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处
作者:袁凌
分类:文化
ISBN:9787545559583
出版时间:2021-1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内容简介
◇袁凌历时十三年写就,深汲每个离乡人的生命记忆
◇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 ,一部城乡中国的变迁记录
◇真实故事计划年度“经典非虚构著作”诚意巨献
◇梁鸿、野夫、刘瑜、蒋方舟、朱学东读后诚恳推荐
—
故乡这个记录出生、成长、迁移、死亡的地方,牢固地寄存着每个离乡人共同的记忆 。
《在别处》是袁凌深汲生命记忆的个人自传散文集,成书历时十三年。他用柔软有温度的文字,忠实追溯了一个人的离乡与回归、青春到不惑的心路:孤身离乡的线索、在外漂泊的孤寂、城乡沉默的变迁、自我成长的印记……
从小县城去到大城市,从候车室回到出生地,真实记录了一个外省青年的精神成长,一段城乡中国的无声变迁。
—
袁凌的语言和叙事,因对大地生活的凝神关注而绵密细致,如清泉缓流,点滴注入,持久涤荡。人物因此充满情感并富于层次,乡村也因此重又恢复它的丰盈、灵性和坚韧的生命力。
——作家 梁鸿
袁凌是我喜欢的那种作家,始终面对巨大坚硬的现实,以刀刻斧斫般的文笔去解剖世界。
——作家 野夫
诗意对于有些人是生活的奢侈品,对另一些人则是必需品。袁凌写调查、写故事、写历史、写现实、写社会、写个体,不管写什么,他的文字上面总有一层毛茸茸的、轻轻颤动的诗意。
——作家 刘瑜
袁凌比我们都有耐心。生活是条不分青红皂白的大河,冲碎一切曾经完整的、坚固的、长久的。只有他,溯流而上,在生活的废墟上,固执地去寻找支离破碎的人生意义。
他带领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回家。回家的路没有地图,唯一的指引,是一首幽暗的孤独者之歌。
——作家 蒋方舟
从故乡到异乡,告别无知顽劣的童年,到心怀愁绪永远不停奔波的成年,每一个挣扎沉浮在这个时代还没被吞没的人,都隐藏着无数的故事。这些故事,无论多么微小,不仅仅属于我们自己,通过它们,同样可以观照到一个时代的变迁和一代人的命运。
——媒体人 朱学东
章节介绍
序一 /01
序二 /05
上卷
北漂纪 /002
候车室 /029
在县城 /065
中卷
西安往事 /084
过秦岭 /117
洪水 /161
下卷
住瓦屋 /180
出生地 /217
寻梦记 /257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神威的评论
休憩5th,袁凌笔下的北京广袤而无情,他奔波然后叹息,笔下的故乡黯淡而老迈,但他似乎也不关心,文字功夫极好而氛围极度的灰暗、压抑、疏离而无动于衷。难以想象写出这样文字的人是写下《寂静的孩子》这样澄澈的书的人。但转念一想,这两本书有着很大的共性,都极为用心,极为真诚。袁凌被称为“卖血型作者”太恰当不过,他用生平为五谷以神念为石磨榨出油榨出浆水,几十块钱卖给我们。书里他历任女友乃至结婚离婚又复婚又离婚的妻子还有另一位妻子均陆续登场,这还不够,他连自己买充气娃娃及使用感受这样的细节都不肯放过,惊到了我。这是本绝对的好书,但我非常担心袁凌他是他者的董狐和特蕾莎,自己和亲密之人的莫尔索,他的精神状态让我十分警惕,警惕的害怕
-
江·葛朗台的评论
水军太多,营销欺诈。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我原本以为《在别处》是跟《青苔不会消失》和《寂静的孩子》类似的作品,读了才知道并不是的。我之前读的袁凌是为公共议题写作的那个他,而《在别处》所呈现的,则是非虚构写作的生产现场中那个私人的他。
-
椒盐伞菌的评论
在袁凌老师的其他作品中,他多是关注社会议题和边缘人群,写过无数小人物的生死,在这本书里,他写了更多的自己,这是一次极坦诚的内心呈现。他出八仙,过秦岭,北漂,又回到出生地,把自己作为方法,投入时代的洪流,记录个体感受和家国变迁。这是他的精神成长之路,也是袁凌何以成为袁凌的线索。
-
似云的评论
第一次读袁凌,有些失望,这一本是他自身经历,文笔和叙述角度导致很多地方无法共情,打算再去看看他写的非虚构
-
杜君立的评论
感谢袁凌,用他冷峻而有带着温度的目光和文字,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朴素的精神世界。
-
麻耶熊猫的评论
文以情动人,袁凌写得好。
-
断鸿声里的评论
这样的本土非虚构多多益善
-
birds的评论
乡镇走出青年的心灵苦旅,居住过的房间,途径的车站,一座城,都是袁凌生命的点点标记,这些物事依然会在他的世界存在,但于作者的意义已然改变。不必再围绕它,尽情远离它,生活可以往别处寻觅。太过真诚的倾诉让该书稠密过度,适当削炼使它更轻盈些会更好,尽快这个要求显得不合时宜。
-
伊夏的评论
作为给《世界》打过五星,也曾读《青苔不会消失》读到揪心,更是很喜欢袁凌老师上的几期播客的长期读者,不得不老实承认,我对这一本,是有些失望的。叙述里大量错乱的时间线和私人感情线,非常突出的“我”,不聚焦的人和事。一边读一边困惑,最后终于想到:可能这些稿子写于不同时期,具体成书时就很难有一条清晰的逻辑,每一篇的心境起伏与观察视角又变动不居,每一篇单独看可能有一定滋味,但合成集子就稍显跳脱。无论如何,还是会继续关注袁老师的。
-
漠河以北的评论
读的第一本袁凌老师的书,很多地方都很受触动。里面一个个平凡甚至有些卑微的人,他们的故事也许不像大人物那样波澜壮阔,但依然是动人的,也应该被看到,被讲述。另外这本书也呈现了大多数漂泊在外的人面临的共同困境:大城市很难立足,家乡又回不去,那我们该如何安顿自身?标准答案是不存在的,每个人只能通过长年的漂泊和挣扎后,寻求到某种和解之道。
-
程沙柳的评论
袁凌老师的文字能让人心静,很适合深夜读几页。这些故事,也是我想写的。
-
丧晓娱的评论
一个破开自己,用血肉写作的作家。
-
耶利米的评论
有一刻我觉得自己会就此死去。如果这样,将像落在水泥街道上变脏的雪一样,被成吨的工业盐融化流入下水道,不发出声音和留下痕迹,无声地来,无声地走,失去性命很久才会被人发现。在卫生间的下水管道上,有一队迁徙的蚂蚁,永不停息地上下穿行,我的性命比不上它们中的一只,尽管被叫作“蚁族”
-
短裤Bob的评论
这本非虚构集不好评分,让后人评吧。从第一页开始就是典型的袁凌风格,印象的绵密速写,淡化的戏剧性,非线性的情节,跟近年流行的特稿腔格格不入。这可能是雷磊所说“先锋写作”的一种解释吧。一开始我觉得,这是不加思索的旺盛表达欲导致的素材组织无能,现在稍微不这么看了,但仍不太喜欢。爱袁凌老师,爱的是他的诚意。(PS《过秦岭》是稍微“工整”的一篇,可以先从这里体验)
-
玊尔的评论
看了袁凌的作品,喜欢他这种去掉情绪的写作方式,不是表达自我而是单纯地表现生命、表现人!这一点实在太难得了。
-
未醒的评论
袁凌就是非虚构作家里的是知裕和。东方的细节和触感
-
Care的评论
书中有两处描写让我印象深刻。一处是作者写自己北漂时内心很孤寂,就在网上买了一个充气娃娃来陪伴自己。试用之后觉得“她”只是一坨塑料,但又不想随意丢弃,就小心翼翼地把“她”埋掉了。另一处是写在一个黑砖窑,有个智力不健全的人干不好活,老板一家人把他活活打死后草草埋掉了。其实这两处情节并无关联,但读来却觉得无比讽刺。
-
影以so的评论
在离乡的过程中成长,作者写出了每个远离家乡之人的飘零和孤苦,也写出了在城市和故乡之间无限徘徊的纠结与矛盾,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感到孤独,然而回到故乡,才发觉故乡已不是记忆里的故乡,作者的文字细腻柔软又给人一种独特的力量。
-
春风不识路的评论
内容很棒,装帧也很好。很喜欢封面,一半城市,一半乡村,跟书的气质很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