 英国《观察家报》
故事引人入胜而不生硬……一本美丽的、启发思考的好书。
—— The Quietus 杂志
《缄默》是一部绚丽,却又恼人地萦绕不去的图像小说。我们可能成为她。我们就是她。你仿佛真的生活在她的故事中……使我联想到贾森·卢茨的《柏林》三部曲和小说《偷书贼》。这个故事拓展你对纳粹德国的认知,展示了一个“普通的”德国人是如何被一个狂人和一场运动裹挟进法西斯的模式之中的。
—— Goodreaders优秀评论
一个私人的故事,发生在大历史之中。时代逼人选择,选择带来裁决。
——《PlanèteBD》艾洛蒂·达蒙评论
芭芭拉·耶林以动人心弦的敏感发掘她祖母的信件,描绘了一个人走上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的那个关键的瞬间。
—— BDgest 网站
一次视觉的享受,故事结束后仍令读者长久地回味。
—— Pop Matters 杂志
获奖情况
⭐️ 2015 年 Artémisia 女性漫画奖获奖作品
⭐️ 2015 年法国社会与历史漫画节大奖
⭐️ 2016 年马克斯和莫里兹奖德语漫画大奖
⭐️ 2017 年艾斯纳奖提名
章节介绍
1、缄默是作者[德] 芭芭拉·耶林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网盘链接!
2、 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私享史的评论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一天,身处纳粹德国的她已经买好了去英国的船票,晚上却收到了英国准男友的杳无音信,她的一生在这个节点上开始分道扬镳。在那之前,她是一个追寻真爱的独立正直女性,在那之后,她是一个嫁鸡随鸡的彷徨沉默寡妇。时也,命也,人生不能重来,选择没有如果,我的心遭到一记闷锤,久久不能平复。
-
danyboy的评论
好看的图像小说,情节复杂,人物复杂,带给读者对历史复杂的喟叹,以及无来由的隐隐担心。一个非犹太非流亡的德国女孩,对纳粹没有兴趣,也不关心政治,对有色人种也不歧视,是一个单纯的个人主义者,但在政治和战争的挟裹下,她虽然本性未变,却因为在英国邂逅的爱情不幸丢失,她一步步嫁给了党卫队成员,接受了纳粹,甚至比别人更冷酷。这是一个普通德国人的命运,她在个体上是不幸的受害者,但在集体上又是无知的加害者,书名《缄默》取得实在贴切。贯穿始终的那段爱情,更将她命运的复杂推向一种略带荒诞,但也使悲剧更加深刻的境地。
-
傻圆儿的评论
她所缄默的是时代的荒谬,是个人于时代的无奈无力困顿流离,可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她对自己反叛后的无法挽回的缄默,由于那第三帝国宏大未来图景的蛊惑,那德意志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式的拉拢,那被许诺生活优渥的前景,那一点点女性主义怀抱的梦想,杂糅交汇充满命运意味的注定了她的抉择,这个抉择完全把她带向一个熟悉又平庸的人生轨迹,背离了她曾经崇尚的个人主义,所追求的平等,公正,真知和真理,背离了曾经正直勇敢不妥协的自己,舍弃了前途未卜却纯洁至真的爱情幻景,将自己为真善美所放逐,麻木,胆怯,丑陋,苟且,灰头土脸,人生至此,任何辩解都苍白无力,唯有缄默度世,将一切勾却于余生的无言中
-
海椰的评论
如果不是战争,我都可以想象她留在伦敦,靠着独立的工作挣得一份满意的薪水,还可以去参加妇女运动宣传独立自由,还可以和心爱的男友一起继续讲莎士比亚的故事,而不是在德国沦为家庭主妇,甚至是带着孤子的寡妇,在摇摇晃晃的防空洞里熬过最美好的岁月。
-
bubble的评论
从伦敦到斯图亚特,从抗争到缄默,没有一幕是多余的
-
猴理发k的评论
后来我发现在施普雷森林划船只能在河里打转,永远也不能抵达海洋。
-
蔡粘粘的评论
看过很多以犹太人视角写的二战故事,但很少以德国人的视角描述战争,因为我们默认了很多德国人都是帮凶。但是这部漫画却很真实,从女主伊尔米娜,一个普通德国人的亲身经历出发,描述身边的人和所处的环境,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当时那么多德国人,比如伊尔米娜的丈夫会支持希特勒。每个人在时代的洪流中都是渺小的,伊尔米娜失去了自己的真爱,黑人霍华德,却又在战后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再次重见。
-
momo的评论
好看。不仅描绘出了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也写出了女性普遍面临的困境。
一个人的变化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年少时心中的理想与激情终将被残酷的现实消磨,普通人难逃被周围环境裹挟的命运,曾经那个勇敢无畏的伊尔米娜变成了庞大的战争机器的齿轮,同时她也失去了自己的姓氏,失去了自己理想中的人生。
步入老年的她,已经屈从于碌碌无为的一生,却没想到故人霍华德真的在巴巴里斯实现了远大的抱负,还一直以她为榜样教育子女。
可伊尔米娜早已经变了,她变得不再不知天高地厚,她变得连否认霍华德的勇气都没有,唯有缄默。 -
知了只叫三天的评论
令人唏嘘,人性竟是在无声无息中变化的,有的选择看似不重要,却足以影响一个人往后的人生。
-
偏大宝的评论
很唏嘘,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真的就是每个人的一生~人生没有如果和假设,你也永远不知道在某个环境下你会悄无声息的变成怎样一个人~
-
野生编辑怪阿姨的评论
非常唏嘘的一本图像小说,同时也是一本二战背景下的德国女性人物传记。伊尔米娜的一生现在也是很多女性的缩影,曾经心比天高,以为自己可以大有作为,但是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环境,都有可能迫于种种走上一条结婚生子的庸常之路。蓦然回首,往事已矣。
-
殷顽民的评论
在1930年代,人生的十字路口,世界的十字路口,主人公的一次退缩,让她与曾经向往的独立女性、跨种族婚姻、世界主义的生活失之交臂,转而被纳粹主义一步步吞噬,也间接成为这个制度的拥护者以及种族灭绝的受益者。这个真实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一旦放弃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是很容易随波逐流,堕入恶政之中,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个人的主动迎合,它会刚柔并济地驱使全社会以种种方式参与到这场社会实践中。诚如书末特邀历史学者对故事的解读中指出的,若要真切地理解极权制度下的日常生活,评估它的机制与作用,个人传记比重大历史事件更具价值,因为「人本来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遭受历史的动荡」。
-
伊夏的评论
与其说是一本“好看”的书,不如说是一本“重要”的图像小说。其实本质上只有三个主要人物,一段不算“三角恋”的纠葛,竟然可以勾画出各类不同身份地位的“普通人”在特殊历史语境下的关键抉择与终生叩问: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是恶的同谋,我们又可以做出多少努力成为善的代表,我们是真的无能为力么?还是仅仅选择了更简单的路?
-
不良生的评论
想到大时代,想到倾城之恋,还想到半生缘。所有生命个体的情爱在时代洪荒面前都太渺小,太无常。重逢的那一页还是看得眼眶微微湿润。而无论曾经有多汹涌,有多热烈,最终都只能归于缄默。
-
索莱耶的评论
严肃而讲,不免对书中种族歧视、纳粹、战争等主题唏嘘不已。作为偶然窥得人间苦难的人类共同体,这些历史显得更为沉重了。但更为唏嘘的还是爱情线路,有时一转身就是一辈子吧!
-
Pseu痘痘的评论
其实有很多个小的时刻都是决定人生的赛点,只是没有人在喇叭中提示,所以就那么滑过去了。
-
PoorLand的评论
图像小说来说,没有什么巧妙的镜头和绘画上的与读者的交互,更多的是人为什么不会再勇敢和选择站在正义那边,要是那么容易多好?
-
被绵羊蒙了心的评论
很有历史意义的一本图像小说,从普通德国民众的视角来再现“第三帝国”统治下的那段日常,让人更容易理解纳粹主义的价值观是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心里。驱逐犹太人和其他族群的做法说到底也是源自这种“德意志民族共同体”的概念,眼看着主人公伊尔米娜从一个勇敢、有主见、充满理想与抱负的女性逐渐沦为一个胆怯、麻木、自私的家庭主妇,这是时代造就的个体命运,但伊尔米娜绝不是个例。多年后,这一代人既不愿提及,也不想回忆,唯有缄默。
-
阿梦的评论
伊尔米娜作为一名德国女孩,她的不幸,源自家庭无力且不愿支持她求学;她的幸运,是种族身份使她免于纳粹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作为一名德国人,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生活有太多时刻逼迫人,必须表态,必须战队。中立就是纵容,沉默就是作恶。伊尔米娜曾陪同女房东参与女权运动,为身受种族歧视的男朋友言语抗争过,然而她却被男朋友视为危险,可能影响他的学业甚至未来。她有多少选择?选择接受女房东帮她在伦敦租个房子,或选择男朋友在经济上对她施与援助?她的自尊、不安、矛盾不允许她选择。那些曾经渴望独立美好的人,最终却变成旧世界的一部分。错过一句话,一位爱人,有时便错过一个可能的自己。伊尔米娜即是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在她身上可以看到纳粹时期众多德国人具有的平庸的恶,以及痛苦与罪恶感带来的缄默。
-
凉拌海蜇皮的评论
我是真的不明白可以把当事人的直觉设定的那么不行吗…难道真的猜不到吗明明故事一开始就()要么就是霍华德城府足够深忽悠了所有人但这只是故事所以大概不是吧()
不明白日常谈话信息量过于密集的设定里完全有条件知道+完全可以吵一万个架 真的可以不知道+照样过吗好吧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