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妮萨Epub+Pdf

重访妮萨

作者:[美]玛乔丽·肖斯塔克(Marjorie Shostak)

分类:文化

ISBN:9787300234311

出版时间2017-1-1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内容简介

《妮萨》出版之后,肖斯塔克曾于1989年6月至7月间第三次踏访昆人社会。这次重访的经历和感想在肖斯塔克逝世后由其亲友协助编辑整理出版,即《重访妮萨》。该书在写作风格上更接近于个人回忆录,而非民族志。

《重访妮萨》讲述的主要是肖斯塔克自己的旅行经历、感受和对当年田野经历的 对比回想。当时作者身患乳腺癌、接受了乳房切除术和化疗,她试图故地重游,重拾友谊,寻求内心的平静。因此,这次旅行被称为“精神之旅”“心灵之旅”。作者和包括尼萨在内的一群昆人,进行了一次狩猎-采集的旅程,途中开展了多次当地传统的治疗仪式和舞蹈,作者对青春、健康和友谊的渴求跃然纸上。不过,《妮萨》中所展示的那种和谐关系在这本书中出现了裂痕,致使肖斯塔克进而反思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权力、经济以及对双方关系的定位和期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但是,人类普同性中的某些品质毕竟有能力超越体质、种族、文化等的差异性,使得肖斯塔克在她的阿非里加(Africa)感知“天命”。

章节介绍

一、非洲
二、多比村的声音
三、精神之旅
四、妮萨在里面
五、礼物和酬劳
六、去丛林里
七、夜里的狮子
八、村庄印象
九、妮萨记得
十、深度降灵舞
十一、过去和现在
十二、士兵和间谍
十三、治疗师妮萨
十四、最后的告别
后记
致谢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成知默的评论

    2017年已读026:玛乔丽罹患乳癌后、重返非洲的治愈与救赎之旅,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一个被死亡阴影紧紧包裹的女人,她的仓皇与恐慌,以及对活下去的渴望。然而,现代医学所无法治愈的,非洲的“降灵”也同样无能为力,其实玛乔丽又何尝不明白那片土地并不会产生奇迹,她却在那里收获了广袤而深邃的安宁。癌症患者与人类学家的视角交织,一方面为妮萨等昆人的不断索求而苦恼不已,另一方面又对他们在现代生活中所遭受的冲击深表同情。最后玛乔丽还是死于肿瘤转移,一个悲伤的故事。

  • 辄馨的评论

    看的我很感动。人类学家和当地人的感情竟如此深厚。身患癌症的人类学家重返田野,除了感伤,还有心痛。

  • 已注销人士暗蓝的评论

    这本不是小黄书了:)和第一本相比,重访的故事没那么有趣,但更私密,意义也更重大。玛乔丽和妮萨彼此介入各自的生活,却都没能全然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他们最后还是和解了,因为一个人想要的所有,并不会出现在另一个人身上。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学者玛乔丽在自己的名著《妮萨》出版多年后,因身患绝症而再赴非洲,重访妮萨后写下的感想录。如果说《妮萨》还是一本遵循民族志方法的人类学学术论著的话,那么这本书只能算是带有学术性质的随笔或回忆录。作者情真意切的叙述文字,为我们从容讲述:人类学的调查对象对调查者的影响能大到何等地步。

  • 尼安德特人的评论

    仿佛能看见作者一次又一次在心中咒骂,又一次又一次压抑愤怒与无助,以人类学家擅长的empathy去体察逐渐变化的部族。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她的愤怒:罹患癌症的玛乔亚试图最后一次融入这个小世界,但总有一层瓣膜将她隔绝在外。在内,她的身体早已被病毒侵占;在外,她试图获得最后慰藉的“故土”却始终无法拥入怀中。

  • 邓安庆的评论

    (1)此书前传《妮萨》我特别喜欢,一个能说会道、有旺盛自我表达欲的采访对象,对人类学家来说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情。谈儿时记忆、家庭、性、丈夫、亲人、情人、孩子等,滔滔不绝的说话中塑造了自我的形象,读完印象十分生动深刻。(2)《重访妮萨》的重点从妮萨转到作者“我”,她的几个疑问印象深刻:人类学家与采访对象能否完全做到平等?(虽然她对妮萨有深厚的情感,但妮萨依然把她当成“恩主”,这很打击她);现代文明无可避免地渗入昆人的生活,究竟是保留原有的生活方式好,还是现在的好?人类学家做田野调查时,是完全旁观不干涉的合适,还是积极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去合适?

  • 纪恩同学的评论

    写得很感人,文艺人类学家重返田野的情怀。但是这样纯民族志的写法在今天不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很难出了吧。

  • 张天翼的评论

    比起《妮萨》,《重访妮萨》更全面坦白,展现出的问题和人物更真实。个人觉得比前者还精彩。白种女学者与活在原始采集狩猎社会的昆族人,前者自认为获得的深厚友谊和亲密感情几分真几分假?慷慨赠予和无私帮助真的不求回报?对妮萨来说,玛乔丽有几分是“侄女婉特拉”、几分是可供索取的对象?感情又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重访”这一个月玛乔丽记录了《妮萨》中没有涉及的不和谐和时隐时现的裂痕,到最后一次录音险些不欢而散,她终于离开多比地区时甚至表现出如释重负的情绪。最终她所寄予希望的擂鼓舞、神抚未能治愈她。书末她丈夫对亡妻的回忆是文本之外令人唏嘘的余韵。

  • HAWA的评论

    作者与妮萨相距几千年,被文明相互隔绝的两个人在丛林间重逢,有趣。

  • ٩꒰⍢ ꒱۶⁼³₌₃的评论

    真诚的学术随笔。

  • 不是橘子的评论

    更像日志。

  • 许桉的评论

    玛乔丽特别天真,在被索取了那么多次的金钱之后,再次被索取还是会觉得委屈。特别是在听到妮萨说因为玛乔丽帮助她很多,所以只要3特拉,不要5特拉时,她的失望和委屈。其实我自己有时候也会这样,果然是同一个世界,同样的挣扎。这本比《妮萨》多了对癌症和死亡的思考,可是最后还是死于癌症。

  • 无名的评论

    要不伤心的活着,大概就是要渐渐接受一个事实:你于有些人的意义,永远只是被需要,而非出自于真切的爱。读到狮子和狩猎处,莫名想到了《夜航西飞》。去过非洲的人,非洲成了她们魂牵梦萦的故乡。

  • 碧浪晴空的评论

    年纪、阅历和现代社会对原始部落生存状态的冲击,让本书的人类学色彩淡了很多。作者时隔多年故地重游又身负绝症的状态,看上去与埋伏算计的昆人有了冲突,而这样的冲突才愈显本真。

  • ooiuuioo的评论

    感情比前一本丰富加一星,但还是不好看,重复性好高减一星。

  • 阿程哥的评论

    玛乔丽认为自己与昆族人建立了情感,然后妮萨和其他人算计她的行为让她觉得备受伤害。学者和调查对象应该是怎样的关系?学术研究是共情还是客观?作为学者应该带着怎样的立场完成研究?这些问题是没有答案。

  • 懒龙懒老师的评论

    入!(对这种纯记叙文式的民族志无感是怎么回事?)

  • Chopin J.F.YU的评论

    坦誠和真摯,溫情與敬意。

  • 王尔的评论

    花儿借给我寒假读。
    (夜航西飞)呃…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 晓林子悦的评论

    14年后,身患乳腺癌的玛乔丽重访旧地。当文明无法治愈疾病,她祈望非洲和妮萨能抚平心境。三重叙事不再,惟留一种视角,妮萨也不再是故事讲述者。氛围沉郁。原始部落的采集经济在现代文明面前进一步溃败,玛乔丽的尴尬更加凸显了物质的侵入和双方关系的重新定位,最后的黄昏般的诗意隐落于地平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