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玛丽
作者:[美] 凯特•克里福•拉森
分类:传记
ISBN:9787533953669
出版时间:2018-10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标签:
传记
内容简介
揭晓肯尼迪家族隐藏数十年的秘密;
入选《人物》杂志2015年度十大好书;
连续十周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
启发了身心障碍者人权、特殊教育和医疗伦理的肯尼迪家族悲剧;
罗斯玛丽的故事即将改编为电影《罗斯玛丽的来信》( A Letter from Rose Kennedy),由《使女的故事》女主角伊丽莎白•莫斯主演
————————————————— ————————————————————
通过塑造罗斯玛丽这样一个核心人物,作者向我们呈现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录,来讲述这个由精神疾病带来的令人扼腕的历史悲剧,以及一个显赫家族为了弥补过错而付出的迟到的努力。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
内容梗概:
这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妹妹罗斯玛丽的自传作品。
罗斯玛丽•肯尼迪患有先天智能障碍,长大后被认为有精神疾病。罗斯玛丽的双亲起先找尽资源、试验各种教育方式想“治愈”她,然而收效甚微。随着她姿色出众引来异性注意,父亲为了避免闹出丑闻,在罗斯玛丽23岁时采用了当时颇具争议、后来被全球医学界废除的“大脑额叶切除术”治疗她,结果反倒致使她重残。为保护家族的声誉,罗斯玛丽被父亲偷偷送进疗养院,从此淡出公众视野,被从家族中“抹去”。
罗斯玛丽的遭遇令兄弟姐妹深感震惊,他们投注资源研究精神疾病与智能障碍,发起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呼吁人们消除对智能障碍人士的偏见和歧视,从而扭转全世界在这方面的认知。
章节介绍
目录
第一章 生产时的意外
罗斯玛丽出生时出了点状况:产科医生因病患众多迟到了,护士为了等医生前来才接生,硬将她挡在产道内两个小时,埋下她日后发展迟缓的因子。
她的母亲罗斯才华出众,但为了父亲的政治前途,舍进步的维斯理学院不读,改读天主教办的圣心书院。这改变了她的人生观,以致日后以丈夫和孩子为重心,从而大大影响了罗斯玛丽的境遇。
第二章 委曲的才女,强势的母亲
罗斯玛丽的母亲罗斯在婚前,是经常伴随市长父亲活跃的明日之星。然而婚后,她接连怀孕生子,照顾孩子、管理仆佣等家务,令她觉得生命徒然流逝。当时美国女性在争取自由和权益上颇有斩获,她看在眼里内心充满矛盾。这时她所受的天主教教育影响了她,最后她认定,唯有称职扮演好妻子这个角色,她才能够回到公众舞台——而她眼前她的“事业”,便是她的孩子。
第三章 一再落后
罗斯玛丽学会爬、会站、走路和开口说话的时间,都比哥哥们晚,母亲罗斯起初以为,这是性别和个性不同造成的,然而更小的孩子出生后,发展状况也渐渐追过姐姐。当时盛行优生学,这个运动认为人分成优生和劣生组,劣生组继承了不良基因,最好强迫节育,有的人甚至不配活着。当时对智能障碍和精神疾病了解不多,罗斯和乔只能艰难摸索着教育好这与众不同的女儿。
第四章 频繁转学
乔和罗斯原本坚持在家教养罗斯玛丽,但终因力不从心,加上担心外人闲言闲语,终于在大女儿年仅十一岁时,送她到私人寄宿学校就读,自此罗斯玛丽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开始了一连串转折。由于与家人分离、得适应新环境,加上先天能力本就不足,怎么努力都达不到双亲及老师的标准等等,她成了校方的烫手山芋,以致一再转校,这致使她感到不安、失落、不解,脾气也愈来愈不受控制。
第五章 短暂避风港:蒙特梭利学校
乔两度成功达成罗斯福总统委派的任务,因而被擢升为驻英大使,举家迁至英国,全家自此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罗斯精心经营着贤妻良母的形象,除了时不时让孩子抛头露面满足媒体的好奇、为丈夫筹划社交活动,也将孩子在学校安顿好。罗斯玛丽的学校采用蒙特梭利教学法,她只要做自己便备受赞赏,这使得她越来越有自信,完成了许多以前做不到的事。可惜随着德军轰炸英国本土,她不得不返回美国……
第六章 竞争激烈的家,是她的战场
从英国返美后,罗斯玛丽得再次重新适应新环境,也仍需要密切的协助。只不过,现在陪她的不是专业而有爱心的修女,而是个性急躁、总是要孩子成为赢家的母亲;跟她相处的不再是年幼的学生,而是外向活跃、生活越来越多采多姿的兄弟姐妹。她难以适应,状况急速恶化,经常失控并且大发脾气,半夜甚至在外游荡,经历的事听来惊悚可怕。乔和罗斯认为她不只有智力障碍,还有精神紊乱,一定要趁着出大乱子前解决问题。
第七章 一劳永逸的方法
乔开始为儿子日后从政铺路,他非常担心罗斯玛丽遭人性侵或惹出其他丑闻,威胁到肯尼迪家的发展。他告诉罗斯“大脑额叶切断术”听说能让人变得正常,罗斯请女儿基克调查这种手术是否可行,得知手术结果“不好”,有些患者术后完全变了个人。但乔执意赌这一把。医生在罗斯玛丽头上钻洞,用刮刀切断脑部某些连结,结果罗斯玛丽先是变得语无伦次,接着不再说话,头往一边倾,此后几近完全失能。
第八章 再见了,罗斯玛丽
罗斯玛丽手术失败后,被送到精神疗养院,前几年仅有乔偶尔去探望她。母亲罗斯经常将所有家人的近况写成信,请秘书打字好几份,寄给所有孩子,但罗斯玛丽手术失败之后,她在信中甚至开始绝口不提这个女儿。她的兄弟姐妹平日各忙各的,也没特别注意到她从生活中消失了。罗斯玛丽其实没有失去所有认知能力,和家人失联,令她复健恢复的过程既痛苦、又孤单。
第九章 因为她,他们决定改变社会
约翰·肯尼迪再度角逐参议员之前,探访了罗斯玛丽。他知道大妹动了手术,但不清楚结果,眼前的景象让他吓坏了,顿时发现自己有责任支持保障残障者的立法。后来他当选总统,妹妹尤妮斯说服他成立相关研究单位,并且最终促成了“特殊奥运”成立。家里最小的弟弟泰德在马萨诸塞州担任参议员长达四十七年,支持身心障碍者不遗余力,任内提出了数百条与身心障碍者相关的法案。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武都紀多知的评论
这是一本揭开肯尼迪家族刻意隐藏的秘密人物——罗斯玛丽的传记。罗斯玛丽因天生智能障碍、“大脑额叶切除术”而终身残疾,成为赫赫有名的肯尼迪家族隐藏了接近半个世界的秘密。
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妹妹罗斯玛丽成长自小就落后于她的兄弟姐妹,后来更是被诊断患有精神疾病。当时的美国社会不仅视此为认知缺陷,甚至认为是到此瑕疵,更被一些“专家”认为不配活着。罗斯玛丽悲剧的一生折射出了二十世纪美国社会在人权、女性权益、医疗伦理以及教育方式上的多重困境。 -
虚斋读客的评论
肯尼迪家族曾经全力遮掩的秘密,一口气读完~
-
妖娆猫的评论
20190405——50;围绕肯尼迪家族有心智障碍的女儿罗斯玛丽,其母罗斯也是着墨较多的另一个人物。透过这个显赫家族,也可以看出近百年来女性、教育、家庭、医疗等方面的变化。
-
小竹竹的评论
大概是资料所限,对罗斯玛丽的前半生写得很详细,但是后半生一笔带过,有些遗憾。肯尼迪家族因为罗斯玛丽而努力改善美国残障人士的境遇,令人钦佩,不过因为书的前半部分对罗斯玛丽与家人的关系描写不够多,让人不能体会为什么他们会付出如此多的心血在这件事情上面。相比罗斯玛丽,我对罗斯的人生更感到唏嘘。一个有才华的好家庭出身的女孩子,因为宗教原因和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束缚而不得不把一生献给了家庭,虽然一辈子养尊处优,培养了一大家子优秀的儿女,然而丈夫花心了一世,好几个儿女都死于非命,很难说是幸福的一生了。
-
如月乌有的评论
身为女性又有智能障碍,罗斯玛丽的双重弱势地位是悲剧拼图的第一块。她二十多岁的美丽、性感、暴躁与迷茫紧随其后。直至父母介于家族名声、政治地位间的重重考量,最终亲手将她推落到黑暗之中……如果说在前二十多年的人生里,罗斯玛丽曾享有很多关怀与爱(尽管要背负家庭的责任与期待),在额叶切除手术之后,一切伪装正常的表象就一一剥落……不论如何,她的一生是既痛苦又了不起的旅途。除了罗斯玛丽,母亲罗斯的人生也令人叹惋,令人通过这部作品看到二十世纪女性地位与生活的缩影。
-
Arya的评论
看到失语
-
(๑⁼̴̀д⁼̴́๑)的评论
入选《人物》杂志2015年度十大好书
-
Juniper的评论
“爱给了我自信,逆境给了我目标。”
-
夏言的评论
两年前听同事说了这个故事就特别感动,终于看到书了!
-
ʕ•̫͡•ʕ•̫͡•ʔ•̫͡•的评论
这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妹妹罗斯玛丽的自传作品
-
星似月的评论
揭晓肯尼迪家族隐藏数十年的秘密
-
噼里啪啦砰嘭碰的评论
神奇的人物
-
说说吧的评论
可以
-
已注销的评论
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下,是一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前半部分的罗斯玛丽还是有血有肉的后半部分就只剩轻飘飘的四个字了。
-
非常沙雕的评论
欧美文化,人道主义,小说,未知
-
天真烂漫咻咻咻的评论
罗斯玛丽的一生,是出悲剧,亦折射了数十年前美国的医疗乱象——科学与伪科学并存,父权制社会中女儿无法做主自己的身体,更遑论知情同意权——但其中尚存一丝亮光:前总统肯尼迪、参议员爱德华,以及公益人士尤妮斯,都曾为残障人士与精神障碍患者正名、维护其权益。这或许是坠落人间的折翼天使,罗斯玛丽·肯尼迪带来的最好的礼物
-
快乐的小女孩的评论
这是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的妹妹罗斯玛丽的自传作品。
罗斯玛丽•肯尼迪患有先天智能障碍,长大后被认为有精神疾病。罗斯玛丽的双亲起先找尽资源、试验各种教育方式想“治愈”她,然而收效甚微。随着她姿色出众引来异性注意,父亲为了避免闹出丑闻,在罗斯玛丽23岁时采用了当时颇具争议、后来被全球医学界废除的“大脑额叶切除术”治疗她,结果反倒致使她重残。为保护家族的声誉,罗斯玛丽被父亲偷偷送进疗养院,从此淡出公众视野,被从家族中“抹去”。 -
KEY-可以文化的评论
这是一段不应被忘记的历史,是“智能障碍”人群被污名化的历史;正是因为罗斯玛丽生于显赫家族,她的“智能障碍”才更加成为不能被说出口的秘密、不能示人的耻辱。也许我们有幸生而健康,但却不应该忽视和遗忘,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这样一个残障人士的群体,他们的权益是否得到了保护?他们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