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处是敦煌
作者:樊锦诗 口述
/
顾春芳 撰写
分类:传记
ISBN:9787544779548
出版时间:2019-10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内容简介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
她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
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
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
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
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
她都选择了——坚守。
◎◎◎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在北京大学考古系师从宿白、苏秉琦等考古名家的青春求学往事,与终身伴侣、武汉大学考古系创始人彭金章先生相濡以沫的爱情诗篇,五十多年坚守大漠、守护敦煌,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以高精科技向世界展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的动人故事……
本书独家收录了一批从未公开过的资料,展现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深度解读敦煌艺术崇高之美,全面呈现敦煌石窟考古和莫高窟文保事业的筚路蓝缕,详细披露莫高窟“申遗”及“数字敦煌”背后的故事。
◎◎◎
她守护国宝,从青春少女到满头华发,她有愧于家庭、有愧于孩子,也怠慢了自己,但却用数十年的守望告诉世人,她无愧于敦煌。
——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她是出身优渥的上海娇小姐、北大毕业的高材生。人生本可以有无数条路,她却选择了最艰难的一条:在大漠深处,爬进黑黢黢的洞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她走过了莫高窟大大小小735座洞窟。可以说,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人们看到的莫高窟。
——CCTV《朗读者》
她穷极一生守望着莫高窟,在她的生命足迹里,品到了坚毅,读到了专注,也深深感到那个瘦弱并不伟岸身躯里,包裹着一颗高贵倔强的灵魂。
——《光明日报》
西北大漠的风沙吹硬了樊锦诗的吴侬软语,也在她的脸上留下了道道印痕,却从没改变她坚守敦煌的那颗心。
——《中国文化报》
章节介绍
自 序
第一章 人生的不确定性
第二章 神圣的大学
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第四章 千年莫高窟
第五章 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第六章 风雨飘摇的日子
第七章 敦煌的女儿
第八章 敦煌石窟艺术
第九章 保护就是和时间赛跑
第十章 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第十一章 春风化雨润心田
第十二章 四十年后终成卷
第十三章 莫高窟人和“莫高精神”
樊锦诗年表
后 记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羖参的评论
哪些是根据口述的,哪些是编者擅自加的,非常明显,两部分扞格不入。樊的自述都很动人,但编者很蠢,不加节制地大抄二手资料,连工作汇报都照抄,有好几章整章都是资料堆砌起来的。因为东拼西抄,内容也时有重复。资料功夫要下在看不到的地方,像水中盐,不是这样连自己都没消化,就像沙子掺在米饭里。前些年出的陈佩秋谈话录《名画说疑》,也是这样被自以为是的编者搞坏的。
-
G_顺流逆流的评论
打分的时候很矛盾:樊先生的事迹和贡献一定是毋庸置疑的。后半文里多次提到对敦煌的保护和治理以及被多位领导者接见。具有那时代的知识分子的特质。值得尊敬。可是本书的描写和架构实在是有些失望:整体的文风是偏写实和记录的,不知道是否模仿或学习(巨流河)的文风。尤其是在樊先生的回忆自己的家世的前部分,很朴素,有节制。之后开始写敦煌和莫高窟的就是大家都可以随便说上几句对敦煌和莫高窟的理解,太泛泛了 没有视角也没有观点。随便百度出的结果就拼拼凑凑的放上去了。再之后大量的篇幅介绍文物保管和条文如何保护,又像极了汇报工作材料,条块分明。可是缺失去了回忆录的内涵。高开低走,期间有感人肺腑的夫妻和家人的情义,但是编排的混乱和无序以及作者的失焦的高大全的流水账,实在是失望至极。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今年读过的最为触动人心的好书之一。无论是樊锦诗先生的讲述,还是顾春芳老师的撰写整理,都让人赞叹不已。就前者而言,樊先生对于敦煌事业的坚守,对于家人和生活的热爱,以及随时代而动的跌宕人生,本身就是对于初心和使命的最好诠释,非常值得参考、借鉴和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她在分享过程中,不虚美、不隐恶、不刻意夸大与煽情,最为真实的日常工作与生活,却最具震撼性的力量。就后者来说,顾老师在撰写整理上,下了大功夫。除了精准还原樊先生分享内容之外,还通过一手档案史料查询、相关文献征引和补充访谈核对等多种方式,丰富全书内容。严谨的学术梳理与诗意的美妙文笔的结合,让全书刚柔并济,既富于干货,又感人而耐读。真心希望这部历时近四年打磨出的传世之作,能够出现在今年的各大年度好书榜单之中。
-
萬古銀桑的评论
樊老师的传奇人生 其中能看到特定历史的重要时刻 敦煌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 还有作为一个普遍意义上的“人”所能达致的纯粹境界
-
罗衣的评论
收到这本书的时候,荣誉的奖项还没有颁布。叙述者与写作者都在此书中将真实情感展现让人潸然泪下。一步步的走向现在纵有许多原因,但樊女神活的真实,纯粹,看得清自己。让浮躁的内心安静回归。
-
Trista的评论
一辈子,一颗心,一件事。向樊先生致敬!
-
王小刀的评论
《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先生的自述不止于谈论敦煌,从自己幼年时记忆开始说起,娓娓道来,谈起父母的教育培养,难忘的大学时光,青壮年时的工作与生活故事……回想起今年国庆前夕老人接受国家荣誉称号表彰的时刻,她颤颤巍巍地走到台中央,在合影时还向镜头前的观众深深鞠了一躬,这是至高无上的,实至名归的荣誉!
-
寒鲲的评论
本书用优美且饱含情感的文笔、严谨且面面俱到的表述、得宜且结构平衡的章法,为读者展现了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的生平事迹。作为一名敦煌文化守望者,也曾因项目之便与敦煌莫高窟连续相伴40多天,莫高窟壁画艺术之瑰丽、敦煌研究之丰沛、敦煌石窟保护研究技术之先进、莫高窟人的坚守精神无不带给我深深的震撼,而此书则不仅补充了我对敦煌与莫高窟的认知,还再一次带来了一波全面的震撼。所以,我推荐这本书,应该是每一个日后要去莫高窟参观以及已经去过莫高窟的朋友的必读书目。
-
任平生的评论
曾修过《敦煌的艺术》网课,樊先生讲第一章,樊先生说话无风波出却暗藏力量,而这种力量是岁月沉淀而来的,是在敦煌的风沙的磨练中历练得来的。书看的很快。敦煌在很多人心中像一个符号,一种苦难的表代,但在我心中如今这个符号就像在表达着一群人的坚守,永远传递不息。
-
HeyMarjorie的评论
选择留在敦煌,留在莫高窟,既是热爱,也是命运。樊锦诗没有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神,而是一个有过动摇,有过挣扎,在家庭和事业的天平上不断摇摆,却最终为了热爱而留下的普通人。她和老彭相爱相惜的爱情令人动容。回想15年在莫高窟和千年之前的壁画产生的那种深刻的连接,几乎又要落泪。冥冥中好像自有力量,我们能做的不过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并为之燃烧吧。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
ocean的评论
看的人太难过了 那一代人的伟大是完全纯洁完全理想主义完全舍身取义的 他们完全放弃了个人生活 为国家蜡炬成灰 耽误了两个孩子 与丈夫分隔十九年 父亲在wg里自杀也没见到最后一眼 这让人说什么好 全天下只有中国人如此 书其实写的不好 大段大段的百科材料堆叠上去 不化
-
蓝墨水的天空的评论
君子不器。守一不移。国家之幸。精神图腾。致敬致敬!被他们的情怀和坚持深深感动。
-
sub rosa的评论
over rated。
-
译林出版社的评论
#樊锦诗# “敦煌的女儿”首度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不平凡的人生,展现了这位传奇女性的志业与爱情、困境与坚守……
-
李戚的评论
特别为她的孩子感到难过,看到养育孩子那一篇章我真是特别心痛。
-
多讀補多忘的评论
不容易 回顾丈夫充满真情实感 令人动容……致敬!
-
未名的评论
温柔敦厚的老辈学人,动迁中坚守。个人生命与历史变迁交织的时候,或是被选择,但坚持下去。樊锦诗的形象是一个「斡旋者」,走出书斋,走到敦煌,在时代的变迁里顺应,在不同领域里调和,都是为了保存和保护敦煌洞窟。革命时期,即使研究所内两派斗个不停,也坚持不能引入武斗;红卫兵来时,专程派人带他们参观和讲解,柔韧的保护;初到洞窟临墓的画家有表达自己的渴望,但最后收起艺术家的浪漫和激情,藏起个性,做描线的基础工作。 跨越了国别和学科壁垒,只求用最先进的技术保护洞窟,数字展览,建筑,并融入世界遗产的共性中去。与行政和人事的困难斡旋,抗争地方旅游局和公司的商业开发,文物法的推进。对人才的宽广心胸,以及为了留住他们的努力。同行,师长的误解,自己的坚持。(在「个人」无限扩大的当下,对他们的无限敬重。)
-
Arya的评论
看哭辽。
-
晓林子悦的评论
“我其实想过离开敦煌”,老太太说。为什么没离开呢?“这就是命啊。”朴素的口述传记,真诚动人。敦煌催磨了她的青春,连亲情爱情都要格外负重。谁能料命运何如,有过怨,有过厌,说“爱”太单薄。活在一块土地上,执守、沉默,孜孜做事,日复一日,终究与它长到了一起。这是老一辈敦煌人的共同故事。
-
Florence Cha的评论
掌阅电子书上架推荐的时候,就巴巴地读完了。
说不清的遗憾和说不尽的幸运,于我何尝不是。
试问岭南应不好。
11.25,日子很特殊。
守一不移甘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