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作者:吴晓乐
分类:文化
ISBN:9787505746886
出版时间:2019-11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
这世间最大的伤害,打的旗号叫“为你好”
出版后引发巨大争议,数月雄踞博客来总榜No.1,读者有人愤怒,有人哭泣
同名网剧由台湾公视制作,获第54届金钟奖5项大奖,豆瓣万人评分8.4,被称为“亚洲版《黑镜》”
—————————————– ————-
我花了八年时间,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目睹一个又一个家中发生的故事。
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的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
我走进他们的生命,每踩一步都惊叹不已。
这九个故事:
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
没有一篇看了会感到喜悦。
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
我不断受到诱惑,何不把这些故事写得更正向,更明亮,更温暖,不妨将那些伤害给淡化、舒缓吧。可是,我不能这么做。任何的修饰和美化,都是对那些伤痕的背叛。我想要你和我一起,凝视那些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
章节介绍
第1个家:人子与猫的孩子
第2个家:一脉不相承
第3个家:必须多动
第4个家:私的迷思
第5个家:他没有家了
第6个家:天赋
第7个家:衣柜中的小剧场
第8个家:怪兽都聚在一起了
第9个家:高才生的独白
后记 莫失莫忘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一个链儿的评论
其实标题应该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玩物”。孩子不是玩具,他有独立的思想和选择,不可能完全按家长的期待去走每一步路,以爱为名义的控制和要挟成了最大的伤害。家长们是应该看看这本书,但我又很怀疑他们是否会真的改正,我们这一代父母习惯性打压自己的儿女,生怕他们骄傲,我从小努力争气,但似乎永远无法取悦他们。弟弟出生后,妈妈枕边放了一本卢勤的书,多夸夸你的孩子之类,但看起来没什么效果,弟弟也是跟我差不多一样长大的。等到我完成了所有的目标,超出了父母的预期,也不再期望他们满意,却忽然垮掉了,从小到大对我的严格要求内化成完美主义,再不用他们监督我,我是自己最大的剥削者,永远也不会对自己满意。这时父母说,不要对自己要求那么高,对不起,长久这样生活,我已经很难回去了。我成了一个很难快乐的人,虽然并不是他们的初衷。
-
赫恩曼尼的评论
每个不幸的家庭背后,都有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将孩子看成是自己的所有物,以“为你好”的名义从情感上打压,没有同情、只有要求的教育多么可怕。父母难当,大概就是因为欲望会不断膨胀吧:生下那个孩子时,你原本只想他健康快乐,久而久之你添加了各种各样的砝码:学业、事业、家庭、地位。没有人能活得轻轻松松,但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作者以家庭教师的身份,介入到家庭教育当中,发现了失败教育的共性,每个样本都很鲜活,每个教育问题都值得好好反思。
-
元婴的评论
做小孩真的太苦了,无论贫穷还是富有,被爱还是不被爱,都太苦了。如果孩子不是与生俱来地拥有天真和热情,恐怕连童年都支撑不下去吧。人们常常在三四十岁时被磨灭掉那些闪光、怀疑人生为什么充满苦痛,现在想来其实人生向来都是这样的吧。
-
ღ 狐不悔,的评论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自从有了小肉团团,我一直很努力地在告诉自己,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父母。这本书可看,这部剧可追,一切皆是警惕和告诫。 -
邓若虚的评论
第一个故事《一脉不相承》和后记《莫失莫忘》的故事最为生动,也比较有代表性。书中每个案例类型都不同,但包括了大部分孩子的苦痛。与之前读的《82 年的金智英》结合起来读,你会看到亚洲社会似乎给自己设定了这样一个荒诞的圈套:每个生命都必须为自己的上一代而活,否则就是自私的。这种圈套已经根深蒂固,以至于迈出简单一步都显得无情,但这不是无法改变的。
-
沉醉的评论
母亲。几乎全部都是母亲。难道亲子关系中的亲指的只是母亲么?父亲去哪儿了呢?我知道,他们要工作,他们很忙。但孩子毕竟是两个人的孩子,从小只由母亲照顾,那和生活在单亲家庭有什么两样呢?而这个问题,这个一直在故事里盘旋的问题却很少在书中提到。归根结底,畸形的社会造成了畸形的家庭。父亲形象的缺失或者父母两者不平等的关系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损伤,而悲剧也会继续下去。
-
有回声的评论
虽然作者笔力有限,但很喜欢他传达的「让日常阅读成为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这样的理念
-
珍妮的肖像的评论
关于爱的伤害,教育问题成为亲子关系中的隐雷引线,九个不同家庭教育下的母子相爱相杀真实故事。由家教老师(旁观)和孩子(弱势)的视角去讲述,这些家庭中的父母,本就带着个人的狭隘经验认知缺失而来,或是过度漠视,或是过度强加,环环密扣的用力过猛,经久情感胁迫,以至惨痛成长阴影。听起来确实很像“父母皆祸害小组”中的故事,再深入其后,台湾甚至东亚女性的社会问题在女性产后回归家庭(职场也不友好),父亲缺席子女教育,母亲将家庭与子女教育视为自己最大成果,不由放大了焦虑缩小了视焦,一个非正常心态的母亲,如何能够权衡尊重到子女,一个不同性格的个体,需要自由意志成长的人生。谁的人生不是单向无返,一切不能推翻重来。写真实震撼只需要这样一支淡淡自然素朴笔,同名电视剧倒让我疑心会容易煽情过度。
-
郝院长的评论
意义高于文学价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这种让人窒息的爱,或许可以说是有钱人家孩子通用的不幸。黑镜是完全称不上,但我更有兴趣看武志红老师写这几个案例的分析。BTW,台湾真是把大陆人伦方面的糟粕一点不剩地全兜着了。希望这个标题能传播并警醒到一些家长,毕竟苛求他们来读这本书并且反省自己还是太难了。
-
莫吉托的评论
把孩子培养的健康长大真是一件好难的事情
-
的评论
读起来很容易;叙事感很亲切。好像有个朋友刚好是家庭教师,刚好约了下午茶,随便聊聊天,就谈起这些事。可能是个秋天,气温快要降下来,但太阳透过玻璃照在身上,又还算暖和。所以心底不至于特别凉,也没有特别被震动。 目前读到的几个故事,即便没有亲眼见到过,也想象得出来。非常合乎逻辑,太好理解了,就在身边发生着。但是你完全没办法指摘。因为是别人家的小孩,也因为自己也一样不太懂怎么教小孩。 有点无奈,但毫无办法,所以只能笑一笑,然后决定自己不要生小孩。(끝) 不过说实话,我们社会上哪天能开设一门父母课呢?决心养育下一代之前,我们强制安排上几堂义务教育课?(逃课就抓去监禁)为什么做别的事都要学,为人父母好像就特别顺理成章?凭什么啊…… (但不是我自己会买来读的书……书腰简介有点迷……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吴晓乐很会讲故事。她的故事讲得好,并不仅仅在于叙述的清晰易懂,或感情的真挚,更在于她能并没有试图寻找道德高地,或者教育中的“失败”现场的始作俑者。她怀抱着让人敬畏的自省和共情,认真而尽量公允地试图了解故事中每个参与者的动机、情绪,把他们都作为一个个真实的人来看待,而不仅仅是教育公式中影响最终运算结果的变量而已。
-
李厂长的评论
天呢,合上书想发给所有读书群。我要做个不停学习的教育者,想给画室学画孩子们的家长看看,我真庆幸我妈从来不以“为你好”当幌子道德绑架我
-
danyboy的评论
3.5星。点进来才知道还有剧。大概同属华人,这9个家庭教育的故事读来并不陌生,展现了亲子关系的典型问题,如爱的捆绑、强势干涉、重男轻女、多子女教育等。不过我算是那种不太有共鸣的读者,因为我父母尽管有很多做得不好的细节,但大的方面比较到位,导致了我现在这把年纪还有多余的精力操心各种与自己无关的事。但作为父亲,这些故事也在不断提醒我不要做错事,不要踩雷,我也说不好我将来能做到怎样。事实上,这9个故事也客观传递出了父母的声音,并不是一味的展现对立,非此即彼,因为有些亲子问题的根源是落后文化、高度竞争的教育环境等社会问题。但总而言之,父母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一切都应建立在“孩子是独立的个人,不仅是你的孩子,更不是你的财产”的观念上,再来谈其他。
-
曼靑的评论
看书的时候不免在想:一本好的小说就和一场优秀的面试一样。过程中不在于你讲了什么故事,而在于通过这个故事你看到了什么、体会了什么、传达了什么。纪伯伦在《论孩子》中说:“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这首诗写在小说的序言之前。说是 “论孩子”,其实是 “论为人父母之道”。爱,是不占有。也是不被占有。我非常非常喜欢同名的电视剧。同名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我心中的2018年度最佳剧集之一。所以,看书的时候不免会拿电视剧来和书做比较。不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只在说一个群体的故事,就是那些在学龄时期被家庭环境所影响着的孩子们。因追逐分数的考试制度而扭曲的亲子关系。价值观成为了成绩表上单一的分数。
-
已注销人士暗蓝的评论
是活成一种标准,还是活成一个自我,活成一个独立的“人”?这道题总是家长先做,孩子后做,然而这道题的结果,终究要归到孩子名下。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在家长与孩子之间,叙述者作为家教,是合法且充分的“第三者”,她能看到孩子的苦,也能看到家长的难。但说到底,家长之于孩子,只是也只能是起点和源头。源头不可能、不必要,更不可以安排河流的所有方向。
-
狐梨酱的评论
每个故事中都有熟悉的影子,是警示,也是宽慰。我很同意作者的观点,小孩就像是一个钟表,师傅完成装配后,上紧发条,钟表就开始自己行走。也就是说,父母完成创造之后便应当退居幕后,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运行。父母这个职业,是很困难的。东亚社会中的父母更是有许多说不出口的感情和别扭的小心思,这些心情没到某个人生阶段是无法体会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大概也是这个意思。越接近做父母的年纪越能理会父母也有许多无助、不懂和强装镇定。既然父母子女之间的鸿沟无法跨越,只能期盼足够的耐心和理解能够给予彼此爱护与尊重。
-
韧勉的评论
一个自觉与自省的家庭教师,必然会陷入“局外人/局内人”的困境,她会不断自问,我是要参与其间,还是要保持距离?晓乐正是这样的家庭教师,她对每一个受苦的生命主体,都不只是进入与离去而已,她不断徘徊于观察者与介入者、批判者与自省者之间,她的灵魂,也因而黏附了受苦者的伤痕。最后,这些故事,全都渗透她自身的灵魂。也因为渗透自身,这些故事才能打动我们。(前言第3页)~台湾专职家庭教师以9个反叛家庭的儿童成长故事,以实例为根基,探索了东方世界“不平等的童年”带来了的教育思考,生动而又严峻,发人深省。配合台湾网剧阅读,效果更好,爱奇艺会员可观。
-
残小雪的评论
看完之后跟妈妈讲书里的事情,如果不是父母的放任自流,我怎么可能有机会无法无天的长这么大。作者的文字感非常舒适。
-
马孔多在下雨的评论
真的很惊艳,是好视角的那种敬意,这个主题从来没有结论,揭示出来,让大家面对,就是一种伟大,是一种能力。孩子一辈子都在理解自己父母的路上,从愤怒到平和到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从拒绝到包容到不再接受被改变或者无法被改变。父母的人生和状态致使他们在彼时彼刻就那么对待我们,因为视野、所受教育、生存问题,让每个人对待其他生命时有了轻贱和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