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言说Epub+Pdf

对空言说

作者:[美] 约翰·杜翰姆·彼得斯

分类:文化

ISBN:9787532772797

出版时间:2017-1-1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内容简介

在当今社会,传播扮演着至关重要而又独一无二的角色。

《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一书,以广泛的跨学科的人文视角,向读者展现了传播的观念史,它不仅阐述了传播观念的历史沿革,而且旁征博引,论及历史、哲学、宗教、文化乃至法学与技术史领域,将传播的视域追溯至西方思想中那些最根本的问题。即体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取向,也以一种通俗大众的表达方式激发了公众对传播学的兴趣。

《对空言说》为突破美国实证主义传播学研究传统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也因此成为传播思想史的奠基之作。该书在2000年荣膺美国传播学会奖,这是美国传播学界的最高奖项,并在传播学界乃至公众之间激发起广泛的对话。

章节介绍

序论:交流之难题001
一、“交流”的历史性004
二、“交流”的多义性009
三、 20世纪20年代: 传播学的论争015
四、 二战以来“交流”的技术性话语和治疗性话语034
第一章两种交流观:对话与撒播048
一、 《斐德罗篇》中的对话和爱欲052
二、 对观福音中的撒播074
第二章错谬之缘起:奥古斯丁、洛克和招魂术090
一、“交流”观念的基督教根源094
二、 洛克:“交流”之意义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112
三、“心灵融合”交流观之社会影响: 19世纪的催眠术和招魂术129
第三章一个更强有力的精神视野:黑格尔、马克思和克尔恺郭尔161
一、 黑格尔的交流观:“承认”161
二、 作为媒介的货币: 马克思vs.洛克175
三、 克尔恺郭尔的交流观:“匿名”187
第四章生者的幻象及与死者的对话200
一、 记录性媒介vs.传输性媒介201
二、 诠释学: 一种与死者的交流方式215
三、 死信: 无法发出的讯息241
第五章去追求真正的联系,抑或去跨越鸿沟?258
一、 唯心主义: 人与人之间的森严壁垒263
二、 是欺骗还是接触?詹姆斯论灵异研究275
三、 伸出手去触摸人: 电话的奇异之处283
四、 广播: 作为撒播vs.作为对话298
第六章机器、动物与外星人:各种不可交流性327
一、 图灵测试与肉体/爱欲的不可超越性335
二、 动物及人类对非人生灵的共情348
三、 人类与外星人的交流354
结语:用手挤呀376
一、 交流注定充满沟壑377
二、 接收者拥有的特权379
三、 交流的阴暗面382
四、 触觉与时间的不可化约性385
附录:妙语摘抄389
致谢403
译后记405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汤晓晨的评论

    2017年3月。北大复试前。

  • 大雄的评论

    这本书读晚了,大概是我今年读到的最喜欢的书了。关键词:对话与撒播,传心术与唯我论,前者交流太过强大,后者交流成为不可能。

  • Derridager的评论

    新译本重读,读罢一种“传播学乃显学”的自豪感悄然而生,或许突破实证主义加功能主义的传播学研究范式能使传播学变“显”。其实能很强烈地感到一种考古学的框架:先是媒介(体)考古学,同基特勒一般,回溯媒介的发生,进而探讨媒介与人的主体性(在这主要是交流)之关系;其次是词汇的考古,处处都散落着就词汇的衍变而体察出的交流之变;再有便是写史,跳出当下语境,根据documents和monuments去尽可能地还原不同语境下的“交流的失败”,而不是简单的回溯,这避免了这部观念史陷入了“空想”。另外词句优美,发人深省,作为学术书籍实在难得。勘误:p277 从上数第三行应该删去“这”;p378 戈夫曼应为Goffman

  • 安提戈涅的评论

    近期最佳。概念绵密、阐释幽深,涉及到自己的困境与困惑之处,太有触动。但传播学观念史的梳理本身就内嵌着一种分裂:技术与诠释的天然深渊。解读观念的部分都闪烁着深刻的洞见与智性的美妙迷狂,对《裴德若》、克尔凯郭尔、爱默生的“交流”释读令人印象深刻,尤其能从口语与书面交流中引申出象征意味的父子关系、乱交关系,想象力爆棚。可一旦涉及传播技术史的篇章,就顿时失去光泽,成为有些皱缩的史料堆积(邮局、广播交流症候的部分,勉强挽尊)。希腊哲园里精英式的一对一,与孢子云般的一对多,奠定了整本书的两种交流路径,以往我确实迷信前者(也会因其失败而倍感挫败),Peters多少帮我坚定了面对“无应”时的心态:斯多葛派的冷漠或沉静。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堪称典范,论述《抄写员》、《城堡》、博尔赫斯、霍桑的篇章,值得反复阅读。

  • 深海烧酒的评论

    传播哲学奠基作,对传播思想的本体论研究。彼得斯把传播思想史的源头推进到古希腊哲学。两种交流方式:对话,撒播。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对话先驱;基督教对观福音是撒播式交流示范。超越首属群体人际传播局限,不求回报的博爱的撒播式交流有助于社会进步。交流失败较之异想天开的共情梦想更有现实意义。

  • 小哲的评论

    本科时候第一次读何的版本,云里雾里。新版本翻译的确要明晰一些。花了三天读完这个版本,大致勾勒出彼得斯对于传播观念史的看法,人类的传播史是一部对话不可能的历史,亦是一部在对话与撒播之间变动的历史,而对话的观念逐步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对话不可能行,让人类处于日益的焦虑之中,而忘掉了应有的道德关怀。因此,人类的命题应由“我们能相互交流吗”变为“我们能彼此相爱并公正和宽容地相待吗”。同时,彼得斯的分析中,也恢复了西方哲学中对“身体”的漠视,这正是学术界将其视为开创了传播哲学研究领域。精读完第二遍后写一篇读后感。2018.5.28

  • 司空羽的评论

    “…我们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的有限性,它既神圣又悲哀。”戊戌年影响最大的TOP3(观五爻动)

  • Crybaby Amor的评论

    “最深刻的伦理教诲要求人们无差等地泛爱一切人,然而时间却只允许一个人真正地关爱地球上为数不多的居民。毕其一生,每个人只有时间给少数几个人以关爱。我们这些肉身凡人只能个别地去爱;不过,没有博爱之心又是不公正的。爱之悖论是,边界的具体性和要求的普遍性之间存在着矛盾。由于我们只能够和一些人而不是所有人共度时光,只能够接触一些人而不是所有人,因此,亲临而在场恐怕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保证。在这一点上,我们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的有限性,它既神圣又悲哀。”

  • Gin Cafe的评论

    我们都是厚皮动物,我们相互伸出手去,却徒劳无功。

  • Chromatic的评论

    可以打十分吗,哭了,十分有幸,因“撒播”而得以成为Peters未来的中国学生之一,感谢。/“触摸和时间,这两个我们可以共享但不能够复制和再生的东西,是我们真诚的唯一保证。”/“亲临而在场恐怕是我们能做到的最接近跨越人与人之间鸿沟的保证。在一点上,我们直接面对的是我们的有限性,它既神圣又悲哀。”/恐怕是今年最佳。

  • 伊靠谱的评论

    交流的观念史实际是对人的困境的反思。从柏拉图和奥古斯都开始,展开到洛克、黑格尔和马克思,从哲学问题进入到社会学。最终,书里所阐述的交流,回到了“在场”情况下的一对一的交流,我们不该受到符号的限制,真正限制我们的是平等和关爱之心。真她妈的一本好书

  • 一只野怪的评论

    写的全是我想看的。属于那种难得一见的流畅译本,译注也很负责。

  • CoLin的评论

    这本读来就不会太艰难……

  • 爱自己的评论

    “成年人的生活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夸大到神秘的程度;我们常常忘记,只有靠我们的意义的共同体,只有通过“我们是本地的中心,在其中,世界的联合获得多样和鲜明的表达”这一事实,我们才能够彼此交流。——任何专业都可以读一读的经典。

  • 绿豆粥的评论

    不看个把影评都不会看电影,不度娘个一打书评都觉得会被坑,没有大数据支持几颗星星压根都不知道啥叫理性。当我们坠入云端的时候,发现此处并没有蓝天为伴,只有无穷无尽的0和1。我们不再为乐趣去电影院,我们不在为求知而博览群书,我们也不在乎是非曲直。因为无所不知的网络已经把地球人打包成罐头,用一模一样的信息来回散播,以保证每个罐头在抛撒出去的时候传播到宇宙,因为交流在这里的意义,是指人的关系存在和发展的机制——包括全部的心灵符号,再加上在空间传递并在时间上保存这些符号的手段。包括面部表情、态度和体姿、语调、语词、文字、印刷、铁路、电报、电话,还包括最新征服空间和时间的任何东西。

  • 猫尾的评论

    以历史和哲学方式介绍“交流”,可能是一本好书,但是在错误的时间被错误的人看了

  • Craaaaaane的评论

    书是好书 门外汉读了一半是真的读不下去了

  • Elanor Mo的评论

    厉害

  • gawe的评论

    实用主义哲学的传播观,很推崇威廉·詹姆斯等哲学家,认为交流的问题与其说是个心灵的问题,不如说是效果与对他者关爱的问题。带着一股挺浓的宗教意味。2000年左右的书,观念前卫,探讨了与动物、人工智能及同外星人的交流历史。此中译版跟第一版简直像两本书。在社交媒介泛滥时代再读这本书,有种解毒剂之感。

  • 东篱岸的评论

    像本箴言书。水平不够,不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