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从那一天开始Epub+Pdf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

作者:[日] 伊东丰雄

分类:文化

ISBN:9787549596690

出版时间2017-8-1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建筑 

内容简介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基于对人与自然的关切和信赖,伊东丰雄开始寻找建筑之旅的起点:建筑究竟为何物?建筑人为何种目的而设计?又如何面对当前社会?

▼伊东丰雄的这本书并非单纯是一场围绕建筑理念的论述,也不单是对他亲身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与往昔道路的简单记录与回顾,而是作为建筑师的他邀请读者一道踏上的思考与自我反思之旅。

▼对内与外、自然与建筑、自我与社会等问题的复杂思索自然流淌于伊东平实的文字之间,有如其建筑散发出的轻盈之美,令人回味。

章节介绍

▼前言

▼第一章 始于那一天的“建筑”
002 地震发生当日之事
009 从灾区看到的光明
011 身为建筑师能够做些什么?
011 决定灾后重建的基本立足点
019 海啸与核泄漏事故两种对比鲜明的灾害
020 建筑与安全
▼第二章 釜石复兴项目
024 同釜石之缘
025 倾听居民的心声
026 我们想同昔日伙伴重回故地朝夕相伴
028 缺乏实际性的复兴规划
030 贴合地域特点的集体住宅提案
032 “人字形木屋顶结构式”集体住宅
035 复苏商业街的尝试
037 防洪堤上的露天橄榄球场
▼第三章 心灵寄居之所“大众之家”
042 “大众之家”项目
045 倾听生活在临时住房中人们的心声
046 心连心的建筑
050 “建造”与“居住”的一致性
052 “ 大众之家”从这里延续
055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与陆前高田的“大众之家”
▼第四章 关于“伊东建筑塾”
062 创建建筑塾
062 建造“格林格林绿化馆”的经历
065 在建筑塾中教授什么?
069 学术建筑教育中的“概念”是什么?
070 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建筑教育
071 拥有社会意识的重要性
▼第五章 我走过的路
074 学生时代的事
076 启蒙导师菊竹清训
079 首次接触海外的现代建筑
082 对大阪世博会的质疑
083 反映着时代闭塞感的建筑
085 向拥有社会性建筑的转变
088 泡沫时期在东京构思的“形象式建筑”
092 公共建筑处女作
094 欲打破公共建筑拥有的权威性
095 仙台媒体中心
097 存在于空间感觉中最底层之物
099 让建筑亲近自然
101 重新思考内与外的关系
105 打破建筑的模式性
▼第六章 对于今后建筑的思考
110 日本社会中的建筑师
112 被社会型项目敬而远之的建筑师
113 突破批判性的难度
114 改变建筑师与社会间的关系需要什么?
115 对日本客户的期望
117 通过住宅建筑崭露头角的日本青年建筑师
119 从世界资本主义中寻求希望的孤岛
120 资本主义与建筑
121 作为馈赠之物的建筑
122 非艺术型建筑的存在方式
123 建筑应当如何同自然相处?
128 建筑同科学技术的新关系
129 朝向新型建筑原理出发
▼后记
132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emma的评论

    看完大概可以理解自己为什么那么讨厌《源泉》的价值观表达了,建筑是为了探索人与空间的关系的,不是为了什么狗屁的个人主义。加一星,国内这样书还是太少了

  • 灯芯绒秋裤的评论

    本书并没有太多专业性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于社会状况的思考。六月我在上海看了《伊东丰雄:曲水流思》展,再结合这本书,对伊东的理念得以有进一步的了解。比较欣赏的是伊东对于社会的态度:第一,不是以批判,而是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第二,不是站在社会外部、站在高处,而是融入社会内部、投身其中。

  • 潜……的评论

    个性建筑不应该成为主流,建筑的社会性和公共性才是建筑设计存在的意义。

  • 先锋reader的评论

    基本表明了自己的观念:1.建筑要和自然相协调2.要站在使用者的角度设计有情感的作品3.不太赞同过于强调艺术性而和生活完全割裂开来的建筑。这是伊东丰雄的理念,不过并不代表别的观点就是错的,所以《源泉》某种意义上并不错误,个人主义不是原罪,要看你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某篇短评我并不赞同

  • 心匠的评论

    在这本书中伊东回忆了其从事建筑行业以来的思路轨迹。面对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建筑思考,由此作出不同的建筑形式和空间。仙台媒体中心和台中歌剧院是他个人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个巅峰。他不断创新开拓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后辈学习。每一个都是原创,每一个都是面对各自不同环境的独特作品。

  • 黎戈的评论

    伊东丰雄

  • 十三所游泳池的评论

    “我认为,比起单纯地提供共同空间的建造方案,去思考为何现实社会无法很好地去实现建筑师描绘的社区空间这一问题远远更具价值。” “我相信,只要我们愿意共同努力克服建筑师身上的利己主义,那么不管是如何另类的设计表现,都会让“凭借个体超越个体”成为可能。”

  • 土佐脱藩浪人的评论

    新鲜热乎

  • 飘荡的果壳的评论

    对于建筑不太了解,但很认同书中所说的:“建筑最初的形态,应当是人们共同建造一物,将其作为集体的东西所推崇,并且共同创造之喜悦的形式,它是一种共同性的体现。”

  • softnan的评论

    年少冲动,中年沉稳,早年从个体建筑出道,晚年思考以公共建筑立名,作者设计的那幢表参道的房子貌似看到过,在六本木美术馆附近。

  • 新民说iHuman的评论

    《建筑,从那一天开始》这本书并非单纯是一场围绕建筑理念的论述,也不单是对他亲身参与灾后重建过程与往昔道路的简单记录与回顾,而是作为建筑师的他邀请读者一道踏上的思考与自我反思之旅。

  • too late的评论

    最初完全是翻到關於釜石的鵜住居那一部分才決定要借這本書的,因爲那是我們曾經旅行過的地方。看完以後很感動。

  • 婉菁的评论

    算作者从事建设设计四十年的总结 比较感动的是 大地震灾后重建 作者和同行们一起主动参与 “大众之家”给了灾民温暖和信心 真正的建筑不单纯追求概念化创新化 其实也必须更注重融入自然民情以及实用性 比较有启发的是 作者剖析了他们那代日本建筑师的时代性和常规的心路历程 对比当下的年轻一代日本建筑师 还有 欧美的建筑师的不同 比如说作者他们那代日本建筑师 因为想反权威 所以一般起步都是设计民宅等小型作品 拼尽全力才能维持生计 必然绞尽脑汁要降低成本又体现个性又务必呈现宅主的需求 更象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而欧美的建筑师 即使学生 却是可以参与投稿设计任何的建筑物 通过竞争脱颖而出 所以处女作建筑物出来 其实已经扎扎实实累积了大量创作 最后有感触的是 作者建筑作品轻盈透明 而唱歌喜欢深沉忧郁 挺好的

  • 劈头士》睁木的评论

    已购。一位建筑师传达出自己的建筑理念。以福岛地震为切入,谈建筑师可以做什么。里面谈到地震过后,流浪汉们突然活跃了起来。大街小巷都是无家可归的人,而原本就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就开始发挥他们的经验去照顾新人。后面的理念中有一块写得特别好:直到二十世纪为止,建筑学一直认为遵循欧几里得几何学设计出的圆形或者正方形的平面才是美的体现。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建筑必须打破禁锢它的坚硬的几何学外壳,同自然环境相连接。故此,伊东丰雄开始重新思考内与外的关系,考虑到尽量减弱建筑本身分隔内外的界限。但建筑的定义就是将内外分离,因此弱化内外界限的行为与建筑的定义存在根本矛盾。起初其尝试将建筑外立面透明化,但是建成后的玻璃墙壁却比混凝土更凸显其作为屏障的存在感。后来其尝试了管道结构,在管道中,人们无法判断究竟是内部还是外部

  • 森森的评论

    探讨人与空间的社会公共性

  • 女宛心兑的评论

    以我浅薄的认知,我认为伊东丰雄的理念和他的作品还有某种本质的差距,这本书内容不够丰富,但是有个别观点还是刷新了我的认知,启发了我的思考。

  • 王大宝的评论

    作为业内人员来审视这本书,其专业性真的让人惊叹。从基础的建筑规范,然后到建筑理念等等都有所感悟,这一点是大多数建筑设计师都很难完全做到的。而且作者在建筑方面的经验已经不仅仅是住宅或者商业,还涉及到很多关于工业、构筑物等等方面。应该是建筑界的大师级人物

  • 小狐女的评论

    建筑的最初作用就是为人遮风避雨使之能有一席容身之地。随着文明的发展,它也渐渐被融入了美感与艺术等多重元素。当不可抗拒的因素来袭之时,我们开始反思,究竟什么样的建筑才是人所需要的。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过程,无不需要以严肃认真去对待,与这位日本建筑师来一起探寻并思考其中的真谛。

  • 沈沈的评论

    我读东南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的建筑系是国内数一数二的,我有时候会去旁听他们的课,真的觉得建筑是门很高深又很精细的艺术,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建筑物和他们的设计理念,中外都学习一下,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喜欢建筑的你不能错过哦

  • 晴耕雨读的评论

    不止于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