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
作者:[美]徐中约
分类:历史
ISBN:9787100158909
出版时间:2018-6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标签:
中国近代史
外交史
历史
徐中约
海外中国研究
近现代史
国际关系
政治学
内容简介
本书原著为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东亚研究系列作品之一。作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的高徒,作者广泛搜集和运用了包括中、英、法、俄、日各语种文献在内的资料,以1858—1880年这一时间段限为切入点,对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中的行为与观念作出细致阐述与精辟分析,呈现了近代中国如何由天朝中心主义转型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尤其是对外交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的难以为继,艰难地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这一过程。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京使馆的建立过程,互派使节常驻这一在现代外交看来习以为常的制度,最初却遭遇了从观念到制度层面的反复博弈;第二部分,则详述了国际法引入中国的过程,从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节译国际法至丁韪良应邀翻译的《万国公法》被刊行引用,其中曲折亦多;第三部分则阐述了中国常驻外国使馆制度的建立过程,从同治年间向欧美派出临时性使团到光绪帝继位后大规模派遣常驻外国使节、设立驻外使馆,观念的冲突、人事的龃龉、制度的悖谬,都在这一过程中纷纷呈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关注的议题不仅在于近代中国的外交的制度嬗变,更在于制度其后的观念转型过程及其深层原因。作者巧妙地将时代背景和群像扫描与历史人物个体原因及历史事件偶然性相结合,流畅出入于历史的宏观与微观之间,脉络清晰,议题明确,分析冷静而深入,评价公允而不乏历史的善意。书稿附录的近代外交史相关人员及数据资料翔实而清晰,也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相关议题的学者提供了颇有助益的支持。
本书对于从外交史的角度进一步审视与反思近现代历史,深入理解内政与外交之密切关系、国际关系与开放政策等对当下而言仍具重要现实意义的荦荦大端,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是一部精致而耐读的史学著作。
章节介绍
原书序···························································· 1
致谢······························································· 6
第一章 序曲:东西方国际大家庭的相遇··············· 8
一、东亚国际大家庭····································· 9
二、天朝上国及其与蛮夷部落的关系···············13
三、中国的“对外”交往制度························23
四、派遣外交使节驻外问题···························29
第一部分
外国驻华使馆的建立(1858—1861 年)
第二章 常驻公使问题:外交序曲·······················36
一、1858 年西方国家的在华目标····················42
二、天津谈判前的困局·································54
第三章 天津谈判············································75
一、额李对桂花··········································81
二、朝廷政治·············································89
第四章 上海税则会议···································· 112
一、秘密计划··········································· 113
二、桂良重启谈判····································· 119
三、上海新任钦差大臣······························· 125
第五章 个性与外交:领导力研究····················· 130
第六章 大沽口之战后的公使驻京问题··············· 143
一、英国的反应········································ 146
二、额尔金第二次使华······························· 153
三、公使馆与总理衙门······························· 165
第七章 意识形态问题:公使驻京与大清体制······ 170
第二部分
国际法的引入
第八章 国际法的汉译···································· 186
一、林则徐尝试译出瓦特尔作品··················· 189
二、丁韪良翻译惠顿作品···························· 194
三、丁译《万国公法》的文本批评················ 199
第九章 中国对国际法的有限适用:成功与失败······ 204
一、丁译《万国公法》的反响······················ 204
二、未能发挥国际法的积极作用··················· 213
第三部分
中国常驻外国公使馆的设立
第十章 解决问题的早期路径··························· 226
一、中国人对待出使的传统观念··················· 228
二、早期英方的建议(1858—1866 年)········· 232
三、朝廷的回应········································ 239
第十一章 举国关注的公使问题(1867—1876年)······ 246
一、1867—1868 年的中英修约····················· 246
二、向西方派遣的第一批使团(1868—1870 年)···· 253
三、1871 年的中日条约与1874 年的台湾事件···· 259
四、马嘉理事件(1875—1876 年)··············· 265
第十二章 驻外使馆成为常设外交机构······················ 272
一、道歉使团与第一个驻外公使馆················ 274
二、1875—1880 年间的其他驻外公使馆········· 279
三、郭嵩焘的困境····································· 282
四、使馆之组织及经费······························· 287
第十三章 尾声:现代世界中的帝制中国传统······ 300
一、对于设立外国公使馆思想上的抵触·········· 301
二、变革中的传统:中国之于世界················ 311
附录···························································· 318
附一 19 世纪时期外国驻华公使名录············ 318
附二 19 世纪时期中国驻主要西方国家
外交公使名录·································· 322
附三 出使各国历年收入总数表··················· 324
附四 出使各国历年支出总数表··················· 327
注释···························································· 330
注释内缩写表··········································· 330
原文注释······················································ 332
参考文献······················································ 377
索引···························································· 407
术语对照表··················································· 423
译后记························································· 447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DRYJIAYOU的评论
这本书实际上比徐著《中国近代史》更好,以晚清公使馆问题为主线讨论了中国加入国际大家庭的过程,论述清晰、条理清晰、评价中肯,可以说是一本见微知著的大作。其背后说要回应的问题是中国的朝贡体系与西方外交体系之间的碰撞,中国如何接受了西方外交体系的曲折历程,更终极的人文关怀在于现代中国的再度崛起会导致什么。
-
维舟的评论
原著简明扼要,大家手笔,也很注重当时格局下不同国家、人物的应对,不过作者也隐含着一种进步主义的现代化史观,这在他的人物评价上体现最为明显。译本有小疵,译者所犯的一个大忌是不止一次质疑、更改原文,但其实是他自己未充分理解原文或欠缺历史知识所致。
-
Larene的评论
外交史,徐中约的正经研究。第一部分讨论外国在中国设立公使馆问题,第二部分梳理中国对国际法的使用和理解,第三部分则关注中国派出公使的过往。算是理解了中国对公使问题到底纠结在何处和不同群体的出发点。阅读体验上,第一部分征引大量材料,学术气息浓厚,后两部分比较简明,颇有阅读快感……
-
Kanesroom的评论
译笔流畅严谨。内容精要、生动,史家的著作经受时间检验不会差
-
寒寒寒蛩的评论
以外交史为主又不局限于外交一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设立驻外公使馆的进程等事件的梳理深入浅出,细致、严谨而不过分琐碎。史实呈现的同时还以“外交”这一传统中国没有的术语概念为引,着重分析了固有“体制”与民族(主要是士大夫阶层)心理,其观点今日看来虽显得不新颖,但在上世纪60年代却实为超前。并且,在今天民族主义兴起与渴求“大国外交”的现状下,读一读作者书末的“预言”,也颇为应景。
-
少年张浚的评论
依然是徐先生带有寓言式的写作,尤其是全书的最后一段话,预言了历史未来发展的走向。不过,有几个名词的翻译似乎过于随意和洒脱了。
-
Cooltree的评论
评述精要 发人深思 百年历程 重演不断
-
逆风飞扬的评论
三个阶段:外国到中国设使馆;中国接触国际法;中国派遣公使。每一步都走得很艰难啊。好玩的是,徐中约最后一段话让我想起了《精忠报国》最后一句歌词,那可是60年代写的呢——比较当今的政事,更觉得这书值得玩味了
-
Holder Joe的评论
详略得当,适合备课用,不错
-
建颜的评论
制度、孝、皇帝的家法、新儒家的民族优越主义、汉族文化主义及满族的异族统治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与1858至1860年间的历次谈判之上,只有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人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北京会如此固执的抵制公使常驻北京这个看似无害的问题
-
太阳光的评论
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可能是思想革命或战争的结果。未来看来理所当然的事,现在看来仍要再次经历这种过程。需要“进入”这个被许多人质问是“谁主导”的大家庭的,绝不会仅限于外交事务。(没想到鸦片战争以来首次正式出访的外交使团,主导者是个美国人)
-
狮山行独的评论
言简意赅。
-
麦田乌鸦先生的评论
1960年的著作,从叙事到解释都还有可取之处。
-
叫我妖而不孽的评论
中国近代外交史早期佳作,徐中约很有国族情怀和温度。不得不说这是多么艰难屈辱地进入一个比中国家长制更霸道的家庭啊!
-
辉夜姬的评论
写得挺好,翻译得也不错。序言中提到本书写作的时候作者才三十来岁。人比人真是……书不厚,虽然页数有452页,正文只有300来页,一天就能看完。不过我怀疑我脑子是不是出问题了,最近不管看什么书都有一种不怎么看得懂的感觉……可能水平太差了。本书的注解是采用尾注的形式,全部放在最后,看起来有点不方便。还是脚注比较好。
-
小绵羊花花的评论
佳作。
-
故人思故国的评论
这本书是比李文杰《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早了一个甲子的杰作。
-
ficus的评论
一般吧,可能还是比较年轻时作品
-
soloye的评论
徐中约当年就对中国重新崛起妄图用虚妄的“天下观”来改变世界格局的担忧
-
竹圃的评论
半年前泛读,最近几天精读一遍,至论颇多,几十年前动用这么丰富繁杂的史料却得心应手,于今日治外交史仍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