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纲要Epub+Pdf

自我分析纲要

作者:[法] 皮埃尔·布迪厄

分类:文化

ISBN:9787300236490

出版时间:2017-1-15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社会 

内容简介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状况,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所从事的调查,最终对自身的知识筹划提出了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章节介绍






译后记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布尔迪厄选取自身生活经历片段,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论著。在这本小册子里,布氏将自身的低微出身,以及从哲学转向社会学的学历历程,都运用其代表性的资本-惯习-场域的理论来加以分析。这种把学术分析跟个人生命体验完美结合在一起的做法,本身就是米尔斯所云“社会学的想象力”的体现。不只如此,本书还具备了相当程度的文学性与可读性,布氏关于贫寒童年生活、社会学学术志趣,以及跟萨特等法国名人交往历程的描述,都非常生动,耐人细读。

  • 逍遥君的评论

    如此真诚的学术人,令人感动!

  • 苦茶的评论

    布尔迪厄的自传,不过他不承认这是一种自传,而将其仍旧作为社会分析。因此,我们看这部书的时候,应该小心,因为这本书一部分是他自我的记忆片段,另一部分是他对于自己经验的剖析。当然这种剖析仍旧是建立在他自我成功的经验基础之上,毕竟从外省考入巴黎,在巴黎高师就读后,开始进入到社会学研究领域,通过对于社会经验的分析来对抗哲学的霸权。在他的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到外省与巴黎的对峙,底层与上层经验的对峙,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哲学与社会学的对峙。这种二元经验的对峙,只有布尔迪厄认真对待,并将其作为个人经验进行了社会分层分析。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他提到了法国知识分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他认为自己虽然接受了底层经验,但是抵抗的是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态度,所以并没有参与其中,但是从精神上有被认为是极端的斯大林分子。有趣。

  • 一去的评论

    看布尔迪厄如何审视自己的学术生涯,以及对法国很多著名学者,如萨特、福柯、列维-斯特劳斯的肯定、批判和分歧。

  • 哭之笑之的评论

    1理解,就是首先理解一个场,一个人与这个场一起并通过反对这个场而形成。
    2一个人变成哲学家是因为他被认可,而且他通过为自己取得哲学家的权威地位认可自己。哲学选择因此是身份自信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又强化了身份自信(或傲慢)。
    3许多知识分子都质疑世界,但很少有知识分子质疑知识世界。
    4我从事社会学和人种学,在某种程度上是出于对经院观点的深恶痛绝。
    5这种激情无疑在产生常新问题的研究本身的逻辑中找到了根源,也在奇妙的和完美的科学世界提供的异乎寻常的喜悦和快乐中找到根源。
    6我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孤苦伶仃的内心忧伤通过多种原因决定的:发狂工作也是一种通过关注别人来填补巨大空虚和摆脱绝望的方式;放弃哲学的高贵,趋向贫民窟的苦难也是对我少年时代非现实主义的一种牺牲式赎罪。
    7我为什么、尤其是为了谁写作?

  • Brightmoon的评论

    本书是布迪厄对自身所进行的社会学分析。从他六十年代作为巴黎高师的一名哲学生讲起,包括与康吉扬、雷蒙·阿隆的关系,对萨特式全能知识份子的距离。之后去阿尔及利亚服兵役并对这片土地产生兴趣,并在卡比利亚展开研究。在这一时期布迪厄也在贝亚恩研究独身长子。对各种各样的社会世界感兴趣而写的《区分》。对美国社会学三神歪曲社会科学的不满,特别是对拉扎斯菲尔德。对结构主义的否定。与福柯思想的对比。布迪厄叙述了父母的出生和在寄宿学校的生活对他的影响和学业成功所导致的对立面的协调的惯习。这种张力也导致了布迪厄的双重距离。布迪厄所言,“这个职业旨在促成被压抑的东西的再现,并当所有人的面说出没有人愿意知道的东西”之中包含的感情十分真挚。翻译很多地方和惯常译法不一样。配置应为性情倾向,习性应为惯习,场应为场域等等。

  • 的评论

    这个翻译…不过文章开头就说了布尔迪厄文章难懂。。一言难尽

  • 小荷的评论

    自我研究。学术领域。

  • 刹仁酱的评论

    有意思

  • 尽君的评论

    看早了

  • [已注销]的评论

    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意图很有趣。“我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孤苦伶仃的内心忧伤通过多种原因决定的:发狂工作也是一种通过关注别人来填补巨大空虚和摆脱绝望的方式”,反思性确实很够,但社会学分析不足。此外,翻译不怎么样。

  • VolcanoHorizon的评论

    通牌是对同时代法国文人的焦虑…

  • Libertango的评论

    正如译者所说的,“让人在冷静的分析中体会到炽热的情感”,那种强烈的批判精神,对社会学所处地位的愤懑和对社会学研究的强烈兴趣,那种对于自己出身的复杂情绪,以一种复杂的句式结构,让人感受到了炽热的情感。

  • huge head的评论

    启发太多,出于感同身受抑或虚假认同。
    同具备 出身小地方+中学寄宿生+长期与当下格格不入 三点特性
    波丢结尾说:“没什么比这一点更让我高兴了,即我成功地使得我的某些男女读者对我的体验、困难、疑问、痛苦感同身受,并从这种与赞同的投射截然相反的现实主义认同中,得到比他们所经历的和所做的稍稍好一点的行动和生活手段。”
    我想我,或许接住了他的长矛。

  • 逝华的评论

    或者改名叫布迪厄理论视野下的布迪厄,不管如何声明,他仍然被我当做一本自传,高师恩怨史,从哲学到人类学再到社会学,以及成长经历,这本书似乎倒着读更合适。不管如何,这似乎又和巴特笔下的恋人一样,布迪厄被布迪厄遮住了。

  • 的评论

    对智识的检验。

  • 北落師門的评论

    首先,“这不是传记”,既然作者不承认,那就不算自传吧……有点类似于(我知道这是个蹩脚的类比)尼采《看哪这人!》,布尔迪厄对自己的生平只是简略提及,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思想——哲学-社会学思想的脉络与思路的自我解剖与分析,其中谈论了萨特、列维-斯特劳斯、梅洛-庞蒂、福柯等人对自己的影响或对其思想的评论,并对之进行批判。布尔迪厄的个人苦难在字里行间隐隐流露出来,当时的寄宿学校的管理制度真是一言难尽,布尔迪厄是个孤独的反抗者,一个人与不合理和残酷作斗争,而这也是他作为一个学术人的态度。

  • 杜拉斯小调的评论

    “一些一体化程度很高的集团的极限和实践模式是因循守旧的家族,这些集团的影响力大部分来自这个事实,即它们被一种串通束缚在幻象中,被一种固有的同谋束缚在集体幻觉中,这种串通或同谋为每个成员确保一种自我颂扬的经验,即一种团结一致的原则,这种团结一致植根于对集团形象的认同,集团形象即自我的迷人形象。奥义传授仪式的功能之一就是建立一个无意识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使得暗中对手的悄然冲突、主题或观点的隐蔽借鉴、默示的参照以及仅在被传授奥义的人的小圈子里可理解的影射成为可能,每个人都自感有权把这些主题或观点归于自己,因为它们是非常接近自己的创造模式之模式的产物。”

  • 二二二左的评论

    云里雾里的翻译

  • Nortonsherl的评论

    如何学术式的自我剖析的典范,一些地方非常打动我。不知是译者翻译能力优越还是布氏本身书写能力一流,让我很想学个法语找出原版读一读感受第一手流畅。此外,也认识到了如果你是大佬,你的学术书写就可以文艺。#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