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寺内》中,刘以鬯引领我们步入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那里既有古寺的宁静与香艳,又有现代都市的喧嚣与迷茫。他的文字如梦似幻,将读者带入人物内心深处,感受他们的情感波动和生活抉择。无论是对传统故事的重新解读,还是对生命意义的哲学探讨,《寺内》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挑战着我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边界。
作者简介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18年12月7日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哲学系。刘以鬯在超过半世纪的编辑生涯中,担任过多家报纸、出版社和杂志的编辑或总编辑,如《香港时报》副刊编辑,《快报》副刊主编,《星岛晚报•大会堂》主编等,并在此期间笔耕不辍,创作了四十多种文学作品,包括小说集、散文合集、杂文集及文学评论集。他的作品广受好评,屡获国内外奖项,被译成多国语言,部分小说如《酒徒》和《对倒》还被改编为电影。刘以鬯在推动香港文学发展中贡献卓越,曾发起成立“香港作家联会”,并荣获多项荣誉与奖项,包括香港艺术发展局的“杰出艺术贡献奖”和“终身成就奖”,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等。
推荐理由
《寺内》是一部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幻的意识流诗体小说集。刘以鬯的独特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物描绘,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超越常规的故事世界。它不仅保留了古典文学的韵味,还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现代派技巧,使得作品在传统与创新之间达到了完美的平衡。对于喜爱探索文学边界、欣赏细腻心理描写以及对东西方文化交融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寺内》无疑是一次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
适合哪些人读
热衷于文学创新与实验的阅读者
对中国古典文学有深厚兴趣,同时又乐于接受现代派风格的读者
喜欢深度心理描绘和社会观察的小说爱好者
对东西方文化交融现象感兴趣的研究者或学生。
书籍目录
插图
出版说明
作者简介
编者的话
上辑
动乱
链
吵架
除夕
赫尔滋夫妇
俯视
龙须糖与热蔗
第二天的事
时间
圣水
一个月薪水
下辑
对倒
寺内
蟑螂
别开生面的故事新编——谈刘以鬯和他的意识流诗体小说《寺内》
《寺内》读后(节录)
“文本互涉”/故事新编:读刘以鬯的《寺内》(节录)
刘以鬯作品年表
附录
刘以鬯的《寺内》(节录)
用户评论
微信读书借阅。风格各异,各种尝试~我还是挺喜欢开篇《动乱》的非人视角~《除夕》更好~
非常奇妙的重温。感谢127和这两天一夜
寺内是意识流诗体小说,没想到《西厢记》的崔莺莺和张君瑞还能这种玩儿法。刘以鬯和王家卫真的是配,文字和影像的朦胧与意境,是可以呼应的。
相较长篇,刘以鬯的短篇更据掌控力,《吵架》《除夕》《蟑螂》均俱较高水准,尤《除夕》最喜,《寺内》过于堆砌辞藻,反不受爱。于报馆工作,有着敏锐的社会触觉,刻画现实人物生动形象,穿梭与时间和空间之间,镜头感十足,意识流技法手到捏来,在当时看来,算是石破天惊。
与刘生的文字想法有莫名巧合的共振
儿童读本及重复式语言的社会故事
风格练习式的写作,偶有神来之笔,如《动乱》里的死尸,由活到死便有了物的视角;《除夕》里用历史重构写曹雪芹的最后一夜;《对倒》中梦与不相关的人,潜意识连接了两个叙事主体。但也有不少略显笨拙的尝试,《链》只有链条来勾勒众生相却欠缺余韵;《吵架》是对法国新小说穷举乐趣的拙劣模仿;《时间》尝试用夫妻对话来构成整部小说,却没有学到海明威的精髓,他的冰山一角快成整座冰山了。将近现代欧美开创性的技巧拿来汉化倒不是问题,关键在于能不能和本土故事融合到一起。《寺内》是整部集子的重头戏,我却格外不喜欢,精神分析的理念+意识流的方法重写《西厢记》倒是挺大胆的试验,但刘的文字炫技大于再诠释,把古人的含蓄变得露骨,简洁转为繁复,除了讨巧还有些发力过猛。另外《时间》《圣水》《一个月薪水》这三篇的厌女情绪都快溢出来了~
现在看来很多段落是很好的状物写人修辞范文,镜头化的表现力冲击很强,技巧探索在当时或许算先锋尝试,但所谓意识流实际内核浅白,诗性更多是词藻堆砌,故事新编主要是尺度比较新,整体感觉矫饰过度,剥开华丽的皮毛胚子实际匮乏。
居然是我读的第1本意识流小说。最爱《除夕》和《寺内》(《寺内》确实有点刻意,但不妨碍我对她的喜欢)。\n“在追寻存在的价值时,跌入永恒。”\n“路旁有一块发疯的石头,正在忏悔。”
李维陵-“他不只是会述说故事,还能挥洒自如地善于运用小说的艺术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