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与文化Epub+Pdf

中国艺术文化

作者:[美] 杜朴

/

[美] 文以诚

分类:文化

ISBN:9787535684929

出版时间:2019-10

出版社: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标签:
文化 
艺术 
艺术史 
人文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史的书写典范

全美多所名校指定读本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编辑推荐」

☆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更准确、更完善

☆ 举重若轻还原视觉文化历史语境,图文 并茂讲诉七千年中国艺术故事

☆ 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

☆ 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

◎ 通论性、普及性俱佳的艺术史通论,艺术社会史、文化史书写的典范

结合新近考古学、人类学的发现和研究,《中国艺术与文化》富于原创性地在文化脉络里考察中国艺术史,以朝代为线索,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作为一本面向广大中国艺术研习者和爱好者的著作,作者旁征博引、论述精炼,晓畅易读。

了解是鉴赏的接触,本书为读者提供一窥中国艺术与文化的门径,以期读者在吸收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中国艺术与文化的认识。

◎ 全新修订,历史文本与图像的完美融合,“质”与“雅”的再次提升

中文版第 3 次修订。在“插图修订版”的基础上,本版做了以下改进:在内容上,译者张欣对照原文,并综合读者对此前版本的反馈,对译文做了进一步修订和润色,更正了中译本若干疏误;编辑部查阅了相关博物馆官网和全国馆藏文物名录,对艺术作品/文物的名称、馆藏地做了仔细的核对,以便读者更快更准地查找相关资料。本版还将上一版350多幅配图中的大部分黑白插图替换为彩图,对内文版式进行了优化,兼顾阅读体验与视觉上的艺术留白。 在装帧设计上经过海量实验,最终选择皇家蓝专色纸外封,辅以镶片烫金工艺。内封采用中国红布面圆脊精装,给博大精深的中国艺术以最美的呈现。

「内容简介」

《中国艺术与文化》对世界上最古老的、最具活力且从未断裂的艺术传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明晰审视。从 7000 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制陶和琢玉文化到当代艺术家的装置、影像和行为艺术,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包含了中国艺术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这是一部独特的中国艺术著作,既反映当前的学术研究,又通俗易懂。不同于对各个朝代和风格的平淡叙述,权威学者杜朴和文以诚将艺术呈现为社会愿望、政治、物质文化、信仰体系及更广泛领域的一种文化表述。他们强调发现于原处考古环境的古代艺术和建筑作品。当缺乏原处环境时,他们重建单个作品与其产生环境的互相关联。在广阔的文化图景中,两位作者加入了对作品的材质和生产技术的关注,并给予民间艺术、宗教艺术和手工艺应有的关注。

「名人推荐」

杜朴、文以诚合著的《中国艺术与文化》在内容上比以往的中国美术史教材有很大扩展,而且在写作和阐释方法等方面也有开创之功。两位作者都是研究中国艺术的专家,因而他们撰写的篇章综述学界成果、征引晚近的考古发现,并富于原创性。此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把 7000 年的中国美术史置于社会、历史、政治、礼仪和宗教等一系列“原境”中考察,其着眼点超越了对艺术美和形式发展的单纯介绍。二是全书基于对中国美术的新界定,不仅涉及属于社会高层的礼仪重器和文人书画,也涵盖了大众视觉文化;不仅讨论艺术的形式表现,也介绍艺术生产的技术和方法。许多美国大学选用此书作为教材,我在教学中也深感其丰富内容和细致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 巫鸿,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美国文理学院院士

百年来中国考古的发现和研究奠定了中国美术史的基础,也不断修正、改写以往学者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结论。《中国艺术与文化》是美国权威学者对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最新全面审视,并以独特的文化视角阐述艺术品的内涵及其产生的背景。中译本不仅可作为我国艺术史专业的教材,而且对于喜爱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读者而言,也是一部图文并茂、值得阅读并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

—— 安家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本书以西方的眼光和国际的立场对中国文化与艺术进行了一次通盘的陈述。对于身在其中的国人来说,借此可以反观自我的文化,也可以重新思考西方和东方的观念差异造成的理解上的差距。差距产生了特殊的美感,也隐含了有意或无意的误读。通过此书不仅能读到知识,更能读到见识,见识帮助我们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评价。

—— 朱青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这部书的行文灵动巧妙,举重若轻地处理了许多复杂问题,十分富有个性。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这部书并不是灌输常识和提供背诵条目的手册,而是通向新问题和新研究的入口。这也是我喜欢这部书的一个原因。

—— 郑岩,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章节介绍

序言
致中国读者
导言
第一章 史前渊缘: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第二章 青铜时代早期:商和西周
第三章 青铜时代晚期:东周
第四章 最初的帝国:秦汉
第五章 佛教时代:分裂阶段
第六章 新帝国:隋唐
第七章 宋代技术和文化
第八章 元代至明代中期的官方、个人和城市艺术
第九章 艺术体系与流通:晚年至清代中期
第十章 19—20世纪中国艺术的身份和群体
延伸阅读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狮子想来吃小猴的评论

    陶渊明写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真是我读此书体验的写照啊!

  • 埴轮的评论

    这本的一大特点就是“全面”,一是体现在内容上基本囊括了从新石器时代至20世纪尾声中国艺术的全部历程和门类,二是在视角上其讨论的问题也超越了传统艺术史的框架,对政治、经济、地域文化以及社会结构也颇为重视。而后者对读者是一种“减负”,即通过对各时代历史背景的简要论述减轻了对读者知识储备的要求。求“全”难免就有淹没重点的嫌疑,体例上也不太可能对某一门类乃至某一些典型艺术品做深入的探讨。不过,这对任何一部单卷本的中国艺术史而言,恐怕有吹毛求疵之嫌。书中回避了大段落的理论诠释,而是将这类评论和解读打散,穿插在文中各处,往往在不经意间突发妙语。总体上,宋代之后的章节更为出色,当然这也是目前美术史研究总体水准(亦受制于材料)的反映,最后一章的结构设计颇为精巧,值得研究近200年中国艺术发展脉络的朋友借鉴。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本来挺担心这个大部头不好啃,啃起来发现还挺有意思的,尤其是①可以借用更新更国际化的眼光重新审视高中历史课本上的知识,查漏补缺、修订更正;②打通中文艺术语言和西方艺术语言的壁垒,跨文化跨学科地相互映照;③把这几年走马观花的博物馆看展整合和串联起来、把碎片连成一条线;④整理了一些以后希望能看的博物馆和展品。

  • 沈入忘的评论

    读过老版,新版花时间翻阅了一下,装帧排版纸张各方面都有提升。
    我自己非常喜欢这本艺术史,他按照艺术发展的历史自然分段,读来非常顺,完全不枯燥~

  • malingcat的评论

    美国多所名校的中国艺术史经典教材。修订版,厚重,超级有质感。与一般外国学者写的中国美术史不同,本书的重点其实是在文字,补足了社会与文化的纬度。要在考古、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脉络中精选,对于外国学者是有难度的。最后结束于徐冰的天书,令人满意。

  • 宝木笑的评论

    杜朴(Robert L. Thorp)与文以诚 (Richard Ellis Vinograd)的合著显得意味深长,他们似乎在晦涩地传递这样的认知:不同文明体系中的人们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文化,只有深入理解对方的文化,才有深入交流沟通的可能。同时,这部美国人写的厚重的中国美术史(或称艺术史)也在传递着更多的信息:选取怎样的视角决定着最终的结论,科学的方法论对突破不同文化系的次元壁显得越来越重要。在近乎陌生化的叙事中,我们读到了新鲜:原来我们在别人眼中是这个样子的。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到底是什么塑造了今天的我们。

  • 维舟的评论

    作为美国多所大学教材,写得四平八稳,可能也代表美国学界对中国艺术的看法,有几点值得注意:注重从文化理路来理解中国艺术;篇幅分配上,厚古薄今(420页篇幅,先秦占了近100页,近现代却仅有50页),这也许表明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兴趣侧重点;重西方理念中的造型艺术,绘画则基本只讨论画本身,而非诗书画作为一个整体看待,篆刻则几乎只字未提。p.s.印刷相当精美,译文也很下功夫,唯略有小疵。

  • 后浪的评论

    这本经典之作《中国艺术与文化》终于盛装再版啦~郑岩作序,巫鸿、安家瑶、朱青生联合推荐,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华盛顿大学等美国多所院校中国艺术史研习指定读物,推荐给热爱艺术的朋友~

  • 璃人泪@2011的评论

    跟之前读过的中国艺术史著作挺不一样,无论是视角还是代表作品的选择。可作为启迪和补充

  • 雾凇的评论

    美国人写的中国艺术通史,从文化共性角度来划分和梳理艺术品的演化发展,很多具体细节没办法展开,还是觉得很启发。
    收获很多,值得反复看反复琢磨。

  • 神威的评论

    修行26th,入手后三夜读完,大喜过望,装帧配图精美是后浪的功劳,遴选艺术作品的得当与脉络的清晰是两位作者的功劳,而最大的亮点在文字,此书严格的说应该叫中国文化与艺术而非中国艺术与文化,文字部分输出的艺术史观与文化观点甚至比艺术品本身还要重要,因而本书实为披着艺术外衣的文化史,比如在周朝前文物部分花费了不成比例的大篇幅,说明这一段艺术的不连续性,相互影响的特点,以及说明各自单一文化俊无法代表和体现华夏文明共性的重要观点,从而间接体现华夏文明发展嬗变中最为重要的融合,对这一点的再三强调未尝没有唤起对强融合特性的文明之警惕的用意,不过这类手段高超品味佳妙的夹带私货绝不令人反感,说实话,翻开这本条理清晰而配图精美的书籍,颇有遁世之感,更多的则是感激之情,艺术史没做成画册合集太不容易,条理值很多星!

  • Yu-chia的评论

    也太好看了吧,是逢人推荐的艺术史入门读物。

  • amstel的评论

    西方视角的中国艺术史,也挺有意思的。正好孩子学中国历史,做补充挺好的

  • 鸟枪换炮的评论

    很好看中国艺术史教科书,把从古至今的艺术单品和艺术模式与其所从属的中国社会具有的文化及社会背景串起来讲确实很不容易。虽然对本国艺术文物的关注已经成为当下热门,但太多时候人们还是带着孤立和静态的观念去观赏艺术单品,从而忽略了艺术和社会的联系与互动。本书不是没有小瑕疵,但对非艺术史科班出身的读者,最大的益处在于读后应该能以一种更为开放、动态和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艺术珍品,而且是带有问题意识的去理解中国艺术。

  • ★烤焦的鲤鱼★的评论

    都怪自己见识少,越读越有趣

  • 森由海的评论

    满足,开启了新的门。唐宋读得最认真,尤其对敦煌和宋画产生很大兴趣,会尝试读其他的书。

  • Mia的夏乐的评论

    结构清晰视角国际,艺术通史难免全面而不深入,从中找到感兴趣想要继续了解的内容就是收获吧。最喜欢魏晋南北朝(书中总结为“佛教时代”)和20世纪之后这部分,结尾对蔡国强和徐冰的评价也喜欢。

  • 爱徒步的小猴子的评论

    重新学习审美,从文化开始

  • 碧月清风的评论

    4.5分。不是很完美,个人能力有限,发现若干处值得商榷或错误之处,白璧微瑕吧。本书令人惊喜地方很多,比如章节划分,很有见地;坚持客观和实事求是,不溢美,不掩饰;注重艺术流变和横向、纵向比较。这样一部容量宏大的书,是很难囫囵吞枣的,除非你对中国艺术有很深的造诣。如能延伸阅读部分书籍有所涉猎,对于加深理解本书定有所助益。

  • Ikari的评论

    装帧很好,但是在书封和书脊上加上书名等内容(而不是一片空白)会更好。内容对绘画艺术上稍有不足,或许是因为西方人的审美倾向和研究角度的原因,例如隋唐部分没有深入介绍以李思训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甚至没提到吴道子。五代并入宋的内容,也没有提到王希孟,同时五代两宋出彩的花鸟画竟也被忽视了。(其实整本书几乎就没有怎么讲到花鸟画,或许是一种与社会生活脱轨,具备审美情趣的绘画题材),但其不同的西方视角也引用了很多国内教材和通史上并不重视的艺术作品。特点是与当时的文化和环境紧密结合,全面,国内的教材与此书对比显得十分程式化,空洞和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