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介绍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全球化时代,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然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往往受限于固有的认知框架。《发现东亚》邀请你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探索之旅,揭示一个常常被误解和欧洲中心主义叙事所遮蔽的东亚世界。在这部作品中,你会发现东亚历史并非孤立发展,而是与全球脉动息息相关,其文明演进、思想交流以及应对现代性的策略都蕴含着深刻的启示。
作者简介
宋念申,芝加哥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教于美国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郡分校。其代表作《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由剑桥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此外,他的中英文论文也发表在多个知名学术期刊上,如《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The Asia-Pacific Journal》以及《文化纵横》等。
推荐理由
《发现东亚》一书深度剖析了东亚历史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从地理标签的欧洲起源到现代国家体系的形成,揭示了这一地区在东西方碰撞与交融中塑造自身身份的过程。它挑战了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视角,提供了多元的时间观和文化理解,有助于读者重新思考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在全球化问题中寻找共同解决方案。对于希望深入了解东亚历史、文化及国际地位演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参考作品。
适合哪些人读
对东亚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
希望打破传统认知框架,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地区互动的学者和学生
关注国际关系和地区发展的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
对于跨文化交流、身份认同与现代化进程有深入思考的个人成长者。
书籍目录
一、亚洲反题
1.何为“东亚”,为何“东亚”?
2.中国不是China,日本不是Japan
3.浪漫化亚洲·最后的武士
二、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的“世界大战”
1.下克上:丰臣的抱负
2.礼制天下:明朝与朝鲜的内忧外患
3.东亚“国际关系”的记忆节点
4.战和之间:历史记忆与宗藩政治文化
三、满洲崛起:多元国家的塑成
1.边缘异动:满洲作为多边边疆
2.建构大清:皇太极的多元帝国
3.“满”与“旗”:族、籍之间
4.“夷”在东亚:异族与正统
四、新天下秩序:新的“中华”、新的天下
1.礼部“外交”:“朝贡”作为权力和文化
2.内亚帝国:满蒙藏政治/信仰共同体
3.清俄碰撞:欧亚相遇中重塑“中国”
4.“中华”失焦的“天下”
五、耶稣会士:欧亚的现代相遇
1.画师·臣子·传教士:郎世宁的使命
2.逃犯与圣徒:东亚遇上天主教
3.耶稣会的成功学
4.利玛窦规矩
5.逆转之夜:日本天主教的毁灭
6.隐匿的基督徒
7.门外人议屋内事:中西交流之殇
8.北堂的不速之客:天主教在晚期朝鲜
9.“锁国”神话的背后
六、早期全球化:东亚的重要角色
1.白的银,黑的人
2.茶在西方,烟在东方
3.海禁时代的东亚之海
4.喧嚣的口岸
5.作为象征的马戛尔尼使团
七、其命维新:东亚现代思想的兴起
1.思想契机:姜沆与朱舜水
2.江南风格与江户浮世
3.重建道统:清学的逻辑
4.再造日本:江户思想之激荡
5.经世:实学在东亚
八、文明与野蛮:殖民“现代性”入侵
1.林则徐在纽约:毒品·战争·现代
2.黑船上的陌生人:日美相遇
3.从“天下”到“区域”:东亚秩序的重组
4.“体”“用”之间:“文明开化”下的东方
九、民族国家、亚洲主义与国际
1.种族进化:殖民与抵抗的逻辑
2.合法与非法的亚洲
3.黑龙会的朋友们:1912年的“亚洲”想象
4.脱亚自救:转折1919
5.建设与失序:步入“现代时间”的东亚
十、从二战到冷战
1.用什么“超克近代”?
2.从长崎到密苏里号:日本的战败
3.内战,冷战,热战
4.作为第三世界的“亚洲”
5.从“东亚奇迹”到“亚洲价值”
6.如何记忆东亚近代
用户评论
很好的通史读物,早先在澎湃新闻读过数篇。作者从东亚内在的现代性出发做非本质主义论述,并谈及“殖民现代”对“东亚”的塑造及影响,并不是如腰封所说要去揭露“另一种东亚现代”,而是透过更加多元的叙述,考察“东亚”在多语境中互相碰撞、交融的过程。书中“去中国的中国化”与“去西方的西方化”可谓对日本江户幕府以降的心态历程的精准表述。而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话语似乎总是与“民族国家”的概念相随,亚非诸国的国家建构都离不开殖民者的经验影响,日本想要超克近代结果却被近代超克,也正是当下亚非国家民族主义的普遍困境。如果宋老师可以对书后的参考文献多做一点解释说明,就更好了。
虽然作者说自己毫无创见,只是搬运工。但对我个人来讲还是非常震撼。颠覆了许多的观念,例如:近代中日是否闭关锁国?清与之前的朝代意识形态建构有什么巨大变化?当时国人的所谓“妄自尊大”并非事实,是华夷体系与合约体系的冲突等等。而且虽有大问题要论述,各章都以解决小问题的方式论述,非常好读。末两章稍有些吃力,可能本人学识所限。有空要重读。
在西方建構的話語體系裡,近世東亞和現代西方代表著野蠻與文明的兩端。西方陣營總能為自己的殖民侵略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這樣的話,種族主義行徑和殖民主義行徑都是文明的,在這套話語體系裡,英國和美國是分別為中日送來了現代化,而不是對這些國家進行殖民掠奪。無論是在過去或是現在,我們都能看見西方總將他們的侵略對像描述成納粹或惡魔。這本書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對這種完全漠視近世東亞在現代化進程上所作出過的努力和嘗試的觀點進行批判,這其實就是歐洲中心主義,比方說,在普遍史書裡,晚清被形容為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家,但清朝也曾經是非常開放的一個國家,為什麼要閉關這本身也是值得問的問題。這本書不是在論證前近代中國是否先進,而是指出近世東亞早有對現代化和全球化進行探索,但這個進程最後被西方國家和殖民資本強行介入打斷了。
后面就邪乎起来了
把东亚作为方法,顺便学习一下历史书写。또:几个高赞评论看得我目瞪口呆,正如书里明明白白写着的,文明或历史的发生不只有一种可能性,如此平和的讨论也被误解为大清复兴,我真是难以理解。或许这些人就是文科民科吧,叹气。
作者说:如果1904年的圣路易斯世博会展现的是他者对“东方”的种族主义奇观化,那么《阿Q正传》对“国民性”的刻画,则是自我奇观化。所谓“国民性”与其说是需要改造的对象,不如说是被殖民现代性发明出来的想象。--牛,只要我不承认,我就没有缺点,都是你们的想象。
还不错的入门科普。澎湃上的专栏合集。
至少达到了前言中对本书的定位
只能说,和作者访谈对自己的定位很吻合
【2019年6月】\n看过之后会对西方人看我们的莫名其妙的视角 和 自己与邻国的命运轨迹、古今互动以及内部发展变化有更深刻的了解。\n\n印象深刻的细节:①三个国家的【x洋折衷】②【东亚用火器】和西方人表达的【武士遵守(令堂的)传统不愿意用火器】③殖民地建设,东京人去汉城去沈阳一个样(现在也觉得一个样,但是车站不一定用了)
网盘地址
书籍自取-手机扫码即可(这样做是为了防盗链)夸克群每日分享-可代找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