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乐的哲学(第五版)
作者:
[德]
西奥多·阿多诺
分类:文化
ISBN:9787511732804
出版时间:2017-4-1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标签:
哲学
内容简介
阿多诺是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学习音乐,熟知西方音乐史,又钻研过西方各派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形成了以社会批判理论和否定的辩证法为主线的哲学思想,并用这种哲学思想去研究20世纪欧洲的新音乐,《新音乐的哲学》就是其成果之一。
本书包括三篇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论文,早的一篇是1940—1941年写成的《勋伯格与进步》,第二篇是时隔七年之后写成的《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后一篇是在两篇文章结集出版时(1948年)撰写的“导论”,目的是要说明为何要选择新音乐中的两个极端的代表人物作为论述的对象、概括论述新音乐总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以及《新音乐的哲学》所用的方法。
每当精神产品被遗弃并被放透到历史之中,纯粹的时间进程代替了现实事物发展的地位时,如下怀疑就得到了证实:那种精神产品并未被人们所熟悉和掌握,而且还受到了排斥。但《新音乐的哲学》所带有的锋芒却可能有益于现今的音乐状况。
章节介绍
译者导言/001
一、本书的哲学基础/006
二、关于勋伯格/047
三、关于斯特拉文斯基/074
作者序言/105
一、导论/111
新妥协主义/115
虚假的音乐意识/117
理智主义/121
激进的音乐也不是纯洁无瑕的/126
新音乐的二律背反/128
差异化的丧失/131
论方法/135
二、勋伯格与进步/139
作品的震颤/141
音乐素材的趋势/144
勋伯格对假象和游戏的批判/148
孤独的辩证法/153
作为风格的孤独性/158
类似于客观性的表现主义/160
各种要素的整体组织结构/163
整体性的展开部/166
十二音技法的理念/171
音乐中自然的支配地位/175
向不自由倒退/178
十二音旋律和节奏/181
个别化与粗糙化/187
和声/190
乐器的音色/197
十二音对位法/199
对位的功能/203
形式/204
论作曲家/213
先锋派和理论/221
脱离素材/225
作为知识的音乐/232
对社会的态度/236
三、斯特拉文斯基与倒退/243
真实性/245
无意图性和献祭/247
作为原始现象的手摇风琴/252
《春之祭》和非洲雕塑/254
《春之祭》中的技术要素/257
节奏/261
与集体的同一化/265
古代性、现代性、幼稚性/267
持续的倒退和音乐形式/272
精神病的视角/274
宗教仪式/276
作为客观性的异化/278
手段的物神性/279
非个性化/281
青春期痴呆症/283
紧张症/285
关于音乐的音乐/288
非自然化和单纯化/291
时间的分化/294
类似于绘画的假结晶体/298
芭蕾音乐理论/300
听取的类型/304
客观主义的欺骗性/308
后的策略/310
新古典主义/313
扩展的尝试/316
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319
附录/325
本书第五版后记/331
谈谈对本书的误解/335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已注销]的评论
译文注释很多,这个做过翻译的人都知道,蕴含了很大的风险,因为译者对译文的理解,对译文涉及到的人物和理论的理解,都不见得是最准确的,若是错加注释,则会给初入者带来误导。这对于导论也是同样的道理。粗略读来,译者作为德国古典美学专家所加的注释,一方面,对于理解阿多诺与黑格尔的关系,十分有帮助;另一方面,也有个别不确的注释,例如120页关于格林伯格的注释,肯定加错了,应为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是20世纪下半叶美国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也是该时期整个西方最重要的艺术批评家之一,他的《前卫与庸俗》收录于《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136页,关于单子的注释,我个人理解是:单子应指艺术作品,而非艺术作品中的个别要素。
-
nolix的评论
阿多诺确然是很“高级”的知识分子,包括学识,思维与遣词,可是经常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在于会莫名其妙地进入愤慨状态,继而不小的一段失去控制。
-
abitobsessed的评论
阿多诺的美学概念是很独特的,但是这本书并未提现太多。想到一些不相关的,有作为自然概念的音乐,它是感性形式的完美。有作为艺术家的音乐,它是人从束缚中寻求的原型(理性与感性完美混合),人依赖于飘忽的灵感(作为理性与感性混合成的介质或者全部都启示)寻找它。也许会丢失,但依然很美
-
蒲草的评论
译者的长句子还是太多了,读起来会有些费劲儿。总体而言是达意的,译者开始的导论付出了心血,对于读者很有帮助。
-
Theo的评论
辩证法是可以习得的一种思维方式吗?是一种行之有力的存在态度吗? 在历史性和否定性的辩证运动中,去对抗虚无和短视的自恋。
-
河马祘的评论
阿多诺也实在是太差了
-
SD的评论
斯特拉文斯基有一种想通过戒律来控制倒退的冲动。人类学的角度:一切都按自己的本能对源于自身的东西作出反应,为这种东西所吸引,一切都愿意沿着社会迫使它的无助的成员必须走的道路,朝着必须前进的道路前进:消解自我,养成无意识的熟练技能或习惯,适应在盲目的整体中生存。新的社会组织形式苛求于每个人的自我牺牲在往昔的远古状态的幌子下诱惑人们,同时又使人们充满对未来的恐怖。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更喜欢把精神错乱当作健康状态加以维护。
-
Acorn的评论
最近去live前排蹦迪,看到一个女生闭着眼睛跟着音乐shake head,汗水把短发完全打湿,灯光下闪隐隐的光,忍不住看了她好一会儿,莫名被触动,今天就把这本翻出来又看了一遍,虽然流行音乐有伪个性的特征,但是每个听音乐的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生活——即使听的是完全一样的音乐,我也不可能摸清楚关于她的任何,甚至好几天也找不到形容她当时样子的词句,所以发现音乐的伪个性化也不差,人们即觉得表达了自我,又有一些聚合效应,能引起年轻人舒适的可能就是能达到这样微妙平衡的音乐,即现在所谓的“小众”——听众既孤独又不是绝对的孤独。
-
何驰豫的评论
对素材-力的强调以及对于理性遮遮掩掩的不满,原因在于没有正确看待叔本华的音乐哲学却偷用了不少。尼采喜欢罗西尼也是继承叔本华,哭笑不得。否定似乎才是纯粹的。但是这同样是在实现理念的途中罢了,只不过是以严苛相反的方式让其客体化。真的不喜欢阿朵诺那么黑格尔美学。相反,德对于音乐问题的处理停留在本体层面,存在的节奏而不是形式中的节奏。彼得卢什卡让我想起我的德语同桌熊雅婷,她钢琴表演专业,这是她觉得最难弹的曲子。
-
一个人类观察家的评论
阿多诺试图用哲学的方式来处理现实对象,使用哲学范畴,超越感性直观的现象描述,达到形而上学的先验层次,紬译出具有理论意义的结论。通过描述当今音乐功能的嬗变,解释音乐现象本事由于顺应商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二发生的内在变化,同时说明在标准化的社会里人类学的变异为什么一定会延伸到音乐接受的结构中去。
-
忘齋的评论
勋伯格之后海
-
[已注销]的评论
翻完,没看懂什么东西。斯塔拉文斯基的一篇更难懂
-
子因的评论
阿多诺对音乐非常熟悉,将音乐分析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辨很好地贯穿在一起
-
春眠寺山的评论
没看懂,不过不是完全不看的不懂。有时候觉得就算是附庸风雅,人生至此也是一种壮美的外观了。
-
小喜鹊的评论
译者导言概括了全书核心的内容,并且剖析了阿多诺在音乐领域中的哲学思想,解读了阿多诺关于《新音乐的哲学》的写作意图,如果感觉正文内容晦涩难懂,译者导言部分值得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