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
作者:[美] 韩书瑞(Susan Naquin)
分类:文化
ISBN:9787300238272
出版时间:2019-3-28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韩书瑞教授从七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清代民间宗教的研究,先后出版了乾隆朝王伦清水教和嘉庆朝京畿八卦教起义两部著作。此后她将注意力转到清代北京民间宗教活动上,2000年推出这部篇幅宏大、内容详尽的以清代北京宗教寺庙和民间日常宗教活动为主题的著作。在作者眼中,民间宗教活动是清代平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平民生活和国家/社会关系的理想场所。在本书中,韩书瑞强调民间宗教有很强的思想功能,充当了国家正统理念以外的民间信仰的源泉。除去思想功能,寺庙的经济功能也不能忽视,以寺庙为中心的集市庙会和进香活动,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商品往来。寺庙也是平民的日常交际的场所,方便了男女交往、社会上层和下层人群的沟通以及跨行业社会往来。从明清至民国,北京民间宗教活动的兴衰和寺庙的存废也是国家/社会关系演变的窗口。从总体角度上看,国家实力逐渐强大,国家推行的世俗化运动最终削弱了寺庙在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但不可否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寺庙充当了超乎于国家控制的一个民间场域。韩书瑞的这部著作,是近年来少有的一部以清代民间宗教为题的著作。由于作者引用文献资料广泛,这部书也成了了解清代平民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
章节介绍
上册
致谢
序言
第一部分北京及其寺院
第一章了解北京
城墙和城门
山光和水色
第二章神灵与僧侣
寺院建筑
神灵之家
僧侣之家
第三章社区与公共空间
赞助人
寺院资产
控制
活动
休闲
第二部分明代的北京
第四章一个新首都
保存过去
城市重新安置
第五章皇家的北京
皇家领域
国家宗教
皇帝倡议
皇室妇女
宦官媒介
皇室资助的影响
第六章城市群体
官员
乡绅
寄居者
会馆中人
僧侣
第七章明末圣会
政治
集体的虔诚
寺院圣会
朝圣
第八章游览观光
出游备览
郊区景色
城市景观
岁时年节
明代的北京
第三部分清代的北京
第九章1644年:分割和过渡
占领
调整
记忆
第十章皇家世界
紫禁城
郊区庄园
表现
国家宗教
皇室
皇帝
皇族
第十一章新的划分
统治帝国
统治北京
旗人
满人和汉人
第十二章重新统一
旗人之内城
汉人之外城
郊区
北京之节日
下册
第十三章清代北京的名胜
方志和汇编
私人著作和指南手册
来自使团
对于游客们
第十四章宗教团体
为人熟知的神灵
东岳庙
朝圣和泰山娘娘
妙峰山
其他圣会
政府的影响
第十五章寺院与私人目的
家族
穆斯林
基督徒
藏传佛教徒
教门
会馆
行会、会馆和寺院
第十六章寺院和公共目的
市场
娱乐
政府服务
私人慈善事业
政治
结语寻找老北京
1900年及其众多后果
古老的首都
北京的独特性?
附录一寺院数目
附录二碑文资料
附录三明清寺院的捐助
参考文献
索引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脂麻醬的评论
2000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出版社出的英文原版,2014年台北稻鄉出版社出的繁体字本。简体字本将题目翻译成《北京: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有它的道理,但是我觉得繁体字本《北京:寺庙与城市生活》更好。韩没有过多地去强调公共空间这个理论,这是个很恰当的做法。但研究的领域放的太开,史实叙述过于冗长,但又相对缺乏能抓得住人的分析,译文也并不精致,可读性不佳。材料比较扎实,对明清北京史料和近代的外文史料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收集与整理,几乎就是一个研究指南,做史料索引太合适不过了。本书为针对北京寺观的研究开了个好头,付海晏对北京白云观与近代社会的研究很多也得益于本书,书中还有更多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挖掘。
-
南池子的评论
韩书瑞的有些路数是对的,寻找资料的角度和广度都挺到位【p519,centrality即“中心地位”;P526“碧霞元君的中顶”应作“‘中顶’碧霞元君庙”;p532,James Hsu不是胡是许;p545,“皇家夏季别墅”是个什么鬼;p559“取样”应作“样品”;p561“提里耶”应为“狄瑞景”;P565,“照片被拍摄”翻得太涩,不如“并拍了照片”,注释翻译“光绪皇帝曾主持“开幕式”,莫名其妙;p566,“约翰·托马斯”应该为“约翰·汤姆逊”;p573,马可波罗桥就是卢沟桥;p578,对观音不同化身的这段翻译,扯得不清不楚;p581”安妮·斯旺·古德里奇”即安富善;p582,朱迪思即鲍菊隐;p600,李尉祖应该是李慰祖,妈祖应该是“马驹”;p618文圣会一般提作“文会”】
-
伸伸如也的评论
魔鬼藏在细节里,所以这书大概只能算是个小妖吧
-
这么近,那么远的评论
按需。
-
魏谜底的评论
卯足了劲读完了,其实是可以作为参考书常常翻看的。把“寺庙”翻译成“公共空间”可能是为了避免麻烦,但也算带了点城市研究的色彩,对照着王同桢的《寺庙北京》读更佳。
-
納蘭逸蕭的评论
Peking :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一书的简体中译本
-
王狗熊有机团结的评论
我还以为讲啥呢
-
江海一蓑翁的评论
美国学者韩书瑞的一部扛鼎之作,从浩如烟海的纷繁史料当中,梳爬剥拣,写成这部关于明清时期北京城市生活史的大书。总结起来,本书的特色有三:一是史料征引与梳理的丰富程度和细致性,让人叹为观止,好生敬服;二是规避了宏大叙事的框架,而极其注重细节再现与还原,很多历史细节内容的讲述颇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三是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分析寺庙等宗教场所,之于北京城市生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中文版当中,将副书名“寺庙和城市生活”,翻译成了“公共空间和城市生活”,虽情有可原,但多少有些文题不符,也成为本书最大的一点缺憾。
-
乱世浮生的评论
“大部分消失、记忆中的寺院,如果有的话,只是作为公共汽车站和街道的名字而存在。”
有点失望,本来是希望读到北京城的前世今生,结果更像是碎片化历史的堆砌。 -
和光同尘的评论
书名翻译得相当有争议,没有中文版序言。全中文脚注,只能翻到索引去查。无论如何,仍然是民国以前的北京史最为重要的参考书。几乎就是一个指南。没有刻意彰显理论企图(相对很克制了),现在看来算是一种美德了。
-
流惜子的评论
本书是在公共领域这个热题内展开的,对于研究对象的寻找眼光很老辣,一眼就看出寺院作为公共生活的空间和建立公共关系的纽带,在明清较为传统的城市中的关键作用。但是,由于作者在一开始就对近世中国特别是明代的城市公共生活的发展程度估价过低,寺庙被赋予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被夸大了。一直在“公共领域”这个圈子里打转,本书丰富而扎实的材料有些被浪费的遗憾。
-
野鹤的白羽的评论
这本书其实主要讲的是北京的寺庙与社会生活,并没有全面探讨四百年来的北京。韩书瑞在清史领域也算是著述宏富了,且很多都翻译了过来。我的体会,她的长处是善于寻找问题,铺陈资料,但解释力着实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