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
作者:郑子宁
分类:文化
ISBN:9787510895746
出版时间:2021-1
出版社: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侦探小说般层层推进的语言学科普
☆九大领域诠释中国话的前世今生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编辑推荐
九大领域解读中国话的起源与传播
重新发现中国人的文化史
◎粮食作物称谓的传播
——为什么东非马达加斯加岛和印尼群岛上“米”的发音都非常相似?
——为什么中国普遍北方吃粳米,南方吃籼米?
——为什么中国台湾的阿美人会把“小米”供奉为神灵?
◎家畜动物称谓的兴衰
——为什么历史上“猪”的曾用字“彘”“豕”“豝”都消失了?
——为什么楚国“虎”的发音——“於菟”和东南亚地区的发音非常相似?
——汉语的“马”是草原上的印欧人传入中国的吗?
◎金属加工冶炼的历史
——为什么青铜器上的铭文会被称作“金”文?
——越南为什么会用“铜”作为他们的基本货币单位?
——“铁”是一个来自西方的词汇吗?
◎血缘亲属称呼的异同
——“爹娘”是比“爸妈”更老土的词吗?
——“哥”什么时候取代了“兄”?
——“妈”(ma)是全世界的语言中对母亲的通称吗?
★名人推荐
本书对“语言中的历史线索”已有非常精彩的论证,深入浅出又饶有意味,但这并不只是“趣味历史”而已……因为语言中异于规律的现象不仅可以提醒我们对结构的重新认识,也可以补齐文化交流中“缺失的一环”,有时是被遗忘的历史。对中国人来说,这样的书实在是太少了。
——知名书评人 维舟
本书内容广博、材料翔实,伴随着优美的文笔徐徐展开,读来有“山阴道上行,使人应接不暇”之感。相信读者诸君读了本书之后,一定会对中国人与中国话之间的互动关系,有更为深刻地了解认识!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 盛益民
▎内容简介
本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切入,分别深入探讨了中国的饮食、数字、动物、称谓、地名等方面的文化。一方面,作者从纵向的时间维度,分析语言的发展、演变;另一方面,又从横向的空间维度,探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播、交流。作者借由语言,探索中国人的历史与文化记忆,为我们描绘出一条清晰的、不同民族间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交流轨迹。
章节介绍
最初的华夏农民
稻农的出现
从东非到太平洋——种稻者的扩张
环绕青藏高原的稻谷
回到华南
籼米和粳米
籼米之路——从东南亚到中国
东亚的外来户——麦
青藏高原边缘的稷农
稷为何物?
喜马拉雅南麓和太平洋上的稷
十二生肖与中国数字
中原的天干地支
印度东北的十二地支
中国数字的输出
2和7的神秘联系
中国话里的其他进制
万之谜
回到干支
可汗墓碑上的生肖
十二生肖抓小偷
东南亚的生肖
中国人的伴侣动物
中国最重要的牲畜
汉语的猪从何而来?
彘之路
“鸡”的南方起源
雒鸣湘西
东亚共通的“鹅”
老虎吃野马
楚国的老虎
新疆虎湖
东进之马
西方来客
数学天才莱布尼茨的语言学研究
中国的大熔炉
传承千年的神剑?
不氧化的金
银铜和钱
冶炼技术的诞生
从冶铁学生到炼铁老师
中国人的七大姑和八大姨
自远古传来的爸妈
“爷”是祖父还是父亲?
“爹”从何方来?
称呼亲戚背后的逻辑
“女郎”为娘
永不变的“舅舅”
论资排辈的重要性
中国人用过的衔头
中国之外的“伯”
“后”——最早的尊贵头衔
“汗”与“可汗”
贬值的“单于”
文艺和不文艺的中国地名
熊在苍山跳
离不开“勐”的壮侗人
山东的壮语地名
中国城市在外语中的称呼
敦煌、敦薨与吐鲁番
妙香国和郁金地
中国的江河
甜蜜茶点
舶来的甜蜜
饮杯chay/te
“茶”之源
饮茶吃果
附录
本书标音说明
推荐书目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陆钓雪等待瑶宝的评论
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史。我想作者在本书中主要的发挥点还是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壮侗语系,其他语系包括国内某些发达地区的方言等等则居次要地位,主次还是很不同的。在饮食方面,一向不太爱借词的汉语可是毫无抵抗能力。来自法语的café(咖啡)、满语的sacima(萨其马)、泰语的ต้มยำกุ้ง(tom yam kung/冬阴功)、日语的すし(寿司)、意大利语的latte(拿铁)、维吾尔语的nang(馕)都是不少人趋之若鹜的心头所爱。如果更有点冒险精神的话,缅甸语的hpaluda(泡鲁达)、印尼语的satay(沙茶)、俄语的хлеб(列巴)、英语的scone(司康)、傣语的撒撇(钓雪按:恕我不打缅甸语和傣语了)可能也会出现在你的餐桌上。雪再按:学习外国文学的道路上不慎入了语言强迫阶段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知名语言文化学者郑子宁老师的最新随笔合集。在这本小书当中,作者一方面发挥他对各种语言的超强学习能力,以历史的纵深感,探讨和梳理各种常用词汇的语义演化变迁史;另一方面又从社会文化史和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这些词汇含义变化的社会背景、文化语境与时代氛围——这种语言分析与文化研究交融、学理探究与生动讲述交汇的写法,让本书兼具学术性、可读性和科普价值,值得一读。
-
韧勉的评论
本书与作者郑子宁前作《东言西语》封面风格一致连用,作者以中国文化关键名物为探讨对象,梳理其语言发源与文化传承之关系,探寻汉语词发展的脉络性,读后令人感慨掌握语言够多,的确会有许多奇妙的连接点,比如探讨粳、粝、米之间的物候传承关系,见证汉语源自藏缅语系的特性,以及物种流变的规律。探讨印度纪念也有地支,突厥纪年也有非十二生肖的动物纪年,大大地拓展了文化史的视野。包括一些语言地名的错置,如山东的壮语地名,新疆的虎湖等等,全书知识点密集,趣味十足,由此可见语言越优秀,思维越活跃!
-
雨涣的评论
较之于上一本《东言西语》,这本书的学科专业性更强,论述更为严谨,但是阅读门槛也更高。不过作者仍然保持了一贯的幽默的、日常中的冷知识的选题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小见大,匠心独运,意义非凡。
-
wangjiaojiao的评论
我有一个假想不知当讲不当讲,“轻吕”可能是异常重异常大的宝剑,参考“弱水”。
-
金枝玉蕊皮狮虎的评论
作者的旅行路线更有趣。
-
mucen的评论
收获不大
-
BUYER的评论
我不太明白了解一个字在十几个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读音对我来说有啥帮助。如果能试读,我肯定不会买这本书
-
七缠的评论
比上一本写得更好了,更称得上是“一本书”。各部分的内容关联和衔接好了太多。由于涉及到一部分语言学基础知识,最好读过上一本再来看,这样会收获得更多。训诂小学往往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甚至古代音乐等学科概念的基础基础,如果没有了解到将是很大的遗憾,推荐给所有热爱汉语的朋友。
-
HeliumTrois的评论
还是要跟作者之前的《东言西语》(我购买的早期版本还叫《南腔北调》)比较一下,这本书的视角更大了,从汉语的现象入手,辗转外域,沟通古今,把好多语言和文明都沟通了起来,也确实非常厉害了!由于多少对于上古汉语音韵感兴趣,所以里面牵扯到的古代汉语读音还算是能够理解(虽然对于郑张和白-沙的拟音还是了解太少)
作为外行人,有几个感慨:
1.我虽然喜欢比较语言学,但是对印欧语言的熟悉程度居然超过了母语和汉藏语系,有点惭愧
2.汉藏语的好多小语言是真的复杂呀[捂脸]
3.所以终于知道了勐海的“勐”是啥子意思 -
隗青。的评论
读过第一本语言学的书。挺好玩的。可是我是普通话玩家,不懂任何一门方言,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少了些什么……
-
waterfaye的评论
读来欲罢不能,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