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中的善与恶
作者:[美]阿比盖尔·马什
分类:心理学
ISBN:9787508695471
出版时间:2019-5-1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内容简介
如果人性本善,为什么有人会犯下极端的暴行?如果天性为恶,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惜牺牲自己来帮助他人?究竟是什么促使人们去帮助或伤害他人?在《人性中的善与恶》中,心理学家阿比盖尔·马什对此进行了详尽分析。
14岁的安柏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为了达成自己的心愿会想尽一切办法。但不同之处在于,在她杀死自己养的豚鼠、威胁家人要烧掉整座房子、引诱男人以得到钱财时,她对自己可能会给他人造成的伤害无动于衷。而就在几公里之外,当看到有人溺水时,莱尼·斯库特尼克却选择了舍己救人,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在善与恶之间,为什么人的选择会如此不同?
阿比盖尔·马什通过对患有精神疾病的儿童和非凡利他主义者的大脑进行研究,发现了其中的原因所在:这取决于我们的大脑对他人的恐惧做何反应。对于多数人来说,大脑中杏仁核的初始设置即为从善如流,但若出现变异,它会将英雄变成作恶的魔鬼。
这是一本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图书,将会刷新你对大脑和人性的认知。
章节介绍
序 言 ·VII
第一章 营救
5号州际公路上的好心人 ·003
为什么有人会冒着生命危险救人 ·008
被误解的英雄人物 ·013
第二章英雄和反英雄
千禧夜的狂欢 ·025
米尔格兰姆的实验 · 030
巴特森的实验 · 043
天生的恻隐之心 · 049
正向强化和“斯金纳箱” · 057
冷血精神病人 · 060
识别恐惧表情 · 068
第三章 冷血精神病患者的大脑
精神健全的面具 · 088
那些有冷血精神病倾向的孩子 · 099
非教养之过 ·107
没有什么东西让他们害怕 ·110
第四章 补全正态分布曲线
被迫冷酷无情的孩子 ·131
半正态分布曲线 ·136
找出逆冷血精神变态群体 ·142
利他主义者 ·145
见义勇为的英雄 ·154
捐献器官的好心人 ·157
第五章 是什么造就了利他主义者
冷认知和热认知 · 176
恐惧表情信息传递路线 · 181
恐惧表情为何如此重要 · 185
共情反应 · 189
与众不同的大脑 · 196
第六章 孕育善良天性的乳汁
爱的乳汁 · 230
拟母亲行为 · 236
人类的拟母亲行为 ·245
最像婴儿面孔的表情 ·257
发生在杏仁体内部的神迹 ·262
后叶催产素与母性行为 ·265
他人正处于恐惧中 ·272
第七章 人性可以更美好
人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美好 ·283
真正的关怀绝不仅仅止于怜悯之心 ·301
增强自控能力解决不了问题 ·307
关键性的文化改变让我们更具爱心 · 316
第八章 将利他主义付诸行动
利他行为的自我强化 · 341
激发利他行为的实践 · 347
致 谢 · 353
注 释 · 359
网盘地址: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lauren的评论
本来以为会是科学角度的分析,结果是用一些作者亲自操作的科学试验(不够有说服力)加上一些其他的试验(比她的有说服力)对利他主义及其反面极端“冷血精神病”的分析(不够深入)。开头还凑合,中间论证的部分又不够紧凑,不够专注,最后两章的分析可读性好点了,但是又好像她自己的主观性多过举证。对于一个科学从业者来讲,这作者的逻辑可真是令人堪忧。
-
神浸的评论
内容太过详尽,不过好在作者还算真诚,结构也简单,所以比较容易按需索取。关键词:利他、恐惧、杏仁核、浦乳动物、晚雏、拟母性超常发挥、发自感性;增强利他:初始的信任、小事做起成习惯、阅读虚构、慈悲冥想。
-
大脸的评论
力荐。作者用了十年时间,紧紧围绕着利他主义的行为本身,展开了周密详实的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也看出了在专业之外,作者对文字的热爱,渴望用科学解开人文和自然世界的信念。书中用实证研究(动物活体实验和人类测试)提出假设并证实了:在看到幼崽惊恐的面孔或面临危机时,哺乳动物(包括人类)身体会本能地分泌后叶催产素,指导身体作出拟母亲行为(保护和照顾幼崽),这类行为进一步进化为利他主义行为。作者深耕心理学领域,吃透了相关的著作和研究成果,在试验结束后熟练调取各类已有成果的做法惊为天人,干净利落地解释和推演了拟母亲行为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影响,让人豁然开朗。科普读物里的佳品。此外,翻译顺畅,简洁,很见功底,加了一颗星。
-
Will~Pony快跑的评论
作者用了十年心血的总结,通读过后对自己的启发很大,很多之前初步了解的著名心理学实验在本书有效串联起来对扩宽自己的认知边界很有帮助,也提醒自己得把米尔格拉姆的《对权威的服从》、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平克的《人性中的善良天使》都要读一读。
-
ReaderGarden的评论
非凡利他主义的分析。杏仁体对痛苦的敏锐感知,产生异于他人的共情能力。
-
倦牛刍草的评论
杏仁体管的还很宽。
-
SDiary的评论
啰嗦
-
龙云说的评论
视角很不错,杏仁体,恐惧,拟母亲行为,进而人性中的善恶,耐人寻味,行文有点拖沓。
-
小树面皮的评论
驱动非凡利他行为的关键因素,是大脑杏仁体对他人恐惧的理解,对他人苦难的共情。
杏仁体大的人,更能共情。 -
Folow的评论
(得到)1.非凡利他行为和冷血青少年的杏仁体差异很大,杏仁体越大越能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因此会做出非凡利他行为,以减轻自己感同身受的痛苦。杏仁体小会对他人的痛苦感受无能。2.人痛苦的表情和婴儿很像,会令看到的人产生某种催产素从而促使杏仁体活跃,做出利他行为,而这源自于拟母亲行为,始于犬齿龙时期。3.有钱、多读小说能使人更善良。4.从小在良性的环境中成长,可以克服后天杏仁体变小导致的生理缺陷,依旧维持手术前的感受能力。5.美国让小孩子照顾婴儿,可以降低暴力行为。
-
核糖体的评论
#每天听本书#day38(补)
对于人性,我一直非常感兴趣,却刻意降低期望。我想知道真相是什么,却不敢期望人性该如何。
几个心理学实验的带来的结果,大脑种具体结构的不同影响人的同理心形成。而这个区域回溯到到哺乳动物进化时还没有人类甚至类人类的时期就已经非常重要。
当然,作者还在继续研究中,持续关注他,期待更多的证据支持人性或许本善的结论。 -
夏浓Sharon的评论
#大脑对他人苦难的反应决定了关爱他人的能力,恐惧让我们更具有同理心,而利他主义者对恐惧的共情能力高于愤怒的共情能力——真正无私的英勇行为并不是因为无畏而做出的,相反是因为恐惧才做出的提供帮助#
#区别于互惠利他主义原则:帮助那些过去帮助过你或者将来有可能帮助你的人#
#还是要去相信人性中的美好——虽然自然赋予了我们同情心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会攻击和实施暴力的特质——人性本质上并不是邪恶的。残暴的本性都会屈服于爱的影响。永远也不要对人性绝望。# -
程小若的评论
作为一本心理学的科学读物,可读性很强,不只是研究的堆砌,更不是心灵鸡汤式的主观断言,和以往读到的书不一样。
很多研究对我很有启发。 -
kimidesish的评论
“真正无私的英勇行为并不是因为无畏而做出的,相反是因为恐惧才做出的。正是对恐惧的深刻认识促使他们对别人伸出援手,他们之所以表现如此勇敢,是因为他们能够识别非常细微的痛苦并感同身受,在面临危险的时候,这份同情常常会克服或者战胜他们的恐惧。”
-
维他命Q的评论
由于杏仁体功能的不同,人出现了利他主义者和冷血精神病患者。二者主要对人类恐惧的识别存在差异。晚成雏会出现更多的拟母行为,是利他主义的其中一点原因。另一点是人类文明经济的进化及提升。
-
深情的艾老师的评论
严谨的心理学和脑科学试验证明,无私的利他行为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它来自于人类大脑中的杏仁体,对他人恐惧的理解和共情。杏仁体越大越发达,就越能理解他人的恐惧,越有可能做出非凡的利他行为。
-
Bernie维尼的评论
Steve荐
-
我是我所是的评论
脑科学下的性善性恶论
-
Moon的评论
一端是冷血精神病患者,一端是非凡利他主义者(这两类人在人群中都是极少数的异类)。作者要想了解的就是这两类人作恶和行善背后的深层原因,即他们的脑结构差异。而导向答案的关键点就是Fear,对恐惧表情的感知能力,而这种能力与大脑杏仁体和后叶催产素息息相关。书中作者特别谈到拟母亲行为,这是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其原因是使那些存在“幼态持续”现象的物种,其婴儿能够得到母亲更多照顾,更好地成长发育,以维持种群的延续。这种拟母亲行为就是利他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令人惊讶的发现是婴儿的面孔是和恐惧表情是最接近的。最后,作者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善行,即利他行为大部分是出于本能反应而非理性权衡。
-
Sra. Elisa的评论
唠叨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经常会指责别人修养不够,实际上人家不一定是修养不够,至少不完全是修养不够,他的这种表现很可能是由于某种我们不知道的生理机制而导致的。
所以面对这样的人和事,我们要有一种包容的心态。
当然,这不是在为唠叨的人开脱,唠叨的人应该意识到你在唠叨的时候并不是你在唠叨,你已经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你自己,你是被某种状态所绑架了。随着年龄的增加你会陷入到一个巨大的风险当中,那就是你会成为一个唠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