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我们时常感到迷茫,渴望找到内心的灯塔。《莱博维茨的赞歌》如同一束光,穿透现实的迷雾,引领我们深入探索信仰、勇气与理解的真谛。在这部作品中,平凡人物的非凡选择,揭示了即使在最艰难时刻,也能发现生活中的希望和意义。跟随弗朗西斯修士的脚步,我们将一同经历沙漠的考验,揭开历史的秘密,体验信仰的力量。
作者简介
小沃尔特·M.米勒(Walter Michael Miller Jr.)是一位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生于1923年,逝于1996年。他的文学生涯中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1960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莱博维茨的赞歌》,这部作品为他赢得了1961年的雨果奖。然而,在这本书之后的37年间,米勒并未再发表任何新的文学作品,这使得《莱博维茨的赞歌》成为了他唯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尽管创作生涯相对短暂且作品不多,但他的这部获奖小说在科幻文学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荐理由
《莱博维茨的赞歌》是一部深邃而富有哲理的小说,它通过一系列交织的故事,探索了信仰、勇气、理解和接纳的主题。这本书不仅提供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还引导读者思考人类在面对未知和恐惧时的内心世界,以及科技与传统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对于喜欢探讨人性、历史与未来交织的读者来说,《莱博维茨的赞歌》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盛宴。
适合哪些人读
对哲学思考和文学探索感兴趣的读者
喜欢阅读史诗般故事,关注人性与命运交织的读者
对中世纪背景下的科技、信仰冲突感兴趣的历史爱好者
寻求生活意义与内心平静的个人成长者。
书籍目录
[一
用户评论
第一重故事里讲永远不能挣脱的枷锁,科学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周而复始地倒向凯撒。第二重故事里讲继承了原初旧约的唯一犹太人与文饰后的基督教之间的矛盾。第三重故事里讲神性与人性不可和解的悲哀故事。三条线缠绕在一起埋在时间顺序中的三个故事里,每一个故事里亦人亦神的犹太人观视一切。
宗教是文明毁灭时的火种保护者,宗教又是文明开启时的阻碍者。不过此书中的宗教类比为信仰更具说服力一些吧。体验一般,第三部的后半段的末世开启阶段,有些惊悚绝望。
两年前粗略翻过一遍另一个版本的,可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有关西方宗教的内容太多,当时没有耐心地放弃了。这次终于仔细通读,不得不说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作品有一些共性,比如都是构建在最基础的东西上,让人一看就能理解,还觉得非常有道理,暗想自己也能推导出书中的宇宙。就像这本书里的人性,六百年的轮回兜兜转转,连地球都毁灭了两次,还是逃不出人性的纠缠。只要有人,就会有征服的欲望,只要有武器,就变得自大无脑。当然,只要有人,就会有坚守和希望。另一方面,这本书颠覆了我们对宗教的看法。长久以来,我们以为宗教和科学是一对天敌,有你没我,有我没你。但二者其实都有信仰,只是内容有所区别,在废土世界里,如果没有二者结合在一起的坚守,这个世界也就失去了重生的机会。再负面地想想,没有重生,也就没有再次毁灭了。
四两拨千斤,在简单的死亡-拯救-死亡的情节中蕴含着无穷的解读空间。这才是大师作品。真正具有科幻价值的科幻经典。
断断续续在机核听完了,此书之伟大和讲究感觉如同《阿拉伯的劳伦斯》之于电影。作为废土末日题材的精神内核,门槛真是高,只觉得自己才疏学浅,能感受到三段不同时代故事背后所展现的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宿命轮回。每个篇章在熬过艰涩的前文铺垫后都有让人头皮发麻和热血沸腾的史诗感。印象最深刻的是花费15年精心手抄的电路图和该不该将科学技术给予当权者的争论。这本书能挖掘的实在太多,涵盖了整个人类与文明的关系。上帝给了人类智慧,我们却拿来造武器。但无论世界毁灭多少次,文明的火种总能再次燃起,然而人类真的配拥有文明吗。看看现在比比以前,很难说是不是走在作死的道路上。多年后再读此书应该会更有感悟。
循环往复的末日命运。冲向太空的诺亚方舟,人类终将重蹈覆辙?
“听啊,我们难道真的没有救了吗?难道我们注定要这样一次一次又一次地轮回吗?难道兴盛和覆亡的循环没有止境,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如凤凰般一次又一次浴火重生吗?亚述、巴比伦、埃及、希腊、迦太基、罗马、查理曼大帝的帝国,还有土耳其,都已归为尘土,满目凄凉。西班牙、法国、英国和美国……都湮没在茫茫时空里。一次又一次,周而复始。我们注定要如此吗,主啊?被紧紧捆缚在自己的疯狂钟摆上,想要停下来却不能够。而这次,它将把我们摇至毁灭。”\n\n
不愧为地球之癌。
废土科幻的外衣,道德神学的内核,第二章和第三章前90%的阅读体验恰如文中所述:“格栅另一头传来连绵不断的忏悔声,言辞无趣声音低沉…” 简直就像坐在马桶上听布道,完全有违我的价值观。
辐射玩家作为精神衍生作品来读也许能获得满足,但古典有余深度不足,冷战背景下的临界忧思在二元化的对话中也没有延宕出更多的空间,既不是好的科幻小说也不是好的宗教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