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Epub+Pdf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美] 约翰·奥莫亨德罗 (John Omohundro)

分类:文化

ISBN:9787301282915

出版时间:2017-5-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内容简介

今日中国正行驶在文化变迁的高速路上,人类学这门年轻而富朝气的学科正可提供宝贵的参照。它教会我们以宽容的心态,理解他人的观念与文化实践,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生命焕发更明亮的光彩。

这本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人类学导论,遵循以问题为基础的独特指导原则,每章都围绕一个关键问题精心组织,用相关田野故事揭示身处田野的人类学家将会遇到的潜在问题、挑战和后果。透过亲身田野经历,与其才华横溢的个人教学风格,作者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学家所面对的核心概念与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掌握人类学研究人类行为和观念的方法,并有机会在读过本书后,在本文化和异文化的生活中,继续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章节介绍

一个愿望和一个梦想
前 言
如何使用本书 | 人类学的问题 |
第一章 什么是文化? | 概念性问题 |
第二章 如何了解文化? | 自然性问题 |
第三章 这种实践或观念的背景是什么? | 整体性问题 |
第四章 其他社会也这么做吗? | 比较性问题 |
第五章 这些实践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 | 时间性问题 |
第六章 人类生物性、文化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 生物– 文化性问题 |
第七章 什么是群体与关系? | 社会– 结构性问题 |
第八章 这意味着什么? | 阐释性问题 |
第九章 我的观点是什么? | 反身性问题 |
第十章 我在下判断吗? | 相对性问题 |
第十一章 人们怎么说? | 对话性问题 |
结语 合而为一
参考书目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Vins3nt的评论

    导论型书籍,方法太多,毕竟是教材
    ps:一个自由主义者首先要有一个人类学家的视野

  • 黛轩主人爱黛说的评论

    我参与翻译的“风靡美国校园的人类学教科书”出第二版了。泪奔。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一本上佳的人类学导论性教材,作者用通俗易懂的笔法和层次分明的结构,为人类学零基础的读者,讲述了人类学的主要观察视角和研究方法,每一部分的介绍,都从作者自己的研究和生活实践出发进行论述,同时配有大量的鲜活案例。这不只是一本让你了解人类学是什么的书,也是一本有可能让你爱上人类学的好书。

  • 任娣的评论

    送给我的僧人朋友。觉得他一定会喜欢~

  • 会跳舞的打字机的评论

    思考框架总结得很好

  • 杨洋样的评论

    作为社会学的姊妹学科,不仅扯了社会学的蛋,还打了社会学的脸。社会学研究(工业化)的社会,其研究者存在两个基本的价值预设:1.现代性/工业化是好的2.现代性/工业化是全部文化变迁的指向。
    人类学研究文化,其研究过程要做到价值无涉,故不认为现代性是好的,其研究结果也表明,并非所有文化变迁都指向现代性。

  • 棋博士的评论

    随便翻完,书还过得去…但很无感没兴趣。。。
    人类学的基础是……生物学社会学认知科学心理学地理等等……缺乏这些就无法拼成完整地图,翻过只能留下最基本概念。。。现在看就是无感………

  • 我是喵叔的评论

    看完最大的感觉,何伟也是一个出色的人类学家,《江城》就是一部精彩的“民族志”。

  • 十四卷的评论

    结合了大量研究成果的人类学全景概要与方法介绍,非常受用。整体、反身这两章受益良多。

  • 成悠的评论

    前段时间看了《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作者用人类学的知识调侃,非常有意思。所以,我也打算学一些人类学的基本知识。

  • ٩꒰⍢ ꒱۶⁼³₌₃的评论

    非常有启发性的入门书,喜欢每章后面留的作业。

  • 腰果的评论

    非常易读的学科导论

  • nishi_zzz的评论

    “人类学既非科学也非人文研究,因为人类学的目标既不是发现可预测人类行为的规则,也不是回答有关生命、宇宙和万事万物的深层次问题,而是为我们提供有关那些(在他们的山谷中守卫自家羊群的)他者问题的答案,进而将它们纳入人类知识的仓库中。”

  • blackv1412的评论

    提供一个非假装客观的视角

  • [已注销]的评论

    清晰,准确,流畅,易懂,炉火纯青的导论读物。人类学的思考方法和调查方式,应当作为通识教育被推广和掌握。不仅有益于跨国跨文化流动,在某个种群甚至家庭内部同样能够起到极大改变。

  • 一头小白熊的评论

    侧重点很独特的人类学导论。没有像其他导论性书籍那样,依次解释各个概念本身,而是如书名所指,引导读者以人类学家的方式去“思考”。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点:1. “种族”在生物学上是伪概念,它是一种文化建构;2. 田野调查中可能会出现“霍桑效应”;3. 文化人类学是“比较法”和“整体性”两种视角的交锋;4. 许多群体通过“本土化”来抗拒“全球化”;5. 阐释性问题非常重要;6. “当我们观察某个文化时,我们就是仪器”。

  • 在瓦尔登湖泡澡的评论

    很棒的入门读物!

  • 山鬼的评论

    大二上读完《人类学的邀请》之后再也没读过导论,没想到读书如抽丝忘书如山倒的我啥也没记住,时至今日又重新找了这本导论看,实在相见恨晚,大一上或者高中读也许能改变一些我对自身经历的看法。因为它不仅仅是一本人类学的通识书(何况作者把自己非常丰富的民族志实践与阅读经历穿插其中),更重要的是启迪一种人类学的思维路径,也是整本书的行文逻辑。对我来说启发很大的是整体性、社会-结构性以及相对性的章节。其中社会-结构性当中,作者从一次漏油事故说起,阐释其对于社区结构、权力关系的影响,以及当地人如何整合原有社会关系、创建新的关系对问题进行回应,眼前一亮像是找到了一个非常想写的选题!
    结语部分作者以手机为例,又把前几章的思路捋了一遍,提出的问题俨然一个媒体人类学选题富矿。十分良心了!

  • 了之光的评论

    人类学应该成为一门通识教育的科学

  • 芊霓的评论

    很适合给高中生以及本科一年级阅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