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阶梯
作者:[美] 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
分类:文化
ISBN:9787508090115
出版时间:2017-3-1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
标签:
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是阿兰·布鲁姆《爱与友谊》第三部分。作者在讨论完卢梭、莎士比亚之后,回溯到柏拉图。柏拉图的《会饮》致力于探究爱欲。这位爱的古代哲人,他不但与莎士比亚一样忠于自然,而且还通过一个比戏剧更宽的光谱来表述爱欲,并对其意义作了一番更为贴切的理性论述。他不但把爱欲呈现为一个表明我们自身不完满的痛苦而贫乏的信号,他还把它呈现为是一个给予的、创造性的信号。他探索了“爱自己”与“爱美好事物”间的张力,“爱欲对家庭的从属”与“爱欲所暗示的自由”间的张力。在爱欲里,他看到了同时达成个体幸福与真正人类共同体的可能性。
章节介绍
一 爱欲的两种对立的思想源泉
二 《会饮》,一场神秘的饮酒会
三 开场:赞美爱神的共同体形成
四 斐德若的赞美
五 泡萨尼阿斯的赞美
六 厄里克希马库斯的赞美
七 阿里斯托芬的赞美
八 阿伽通的赞美
九 苏格拉底羞辱阿伽通
十 来自第俄提玛的教诲
十一 阿尔喀比亚德赞美苏格拉底
十二 爱欲的整全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江湖骗子的评论
斗胆问一句这书好在哪……别的不说,p.73布鲁姆写月亮是女性,但是《会饮》190b处明确说明土地是女性而月亮是双性,而且这个观念在Philochorus和俄耳甫斯颂歌里都有,一个诠释工作有这么低级的错误真的好么……看了一下其他短评的引文,包括being towrads eternity什么的,实际上都是《会饮》原文/原意啊。还有些零散的:说赫拉克利特是nihilism、《会饮》中的格劳孔就是《理想国》中的格劳孔、第俄提玛概括出“苏格拉底的”理念论等等;不过这些本来就有点争议倒是……
-
Dionysus的评论
翻译水平一般,但是Allan Bloom的光芒无法掩盖:)面对哲学之中爱欲的死亡,Bloom试图重新展现什么是爱欲(Eros),什么是Being toward eternity。爱欲这个话题充满了复杂的张力,诸如灵魂和身体、对好(goodness)或善的爱的区分。爱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Nature?Bloom指出,苏格拉底自身所具有的矛盾特质,本身就能够代表爱欲的复杂性。Allen Bloom的文笔让人读着十分感动,在经历了尼采哲学的冲击以后(定哥233),仿佛抓住了浪潮之中的一根稻草,让人重新思考苏格拉底所建构的哲学世界的意义。
-
滋酥的评论
最完整的人是真正知道自己的不完整且能在这一事实前提下生活的人,他完全接受自己的缺陷也有能力完美地抽身出去;苏格拉底脱离了使人们的生活显得如此无聊的脆弱和自夸,他用志存高远的人来取代神
-
胡如隐的评论
相比前两本,布鲁姆让出了更多位置来按照顺序解构和观照全部文本,观点更加集中地认为《会饮》的任务是如何从最普通的经验,从人和人身体之间真实的性吸引出发一直上升到达顶峰,即爱欲的整全,这种整全最终不是向死而生,而是向永恒而生。
通过把《会饮》与《圣经》进行比较,初步得出抽象的爱欲的两种对立思想源泉,一种是希腊式的,另一种是犹太式的。最终让重点重新落回在个体与普遍、短暂与永恒、孤独与共同体的对立,爱欲提供了一个“场”,在其中更便利地观察对立的两端,并使爱欲的整全最终成为某种心理学操作加上哲学的眼光,这与现代科学的心理学是有区别的。 -
十四卷的评论
曲终人散时,苏格拉底似乎不是一个爱人,形单影只。阿尔喀比亚德真的爱苏格拉底,就像阿波罗多洛斯、阿里斯托得莫斯和柏拉图一样,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爱他。
-
[已注销]的评论
最后一篇堪称完美。谈论爱欲,必然明白孤独者与普遍者的对立。尼采相信孤独,苏格拉底相信共同体。人都面临着爱欲与自足的两难境地。仅有少数人能在爱欲中最终完满,归于更大的统一,那才是至高者。
-
[已注销]的评论
深刻的片面。两个对子:希伯来式爱Vs希腊式爱(前者重家庭/亲缘后者重城邦/友谊,共同体对抗僭主的部分有启发但也不过是保守主义老生常谈),Being toward eternity Vs Being toward death(作为Eros的存在Vs作为权力意志的存在)。
一些问题被鸡师指出来了。话说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碰上满分书,以及作者本人就是同性恋 -
猫尾大侠的评论
盛放(bloom)的《会饮》颂,布鲁姆(Bloom)作。腰封太美了…
-
例不虚发探花郎的评论
阿里斯多芬的发言太动人:渴望整全与完整。比较爱欲和权力意志,比较苏格拉底和尼采。肉体和灵魂的生殖:受孕与授孕。苏格拉底就是最高的爱欲的化身,爱若斯就是他的精灵。永恒的两对张力:对属己之物的爱和对善的爱;高贵(美)与善。诸神也爱美,因此他们本身并不完美。近代哲学的秘密:爱欲死了。being toward eternity.
-
哦的评论
很有意思,想多看几遍。15/07 在他的书中,同性之爱、友谊之所以与希腊的政治生活,与哲学和渴求相联系,是因为,在当时既有奴隶、也没有女人在场。女人被约束在家庭之中,于是成为“生育”和“自然”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繁衍和秩序的要求,无法满足人天性中对于非秩序、非法律、非道德化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爱的渴望。于是,他们把这种渴望投射到同性之间,并认为这种渴望并非先天性的。但是,如果把原本的奴隶、女人都重新放在“人”的地位来看待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有更多的可能,友谊和爱欲,也无需局限于男性之间。女人是被规定、被教化、被局限于家庭之中,而非“天性”就爱好以繁衍和秩序为目的的“家庭”。同样的,孟子讲“女子生而愿为有家”,也只是中上层男性对于女性的想象和傲慢而已。10/07
-
Pilier的评论
其实写得还是很好的,翻译有点膈应。
-
★Lachesis★的评论
what a disgrace that I even believe in “being toward death” more than ever
-
徽柔Orchid的评论
完全没有看明白以及不感兴趣
在闸图偶然看到,原以为会很好看的书书。(大宝是坏人!!!) -
如暮草的评论
最好的人就是爱欲,而最好的人就是哲学王。
being toward eternity. -
海是天的颜色的评论
有什么能比诸神更高贵?回报诸神之爱。
-
大人的评论
又拿出来出版挣一笔……对得起布鲁姆说的being toward eternity 吗
-
不文的评论
没有像当年阅读《柏拉图的会饮》那么兴奋,我也不怎么喜欢布鲁姆。
-
Ζήνων的评论
Bloom真是人如其名(姓)
-
Sirene。的评论
Great
-
环岛的评论
在传玺床上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