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社会Epub+Pdf

改变社会

作者:[日] 小熊英二

分类:文化

ISBN:9787532773152

出版时间:2016-12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标签:
社会学 
社会 

内容简介

今天的日本到底在发生什么?所谓的改变社会到底是指什么?

社会会改变吗?又如何去改变?

想改变社会的人可能很多,但又并不认为真能改变社会。即便选举时去投票,即便自己当选作政治家,但如此就能改变社会吗?这样想的人应该是不在少数。

从中,可以窥见这样的一种心情:有改变当前社会之心,却并不认为交给政治家就可以。既然自己参与也不会改变,于是就不参与政治。另一方面,当看到示威游行暴发时又会想,或许……也不是不可能……

社会,会因游行示威而改变吗?经常有报社记者问我,“游行示威,又能改变什么?”“相较于游行示威,投票不是更好吗?”“不组建政党将手无缚鸡之力不是吗?”

似乎很多人认为,去投票,选出议员、政党,通过法律,这就是改变社会了。但就如本书中提到的,这不过是诞生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近代代议制民主主义思维,若死报不放,思路未免狭隘。

那么成立非营利组织呢?创业呢?革命呢?是不是就能改变社会了?但这些也依然稍嫌狭隘,都不过是近200年来出现的老套路。

那到底该怎么办呢?在回答之前,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今天的日本到底在发生什么?所谓的改变社会到底是指什么?而这本书,就是要从历史的,社会结构的,或思想的层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

章节介绍

第一章 当今日本身居何处
已成往事的“工业社会”
何谓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
自由多样的社会
年轻人的幸福指数之高出人意料
日式工业社会
日式工业社会运转失灵
问题因天灾而暴露
核电事故与工业社会
因核电站事故而改变的苏联
补贴支撑下的核电
始于战争的电力市场管制
无人负责的体制
大限将至的核电产业
核电成本
核电,日本社会问题的象征
日本已步入激变期
第二章 社会运动的变迁
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运动伽
道德主义与先锋党
新社会运动
“年轻人”和“女性”
后工业社会的社会运动
风险社会
“68年”与后工业社会
第三章 战后日本的社会运动
日本社会运动的特点
战后日本的“民主主义”
特点催生的弱点
日本社会运动中的道德主义
1960年反安保斗争与“共同体”
2000万人大签名
没有“无党派人士”的社会
战争体验与战争记忆
“保护民主主义”
收入倍增计划推出,抗议浪潮消退
共同体的瓦解
学生会的变化
大学学生会与新左翼
何谓“宗派”
大学教育普及化引发不满
新现实与旧意识的鸿沟
对高速经济增长的困惑
工业污染与市民运动
越南战争
“战后民主主义的欺瞒”
“全学联”与全学共斗会
“自由式运动”的局限
全学共斗会运动的特点
新左翼与全学共斗会
道德主义的弊端与危害
联合赤军事件
由1970年代迈向1980年代
“昭和日本”的确立
对“经济大国日本”的批判
反核电运动的历史
1980年代的“脱核电新潮流”
日本的战后“第三代”
“福岛”之后
50年不遇的严重事态
“自由”阶层的扩大
今后的社会运动
第四章 何谓民主主义
第五章 近代自由民主主义及其局限
第六章 探索不同以往的新形态
第七章 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
后记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TA的评论

    翻译可恶。为了“促进和谐”的改动不说也罢,还缺漏很多正常内容,还胡乱调整段落安排,还把博弈论译成“(竞技)游戏理论”。本来是更精致流畅的一本普及读物。幸好读书会上大家反映说还是好看的。

  • 希夷子的评论

    分析后工业时代的社会问题还算不错,中间花了40%的篇幅做各种流派的社会科学理论普及介绍是怎么回事……完全不知道巴意何在。

  • Brightmoon的评论

    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战后的日本社会以及社会运动,核电问题,日式工业社会以及1960年反安保运动、1968年全学共斗会、2011年反核游行等社会运动,民主主义等。第四至六章是独立的章节,简明扼要的讲述了从古希腊直接民主到近代笛卡尔与牛顿的思想一直到现代政治社会思想种种。民族志方法论应该翻译为常人方法论。第七章讲述了社会运动的理论以及实例。果然还是要吃火锅才能解决问题啊,哈哈哈。

  • Nanakusa的评论

    小熊英二资料搜集和归纳能力不是一般的强,和日本相关的部分都非常出色,基本涵盖了《1968》和《”民主”与”爱国”》的核心内容,后半部集中在对政治学思想史梳理,也可以看出想要将专业知识大众化的努力,不过相比前半部感觉力有未逮,有些地方稍微有点概念混淆,介绍后现代思想和社会活动论部分颇有受益。相对”大学译丛”其他品种来说是阅读友好度很高的一册,值得推荐。

  • 那我懂你意思了的评论

    很好的政治思想史入门书籍 作者的文笔也很有日式冷幽默#小熊君可是个穿紧身牛仔裤的摇滚中年呢#

  • lcy的评论

    未来非常非常想写一本以中国为背景的类似的书——这本写得极好

  • Cynthiastar的评论

    一看小标题这么密集就知道不妙,果然又是东拉西扯的大杂烩。

  • Tiffany+1的评论

    极好,书名甚至都觉得朴素了。我也认同苏格拉底的“无知之知”,就真正的辩证法来说:“已有一方洞悉终极真理”本身就不存在。关于理论的运用,就像锤子、凿子、螺丝刀,面对实际从事社会活动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谁可以提供参考,起到帮助。如何促进社会的整体性改变,关心却缺乏知识的对象,这本书实在良心干货,而对于有知识却在行动面前犹豫不决的,这本书也恰好适宜,最后,理想主义永无挽歌。

  • KuningTelur的评论

    太干净利落了

  • 曼仔的评论

    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作者的热忱很动人,但从我自己的阅读体验来说,很具体的讲日本社运的部分我看得津津有味,开始爬梳思想史和社运理论就看得我有点昏昏欲睡- -后来看后记里作者果然写这两部分都不是他的专业,他专业是做近现代日本史的。。果然人谈自己的领域的本色当行最迷人。

  • Bricoleur的评论

    2017的遗珠耶,相当有趣。虽然内容不一定都让人赞同,但写得极其深入浅出,非常干净利落有见地的文字。

  • farseer的评论

    如果17-19这三年只推荐一本书,会是这一本。网上还有卖,甚至能出版,差不多就是奇迹。收获颇丰,常读常新。行文有趣,爱不释手。除了个别语句翻译生硬,整体畅通。前半本故事多,后半本理论梳理有些跳脱,但因是大众科普,写成这样可以接受。“也有人说,自己被坚硬冰冷的墙壁包围无法发声。但我认为,这话说反了。在他人看来,不发声的你就是这面墙的一部分。关系都是塑造与被塑造的,关系不会因等待而改变。当然,一旦发声,或许就会与某些人处于一时的敌对状态,但你的真正伙伴也会出现。”是啊,前两年不停发声的时候,也被恶意怼过,但后来身边慢慢聚集一帮可以性命相托的朋友,不就是我嘛。

  • 栗子的评论

    思路非常清晰,十分好读。既梳理了社会运动的历史,又提供了适用于当下的操作方案。看的过程中时不时地联想到gilets jaunes 和icu 996。翻译特别棒!好久没有看到过这么畅快淋漓的译文了!

  • 多喜子的评论

    从一个日本通俗文化和日语爱好者的理科人的角度来看:一到三章“哇,日本社会背面果然存在不少问题”“原来就是这些问题””福岛事件果然是一个分水岭”;四到六章“看之前有点紧张,怕看不懂,一看也还好”“原来人文社科领域的那些这个主意那个思想指的是这个啊”;第七章“一些社运例子意犹未尽”“原来是一本鼓励你参与社运的书”“以后听说游行什么的,可以关注一下”“也许能够参与的社运就是在美国为亚裔争取权益吧…”。好书!有机会刷一次原版!

  • 普鲁士蓝的评论

    前半部分很有趣,介绍了核电危机下日本社会的恐慌以及为啥大家都爱用吵吵嚷嚷来刷存在感,后半部分极其无聊,变成了Poli Sci 101 西方政治思想史

  • Deetz的评论

    台版更佳。

  • JHANSI的评论

    为了写日本征文比赛而借
    和无缘社会一起借的
    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上书做背景引申
    从古希腊民主思想看起 还是有点枯燥。
    读完了社会理论与日本社会运动思考两大部分,不如“吃火锅”理论十分有趣。真希望国内何时才能真正实现:有游行自由、结社自由、言论自由的权利。把一切交给中央就可以不顾不管了嘛,青年的促进社会发展不只是党派内部,更是每个自由人的能动主动参与社会运动。

  • 的评论

    惊人地浓缩了近代以来西方思想史。看的时候,像是看新时代的《苏菲的世界》,不过更多了对当下、对自己国家日本的反思。标记页146“但在文艺复兴前后,这一认识发生了变化。此前,《圣经》中神的‘道’是这样写的,现世中的现象只是神道的反复出现,即人们的思维是演绎式思维。与此相反的,出现了通过反复观察尘世现象抵达真理这一归纳式思维。一般认为,近代科学就是由这里诞生的。”演绎→归纳(近代科学)→质疑个体存在(现象学),即近代以来,主体对客体加以认知→质疑个体存在(主体与客体,“我”与“你”并非事先存在,而是在“意向性”作用下事后建构),个体论→关系论。(页189)借此,理解了为什么牛顿在热衷科学实验的同时,还痴迷于炼金术;也明白了为什么20世纪以来人们对一切不确定,而痴迷于内心探索,出现“第三条道路”。

  • Richthofen的评论

    最早刷的原版,因为喜欢又买了中文版读第二遍,翻译得不错哦

  • 陌上花花儿开的评论

    吃火锅的比喻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