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
作者:[英] 特里·伊格尔顿
分类:文化
ISBN:9787508669175
出版时间:2018-11-1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
标签:
社会学
文化
社会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论文化》是当代西方文学与文化批评的领袖人物——特里•伊格尔顿——写给大众读者的一本启迪之书。伊格尔顿用最资深文化学者的眼光,探寻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与价值;机智、风趣的文字,信手拈来的金句,展示了他出名的智慧与幽默。
文化使人成为人;然而,“什么是文化?”却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化的难解之处在于,它栖居于人类意识的两端:一方面,它是我们刻意追寻的知识、艺术、品位……;另一方面,它又是我们在潜意识里接受下来的生活方式和信念,坚定不移、不加追问。作者通过剖析人们赋予“文化”的矛盾内涵,让“文化”成为一面镜子,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
“文化”的理念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古老,而是产生于现代文明的“诞生之痛”中。在层出不穷的流血、压迫、失控的冲击之下,各种样貌的“文化”成为人们赖以存身立世的信念:著名英国政治家埃德蒙•伯克曾从文化的立场上批评法国大革命的暴力和英国对印度的殖民压迫;民族主义的思想奠基人赫尔德,用文化的理念来呼唤德意志民族的觉醒与尊严;而奥斯卡•王尔德周旋于英国和爱尔兰文化、精英和底层文化、传统与流行之间,却最终因为冒犯了权威而身陷囹圄……伊格尔顿用经典的历史案例和妙语连珠的讨论,揭示了文化在社会历程中微妙而又关键的地位。
如今,人们追求“文化”的方式依然分歧重重:文化可以是促进和谐的良药,也可以是引起冲突的动因;可以是时代的争鸣之声,也可以是个性品位的隐居之所;可以是即将失去的故乡传统,也可以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论文化》将为你解析这纷繁复杂的社会精神状况,通过“文化”一窥当代人性中的丰满与贫瘠。
————————————————————————
【编辑推荐】
1. 世界文化批评界领军人物伊格尔顿的新作。关于“文化”这样宏大的话题,伊格尔顿无疑拥有首要的发言权。伊格尔顿深厚的思想功力、连珠妙语以及世界级的影响力,常常令学人和读者们即使不能赞同,也会认真聆听。
2. 以文化为镜,照出人类文明精神深处的意志与迷茫。当今社会,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追求着“文化”,我们在定义“文化”的同时,就定义了我们所崇尚的品位、个性、道德价值、精神追求——也就是定义了我们是怎样的人。理解文化,就是理解我们自己。
3. 伊格尔顿的文字让人不禁想起维多利亚时代勇敢针砭时弊的英伦绅士,语言在严肃分析和嬉笑怒骂的交织之间,揭露社会的弊病与荒谬。
4. 书中伊格尔顿用通俗而精辟的语言,系统讨论了关于“文化”的几位重要思想家和实践者,包括早期的伯克、赫尔德、马克思,以及较现代的王尔德、维特根斯坦、荣格和T. S. 艾略特等。
5. 文化研究领域一本最新的反思作品。当今学界关于文化政治、后现代、亚文化等方面的争论日渐深入,这这一背景中,伊格尔顿凭借超然的大局感,澄清出“文化”的几个大主题(文化与文明的对比、文化多样性、文化相对主义、殖民主义、文化产业,等等)。《论文化》为今日的纷争提供了一次难得的综合,把人们的关注重新拉回“文化”本身。
——————————————————————
【推荐语】
《论文化》所表述的中心观点——作为“社会无意识”的文化——可谓巧夺天工。伊格尔顿自如流畅地讨论了尼采、弗洛伊德、马克思,以及伯克、赫尔德、维特根斯坦、T. S. 艾略特和王尔德;同时他也巧用流行词汇,完成了“高雅”与“通俗”的美妙联姻。知识分子曾以《论文化》这样的社会反思为己任,但如今已经难得一见。
——帕特•沃森(Peter Watson),思想史学家、作家
章节介绍
序言
·
第1章 文化与文明
第2章 后现代的偏见
第3章 社会无意识
第4章 文化的信徒
第5章 从赫尔德到好莱坞
结语 文化的傲慢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赫恩曼尼的评论
“权力必须欺骗我们的感觉,创造有益的虚构并激发我们的幻觉。普通人需要的不是真理,而是精神的高涨与心灵的慰藉,而只有一个善于操纵象征和仪式的国家,才能够为他们提供这些。如果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就必须转变为一件艺术品。”——Eagleton新近对文化的解读,像是繁华看尽,返璞归真,句句有深意,欲辨已忘言。
-
恶鸟的评论
虽然是给大家普及文化论的小书,但是也已经做到论述精准优美,纵横开阖的全球视野
-
Mr. C的评论
本着物质主义的批判原则,伊格尔顿试图 将文化政治拉下当今学术讨论的热门榜,认为文化批评的诸多问题要么只是虚假的故作姿态(对国家,财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剥削问题的刻意回避),要么本质是基于物质问题之上的政治经济地缘冲突罢了。
-
把噗的评论
最后一章爆发了。
-
哭之笑之的评论
【藏书阁打卡】
谈文化、文明区分却不先谈清文化,总有些含混。不过伊格尔顿的矛头明确指向后现代偏见,否定文化相对主义,捍卫标准,“那些珍视差异性的人需要区分我们很难摆脱的文化习惯(比如想象未来在我们眼前)和一些不难甩掉的陋习(比如阉割女性生殖器以及生产核武器)”,但他又没有明确给出标准,而总是举例,颇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味道。进而讨论作为“社会无意识”而与“意识形态”不尽相同的文化,与海德格尔的前理解和原初取向、拉康的大他者相似。点出文化的复杂性之后,继续以王尔德为例说明。接着讲现代文化概念的诸多来源,对工业主义的批判和对革命概念的否定,还有上帝之死……最后则否定文化的重要性:“如果人们在谈论文化时不能将文化的概念扩展到更为现实的层面,那么也许保持沉默会是明智之举。”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
pASslosS的评论
服气,读得十分开心
-
とう♥ちゃん的评论
奔着读《文学阅读指南》的快感来读这本书的,老爷子依旧很幽默,不过读到后面有点失望,可能是开头调子起高了。
-
不睡觉豆瓣亚军的评论
『文化(culture)这个词和宗教术语崇拜(cult)之间存在着一种词汇学的关联。许多美学术语(象征、创造、灵感、启示、统一、顿悟、自足等)都带有少量神学意味。文化像宗教一样,为日常活动带来了宝贵的价值。同样像宗教一样,文化关乎基本的真理、精神的深度、正确的行为、不朽的准则和一种集体的生活方式。它同样有自己的仪式、大祭司、偶像和礼拜场所。如今文学研究必须面对一种更为现实的怀疑论:这样深奥的追求真的能对经济增长做出一丁点贡献吗?在许多新的发展中,正是大众文化这个概念,将文学批评从失去社会关联的危险中拯救回来。一旦文学学者敢于研究电影、媒体和通俗小说,那么他们就肯定有理由宣称自己处于社会的中心位置。毕竟他们致力于研究被数亿普通人消费的艺术品。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区别不是珍贵和无价值的区别』
-
琴 酒的评论
这个穿插于全书的爱尔兰引线真好啊,让这本普通的书竟然有些动人。写伯克的那章最好,因为看到伯克的爱尔兰身份和他对发生在爱尔兰的运动的同情,所以看得到伯克那个所谓“保守”文化观的两面,每个地区所拥有的存在已久的虔诚与情感,统治者必须尊敬并建立在这种感情之上,强制要和同意结合——这意味着文化既可以是粘合剂,又可以是断裂点,可以是批评和运动的理由,拥有一个被右翼所忽视的激进面向。剩下的就有点老生常谈的批判后现代主义,但那个嘲讽的文采实在太好了,多元主义者“应该多元地看待他者,而不是无条件的肯定他”,“涉及差异,却不涉及正义”。最后一章提到的“反殖民”到“后殖民”倒是让人觉得,理论的发展和全球史的某种同步,现在的问题更多的是在处理“自我内部的他者”,不过确实是新自由主义就是了。
-
Nortonsherl的评论
我爱这老头!太幽默风趣刻薄机智了。本书也可以叫《伊格尔顿教你写文献综述》。#20
-
已注销人士暗蓝的评论
一如既往的小体量大容量,由浅入深,非常好看。文化如同穿衣戴帽,本来是御寒保暖的必要,渐渐演变成了身份的、品位的种种不必要。倘若不极端,不触及底线、伤及无辜,文化的种种延伸无伤大雅,但根本上,所谓文化的,还是现实的,还是那“一袭华袍”上有没有虱子,“皮袍之下”有没有“小”会露出来。
-
狄狄的评论
有精准地辨析之美,博学,最后时刻露了一下西马的批判火力。不过,最有洞见之处,似乎还是从伯克的观点引申而来的:“权力必须欺骗我们的感觉,创造有益的虚构并激发我们的幻觉。普通人需要的不是真理,而是精神的高涨与心灵的慰藉,而只有一个善于操纵象征和仪式的国家,才能够为他们提供这些。如果一个国家想要繁荣昌盛,就必须转变为一件艺术品。”某强国似乎一直很擅长于此,甚至在最近的高考题中,做到了从历史上“意义的丰年”(1919、1949、1979)收割好形象,又完美避开1959、1969、1989(姑且只说带“9”的)这样“意义的荒年”,不仅如此,强国形象还能从根本不能确定的未来(2049)透支,不能不叹服。
-
Vin Silencer的评论
第一次从文化批评的角度审视了周围的世界。伊格尔顿这位知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从文化的概念打开文化与当今时代的关联无疑是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宏图。具体的内容我无需多言,因为自己的探索是最有趣的。但是想说几个小意见。一,一定注意这是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进行分析。因此尽管文化的作用神奇多彩,但仍然无法摆脱物质的桎梏。二,伊格尔顿对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的分析研究的相对较“浅”。比如他认为民族独立仅仅是因为民族受到迫害。这单一的Just—cause理论已经被相关学者驳倒多次。更实际的或许是民族,边界,个体主义与社群主义的辩论残留。三,伊格尔顿的文学案例相对要求较高。除去基本的格列佛游记等耳熟能详的作品。直接用到的普鲁斯特,托马斯曼文学作品的分析还是一会定距离。四,从文化分析对其他专业的分析,仁者见仁,
-
水州的评论
第二章,后现代的偏见,从LGBT到现在的抖音文化,文化多样性本身值得肯定,只是多样性在消费主义里所处的地位不容忽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类历史上没有比资本主义更混杂多样、兼收并蓄、具有异质性的生产模式,它让边界消失,消弭各种分化,合并既定范畴,将各式各样的生活方式杂乱无章地拼凑在一起。”我们已进入到了披着文化外衣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五章,从赫尔德到好莱坞,要想文化从个人素养转向社会救赎,宗教是最有效的形式,起码对于大众文化而言;哲学开始从书房解放出来,在茶桌上和咖啡馆中生根发芽。
-
paellas的评论
描述义和判断义。文化相对主义和资本主义下的文化产业。文化研究的批判性。
-
敦云™的评论
如今的文化政治不习惯于挑战那些优先的价值。它谈论着性别、身份、边缘性、多样性与压迫,却基本上不讲国家、财产、阶级斗争、意识形态和剥削。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目标就是在废除等级制度的同时,维持不平等。科技的运用是为了加强剥削,而不是消除剥削。一个人能够创造越多的剩余价值,他就越能从辛苦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看得一知半解的我,也算一种附庸风雅吧,我不知道看这些书可以对塑造自我有什么用,或许在潜意识里会有吧,最好还是不用执着于有用,白费力气已经是常态。
-
坐苍井观天空的评论
9分。1.诗意盎然。完全可以当作诗歌来看。2.作者特别拧的清楚文化的内涵。古典的那种文化,今天已经不生产了。今天生产的文化与古典文化已不是同一个涵义。文化被稀释了,稀释于市场活动中,稀释于日常活动中,稀释成了四不像的文化产业。
-
新思文化的评论
为什么在现代,在这个常被认为是世俗的时代,文化的概念却膨胀得如此厉害?特里·伊格尔顿向文化至上者抛出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答案:文化绝非如其辩护者所以为的对现代社会起着那么核心的作用。
-
HicSuntLeones的评论
如今“文化”的概念在连续的游离与厘定过程中与作为消费者的“大众”合谋,成为了一种颇具价值的显学,而这并非意味着是文化自身的驱动力使之从浪漫人文主义者笔下批判工业文明的救赎之光、作为社会无意识的生活方式、相对主义者眼中值得捍卫的多元价值等定义中前撤出来。后现代为自身怀疑一切的反叛力量所误,文化以资本主义的“美学”形式出现,将阶级、权力、性别、种族、社会不公等物质羁绊的穷途末路提升到精神解决的层面,与此同时,文化作为政治的一部分失去了它有效的批判力量,而成为其中有利可图的一部分。伊格尔顿借本书提醒我们不要高估文化的价值,许多在根本上是政治经济层面的事实被误认为是文化事务,在这样的制度中,人们不必再宣称自身的优越性,直接进行物质剥夺即可。很有见地与意趣的为“文化”祛魅的小书。
-
小羽の日记本的评论
读得震撼灵魂、热血沸腾。又回过头来反思,结合艺术发展史,确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