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犹太思想家
作者:[法] 卡特琳娜·夏利尔
分类:文化
ISBN:9787208145016
出版时间:2017-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哲学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思想史上的两个重要时刻阐述犹太思想家对现代性的反思。从几个不同面向,反映了现代性与犹太思想之间丰富的张力。第一个阶段是迈蒙尼德与斯宾诺莎两位犹太思想家对待哲学与宗教、神学与政治的不同。第二阶段首先发生在德国,然后在法国,伴随着自19世纪末到20世纪,一些犹太思想家对黑格尔主义的哲学统治以及对总体性范畴之暴行的反抗。
章节介绍
目录
1 总序
1 现代性与犹太人的反思(译序)
1 序言
1 讲稿出处
1 第一讲斯宾诺莎及其对迈蒙尼德的解读:神学和政治
27 第二讲罗森茨威格:在基督教世界做个犹太人
49 第三讲声音与书
77 第四讲犹太希望与革命希望
101 第五讲巨大的痛苦
133 第六讲解除仇恨的困扰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Phaedo的评论
斯宾诺莎、罗森茨威格、列维纳斯、扬凯列维奇;《神学政治论》&另一条路。灵性,基督与犹太的异别。列维纳斯,声音-光,阅读的生命体验,导师的声音。革命的降临-弥赛亚-个人的努力-责任。宽恕问题。
-
陈归礼的评论
围绕斯宾诺莎、罗森茨威格、列维纳斯、扬凯列维奇展开,对列维纳斯的阐释比较突出,而最有意思的是扬凯列维奇的宽恕问题。感觉收获不是特别大,不过可能这也只是一个小册子,序言写的特别好,注意到弥赛亚问题以及革命和斯宾诺莎之间的关系。左翼革命理论可能本源在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
-
Sola gratia的评论
作为列维纳斯的“朋友”,夏利尔从迈蒙尼徳一路讲到扬凯列维奇,其中除了罗森茨威格和列维纳斯以外,最有意思的是杨凯列维奇。当年读列维纳斯的时候,还是关注这本书,尤其是犹太性与基督性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
佐为的评论
第一讲斯宾诺莎与迈蒙尼德对圣经的解读和第二讲罗森茨威格都比较浅显。虽然作者是列维纳斯的朋友,关于列维纳斯的第三讲也还好。后三讲关于布洛赫的希望尤其是最后两个讲座涉及扬凯列维奇的宽恕与利科、德里达之间的不同却很有启发性。宽恕、责任与记忆是犹太思想家在奥斯维辛之后背负的沉重负担。
-
Lowlibrarian的评论
序言去年在《读书》杂志里已经看过了;主题其实比较多,围绕斯宾诺莎、罗森茨威格、列维纳斯、扬凯列维奇:犹太教与基督教的区别;人人都是弥赛亚的观念;反对黑格尔式的历史总体性的上帝观;宗教希望与无神论希望之间的关系;爱之宽恕对仇恨的胜过而又以记忆的保持为前提。
-
Darklight的评论
比稍晚出版的那本《列维纳斯》好太多了
-
[已注销]的评论
个人感觉没多大收获。可能把犹太教—基督教、有神论的弥赛亚—无神论的弥赛亚结合起来看比较好。至于仇恨—遗忘:夏利尔提及的这位拉比说的不错,“从人性遭遇的一些可怕事件中学习某种东西,就是努力停止重复它们。”这要求一种行动中的宽恕和断绝,不过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现实世界的及时性是缺位的。
-
fishland的评论
现代性包含两方面,从斯宾诺莎与迈蒙尼德对哲学与神学的不同解读,到列维纳斯的“声音”引发的言说与所说的区分;另一个是二十世纪犹太民族的劫难,扬凯列维奇的如何宽恕的路径寻求。书中那句“这就是犹太教,没有制度而在道德边缘的人性。”在阅读中一直萦绕脑海,向内寻求答案,因此不断反问责任、自由与宽恕,迈蒙尼德可以说无法公开表达信仰我们就离开,而斯宾诺莎要以国家最高权力(自由的共和国)做宗教解释者;扬凯列维奇可以说我们不问自己这问题(关于是否屈服于暴君),因为有“这种问题就已经迷失了”。也多少能理解一些些犹太思想与启蒙之间的一点不兼容性(?)最后两章宽恕作为对罪的自由的思考比较丰富,读起来不断想起《朗读者》……
-
無求安的评论
只读序言就可以了。“现代性是一个救赎梦想的世俗化。这个救赎梦想的世俗化在何种意义上合乎启示,又在何种意义上背离启示,而仅仅是人对上帝的模仿甚至亵渎?这是犹太人的挣扎之处。现代性的两大主题,一是国家民族主义,一是革命。并未拒绝启蒙理想的犹太人,其独特的救赎信念和人性理想,构成了对这两大主题的终极合理性的质疑“”
-
小龑的评论
对几位思想家的“动机”把握得很到位。然而他们首先是“哲学家”。如果一直强调“犹太”与哲学的对立,无疑暗中认可了犹太传统从未进入过哲学这一成见。无论如何必须认清一个理论上的事实:回归“犹太”无法成为不证自明的更佳选择(这也是为什么尤其不喜欢本书关于罗森茨威格的那篇), 问题在于如何展开一种不同的哲学,这才是罗森茨威格和列维纳斯的问题,甚至也是维特根斯坦的问题。最后,有点受不了这种不带什么论证的写作方式,无法给出更高评价。
-
猫尾大侠的评论
全书最璀璨的部分大概是列维纳斯的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