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话语
作者:【法】莫娜·奥祖夫
分类:文化
ISBN:9787100121279
出版时间:2017-3-23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内容简介
《女性的话语》致力于探讨女性在法国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倾听以及让人听到“女性的话语”,女性自己为了描述女性气质所选择的话语。书中相继介绍的人物声音分别是迪·德芳夫人、德·沙里埃夫人、罗兰夫人、德·斯塔尔夫人、德·雷米萨夫人、乔治·桑、于贝蒂娜·奥克莱尔、科莱特、西蒙娜·薇依、西蒙娜·德·波伏瓦。本书将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姿的女性世界,如协奏曲般高低不同的女性之声,以及女性在法国历史上描画出的独特一笔完整而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章节介绍
导论 十位女性之声
迪·德芳夫人
玛丽或固定不变
德·沙里埃夫人
伊莎贝尔或变幻不定
罗兰夫人
玛侬或英勇无畏
德·斯塔尔夫人
热尔曼娜或焦虑不安
德·雷米萨夫人
克莱尔或忠贞不渝
乔治·桑
奥罗尔或宽宏大度
于贝蒂娜·奥克莱尔
于贝蒂娜或执拗
科莱特
加布里埃尔或贪婪
西蒙娜·薇依
西蒙娜或苦行主义
西蒙娜·德·波伏瓦
西蒙娜或渴望
论法国的独特性
人名、地名译名对照表
译者后记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糖罐子的评论
对女性的叙述总是那么容易坠入宿命的窠臼。
-
埴轮的评论
罗兰夫人、斯塔尔夫人、乔治·桑、奥克莱尔、薇依和波伏瓦写的尤其出色,可能因为她们的生活经历比较丰富、人生格局比较宽广的缘故,超越其他几位沙龙夫人和言情作家。奥祖夫在结论中,详细勾勒了近代法国女性的社会性变迁,尤其注重在世界范围内女性主义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视法国女性文化的“特殊性”
-
陆钓雪杜诗镜铨的评论
抛开偏见,那么所有女性都会在卢梭的作品里辨认出一种灵感和热情的源泉。孟德斯鸠只为一小部分女性说话,而卢梭则为所有女性发言。孟德斯鸠依靠事实和习俗,卢梭将事实和习俗都抛开;前者虽然强调性别差异,不过是为了更加赞美伟大的爱情;后者让两性处于一个任何外在权力都必须内在化才能得以合法存在的世界。自此,无论是所有女性都认为卢梭对苏菲表现得不很宽容也好,还是她们希望女性接受更开放的教育也好,她们的兴趣焦点正是卢梭(他也以《忏悔录》为他们提供了写作模式,她们将对这种模式表现出最多的温情),她们是在同卢梭辩论。这在法国大革命前是真实的,在大革命后更是真实的,比大革命前还要真实得多。正是因为法国大革命,她们与历史相交,孟德斯鸠的平静观在历史中烟消云散,从此以后所有的女性——以及所有的男性——都走进了卢梭的世界
-
已注销人士暗蓝的评论
通过对十位伟大女性的评述,勾勒出法国女性主义的种种表现,进而凸显出法国的独特性,作者的野心可见一斑。然而这还不是她的终极目的,作品的落脚点最后还是放在了女性本身——在千百年来的纠葛当中,抗争也罢,妥协也罢,或者是作品里体现的法国特色的“女性主义”——建立在先为人,后为女人的理性和默许,都无法让女性摆脱充满桎梏的宿命,因为她们的声音,从未被真切地挺到——而只有某种“男性滤镜”加诸其上的呈现。所以作品的起点也是终点,作品对女性的评述,其实就是作品真正宏大的主题。
-
LTX的评论
2018已读51。作者匠心独具地选取了法国18至20世纪最富盛名的10位女性写作者,以思想列传的形式探讨了法国大革命以来的女性主义发展史。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所奠基的共和主义强调抽象个人的自由,虽然用法律“解放”了女性,但弘扬的却男性美德而忽略了性别差异,反而限制了法国女性主义的发展,由此引申出的普遍女性主义与差异女性主义的对比与反思,深刻且有趣。译文偶有晦涩之处但难掩作者质地细腻的文笔,阅读体验尚可。
-
夭夭的评论
很多章节看了两遍才勉强理解,但阅读体验还不错。总体是值得参考的…文献综述?比较喜欢最后一篇论法国的独特性的长论文,回答了几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为什么法国的女性主义是温和的,不同于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萨克逊激进女性主义视所有男性为潜在敌人?为什么法国在女性教育方面超前,但选举权和投票权斗争进程缓慢,成果数量也远远不如美国?以及联想到最近的,为什么metoo在法国会听到不一样的声音?在这些现象的背后,作者提出了她的观点,即在法国,平等是必不可少的,但也强调差异,差异从属于平等。法国女性更看重在个体的层面追求权利,在她们看来个体差异比两性差异更重要。除了最后这篇论文以外,对于十位女性的描述,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们都从事写作、信仰教育的力量、担忧(或者说在意)时间的流逝(变老),这些共性值得探讨。
-
水寅完的评论
西蒙娜·薇依的章节几乎被我勾画完。一个14岁就完成无魅力计划的女孩。
-
大熊的评论
超好的观点!!
-
小姑父的评论
波伏娃和薇依写得挺好的 她俩还是同学呢… 单纯因为喜欢薇依叭!
-
云间呐的评论
竟然是第一个短评,还有一部小说证史,这套就齐了!不得不说,读法国人的essai真是一番曲折,能把人绕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