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时代,我们每天接收到海量的新闻和观点,但有多少是真实反映世界的呢?《舆论》一书带你探索这个疑问的本质,它揭示了人们如何构建自己心中的“拟态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你将学会质疑流行观念,培养批判性思维,以更全面的视角看待世界。
作者简介
这段话介绍了美国的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他不仅是杰出的新闻记者和专栏作家,在新闻领域有深厚的造诣,而且在学术上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这是对他在新闻和写作方面卓越贡献的高度认可。此外,他还与常江和肖寒合作,后者分别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这显示了他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的活跃参与和影响力。
推荐理由
《舆论》一书深入剖析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以及这些局限如何影响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和决策。通过洞穴寓言等经典思想实验,作者揭示了人们如何受限于感官、认知框架和信息传播的影响。这本书对于理解社会现象、政治宣传与公众意见的形成具有深远意义,尤其适合那些对社会心理学、传播学或公共政策感兴趣的读者。
适合哪些人读
对社会心理学和信息传播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理解媒体与公众意见关系的人群
关注政治决策和社会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学生、学者或政策制定者
寻求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人成长者。
书籍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t导论
第一章\t外部世界与脑中影像3
第二部分\t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第二章\t审查与保密29
第三章\t交流与机会37
第四章\t时间与注意力46
第五章\t速度、词语和清晰度51
第三部分\t刻板印象
第六章\t何为刻板印象65
第七章\t作为防卫手段的刻板印象77
第八章\t盲点及其价值84
第九章\t规则及其破坏者93
第十章\t发现刻板印象104
第四部分\t兴趣与利益
第十一章\t兴趣的激发127
第十二章\t关于私利的再思考135
第五部分\t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t兴趣的转移149
第十四章\t是或否169
第十五章\t领袖与普罗大众180
第六部分民主的图景
第十六章\t以自我为中心的人195
第十七章\t自足的社群203
第十八章\t强力、委任制以及特权的作用213
第十九章\t新瓶旧酒: 基尔特社会主义226
第二十章\t新的图景240
第七部分\t报纸
第二十一章\t作为购买者的公众247
第二十二章\t忠实的读者256
第二十三章\t新闻的天性264
第二十四章\t新闻、真相,以及结论279
第八部分\t情报工作的正规化
第二十五章\t楔入287
第二十六章\t情报工作294
第二十七章\t诉诸公众308
第二十八章\t诉诸理性318
索引325
用户评论
为什么说李普曼此书绕不过去?因为他自己就说“和谐统一的状态其实就是一个由各种象征符号组成的等级体系。在该体系中,你所处的层级越高,就越能笼络到更多的派别。”作为一部思想类的高瞻作品自然容易经久不衰。李普曼的方法是找出个人的认知与客观的差异处(即刻板印象,认知与客观差异是研究方法的突破点),通过此差异证明理论化的投票民主、社会主义、新闻等站不住脚。然后提出他的解决方案:通过信息透明化,隔开专业人士和决策者等手段来治理社会(说白了就是一种制度化,但是制度化很容易被腐蚀)。我们可以看出李普曼的方案是为社会治理者出的。普通民众方面,除了信息透明化捎带的民众教育,李普曼没有说明民众如何预防和解决刻板印象和事实情况发生冲突这一节点这个大问题。 译文和背景知识介绍很用心,李普曼的金句也特别多。
媒介研究为数不多的真正经典。
书虽不厚,所谈问题涵盖面却很广,很多地方没看懂,但其中许多真知灼见,有如当头棒喝,对我非常有用(而且写得极其幽默,笑死个人)。而最后结语中,作者这段“所谓残忍,仅仅存在于1914年至1919年……”的断言,结合他犹太人的身份,在今天看来,也实在令人唏嘘!
舆论必须首先经过组织,然后再提供给新闻媒体去表达,而非由媒体去组织舆论。这个组织过程应由一门政治科学来完成,取代那些只会“事后诸葛亮”的决策鼓吹者、反对者和新闻记者,在决策做出之前便发挥作用。
书名虽为《舆论》,但对新闻传播着墨并不甚多,精华之处反而在于对社会制度的洞察和批判。
新闻本来区别于真相,而我们总是热衷于在新闻里找到真相,太可笑了。不得不承认看世界的角度受限于我们自己的视野。
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心怀理想,相信美好!
一个世纪前的书,读起来却像是对当下的时评。传播的媒介丰富了,舆论的本质却未变。我们接收的信息更多了,刻板印象与偏见却未减少。
无法想象这是百年前的作品…
时隔一个大学,为了写论文又读了一遍(半遍?),能感受到作者对于理性、民主是十分悲观的,“自治的人民没有能力通过创设一套认识机制来克服自身的偶然性和偏见”,大部分人对新闻媒体寄予的也是一种不负责任和不切实际的幻想。\n越看这种书越觉得区块链真是伟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