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的变革Epub+Pdf

私人生活的变革

作者: 

阎云翔

分类:文化

ISBN:9787208142107

出版时间:2017-2-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文化 
社会 

内容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章节介绍

中文版自序
前言
导论
中国家庭模式与私人生活的研究
一、“合作社模式”与缺席的个人
二、研究私人生活的新模式
三、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一章 下岬村的经济体制、公众生活与社会关系
一、村干部以及国家角色的变迁
二、公共生活的起落
三、亲缘结构与社会关系
第二章 择偶:独立与浪漫的年轻一代
一、关于择偶的本土定义
二、1946—1962年:年轻一代的独立自主趋向
三、1963—1983年:集体化体制下的浪漫爱情
四、1984年至今:改革开放以后的新发展
五、介绍型婚姻中的爱情
六、从自主到浪漫
第三章 性爱、情感及其语言艺术
一、订婚后的恋爱与婚前性关系
二、爱情的语言和姿态
三、择偶理想的变化
四、爱情的表达问题
五、择偶中的浪漫革命
第四章
两性互动以及夫妻关系重要性的增长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
二、夫妻间的亲密关系与爱情
三、家庭劳动分工与家庭决策
四、家庭内部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位
五、大家庭的民主化
六、家庭关系的结构性变化
第五章 私人空间与隐私权
一、老宅子的空间安排
二、80年代以来的装修热
三、内外之别与家庭隐私权
四、个体成员的私人空间
五、空间格局与人际关系
六、下岬村个案与隐私权观念
第六章 家庭财产与个人财产权利
一、提前分家与“从父居”的消亡
二、系列分家方式的影响
三、彩礼与遗产预支
四、彩礼支配的变化
五、新娘在彩礼交换中的角色
六、从礼物到预支的遗产
七、个人权利的上升与父权的衰落
第七章 老人赡养与孝道的衰落
一、老人的生活状况
二、虐待老人与代际冲突
三、关于代际互惠的争论
四、父母防老的措施
五、孝道的衰落
六、无效的法律与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
七、沉默的公众舆论
八、信仰世界的倒塌
九、经济剥夺与无情的市场逻辑
第八章 人口政策与新型生育文化
一、计划生育20年
二、个人选择与生育模式
三、新型生育观的出现
四、性别因素:妻子地位上升的影响
五、社区因素:村风的作用
六、从人口控制到计划生育
结论 国家、家庭与个人
一、家庭的私人化
二、自主性、情感、欲望与无公德的个人
三、情感、欲望、消费要求
四、社会主义国家与私人生活转型的悖论
五、关于国家作用的争论
六、个人的崛起与国家的关系
参考文献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罗文益的评论

    对人的身体和精神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造,旋即又风驰电掣地逃离并撒手不管,这就是建国以来,农村私人生活变革的主线。

  • 赫恩曼尼的评论

    虽然是学术著作,却可以当作小说来读。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及非集体化之后东北农村生活的嬗变,以及个体和家庭是如何在这场大变革中繁衍生存的。虽然是多年前的重版书,依然能为今天中国的发展与现状提供注脚。PS:“妇女结扎运动”真是惊了我了……

  • 的评论

    费孝通之后最好的几种乡村研究之一

  • 刘小流的评论

    只看局部不见整体的研究,个人崛起乃至一定的无道德的后果,难道不是国家在保障上的过度退出吗?

  • 慕容复的评论

    对这本书之所以感兴趣,是因为作者笔下的村子距离我长大的村子只有一百多里。但是书中的习俗和土话别说我,就连我爸都大多闻所未闻,这倒挺令我吃惊的,我一直以为这片松嫩平原上大家的生活方式都差不多呢!

  • 阿契亚的评论

    那就算是见惯的事也得有人写下来吧,要不然大家都以为一开始就是酱紫的了

  • Rosecanoe的评论

    对我来说是一本很有趣的民族志。贯穿全文的是集体化对于农村私人生活变革的影响。以下岬为例,质疑学界“家庭合作社模式”的看法,并且审视了乡村家庭生活的许多方面(爱情/婚嫁/当家/养老/生育/家庭及与外界互动的公共空间),用以论证集体化和传统文化间错综的关系(结论)。因为之前没有读过相关理论的书,因此对于市场经济下的“道德滑坡”,阎云翔为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极端物质的追求不单单是由于西方文化的进入,与之前看似远离该问题的本土历史也密切相关。在阅读过程中我也与猫猫探讨了现下“天价彩礼”的现象,发现了与上世纪的差异,这也是值得去深入思考的点。

  • 京极秋彦的评论

    很多方面其实跟我家乡发展都很类似,比如社会关系、家庭关系、养老、两性婚姻、财产等等,但是隐私权私人空间这一块就蛮有意思,有过了解但还是大开眼界。这么细致的调查来看,作者生活中绝对是个八卦之王…

  • 钟螺的评论

    与其说是研究具有创新性,倒不如说是竖起来作为靶子打的美国人类学家对中国农村的研究太菜了……把很大篇幅花在常识描写上,感觉提炼模型不是很有效,阐述性的语句过多,有点儿像研究笔记阶段总结之类的半成品。彩礼的一章是最好的。

  • 大橙橙子的评论

    读起来特别有意思,像老家里的人和事,像小时候奶奶家听过的家长里短,但是读完之后又有点惆怅,“社会主义之下的个体生活”,英文书名(under the socialism)尤其让人感到阎老师背后的良苦用心,在今天读起来格外感慨和失落。

  • 劈头士》睁木的评论

    已购。依然以下岬村作为样本,一村多吃,见解不算深刻,不过这本翻译比《礼物的流动》顺溜~~从微观角度入手,着实讲了不少故事,趣味也由此而生,40年代到90年代近半个世纪的变化中,家庭重心随着国家政策变化,从集体向私人过渡,而正是政策导向带来的变化使得过渡出现了空洞,私人倾向于自私~

  • ourmfzh的评论

    大醒目!一个人不看这本书,我觉得可能没法讨论三农问题。

  • 林怪兽的评论

    讲述了那个我只有朦胧记忆的年代,社会正经历的剧变和其背后的巨大逻辑。

  • 千古尘埃的评论

    对社会主义及工业化认识的偏颇,对“东北”的地域和历史特殊性的不甚理解,以及把黑龙江当做东北(忽略了差异甚大的辽宁)。本书有点过誉了。

  • DizzyWhale的评论

    读完竟觉得农村是个更自由更有私人空间的地方。变革到来之时,农村人或更加刚烈的抵抗或更风驰电掣的拥抱变化。在很多地方,农民自己造房子空间往往足够,反倒是在高房价压迫下的城市年轻人,在成年甚至成家后,都还是与父母同住在并不大的屋子里,私人空间更加窘迫。

  • yi的评论

    翻译文笔的口语化把握很精到,整本书太平铺直叙,过半后有点兴趣下降。

  • 冬至的评论

    北方农村差不多都是书中这个模样

  • Saltimbanques的评论

    故事讲得好,内容弱了点。“说媳妇”“找婆家”变成了“找对象”,进门上炕变成了客厅会客。夫妻关系取代父子关系,私权上升父权衰落,自主性和个体化的问题凸显而未展开,而“无公德个人主义”的问题又令人担忧。

  • 海拉尔锄草工的评论

    作者绝对是个八卦之王……

  • 十七的评论

    很好读的大众社科作品,不枯燥,各种实例像是回到了东北,去农村亲戚家做客的亲切感。新旧两代交替,老人的晚年生活,都是值得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