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拿1800年
作者:[德] 彼得·诺伊曼
分类:文化
ISBN:9787559868817
出版时间:2024-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歌德、黑格尔、席勒、谢林、费希特、施莱格尔……
天才总是成群地来,涌入这座宁静的小镇,激荡起世界历史的重要时刻。
充满不确定和恐惧的时代,无人知晓事情将如何发展。
空气中弥漫着战争的气息,一切都将在耶拿见分晓。
未来从未如此不确定,似乎还未到来,就已成为过去。时间裂成了此前和此后。
新世纪即将到来,人们无路可退。当革命在巴黎已宣告结束,它在耶拿才刚刚开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哲学人物群像著作,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耶拿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法国大革命之后,德国小镇耶拿成了德意志知识生活和知识精英的据点。歌德、谢林、施莱格尔兄弟、蒂克和诺瓦利斯等汇聚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思想家社区,不仅探讨科学、形而上学问题,还探讨政治和人文问题。他们不仅质疑社会传统,还决定重新思考当时的世界。他们对个人和自然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后来人对现实的理解,为现代社会的到来做了相应的思想观念准备。
——————————
【编辑推荐】
穿越时空,巡礼19世纪初哲学思想的革命中心
《耶拿1800年》探索耶拿如何从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变成19世纪初一群青年诗人和思想家的思想交流中心,又是如何深刻影响了现代对自由和现实的理解,更展示了他们如何通过挑战传统观念,引发哲学和文化的重大变革。
回到日常,深入情境,看思想巨擘们的爱与忧愁
彼得·诺依曼详细描述了包括歌德、黑格尔、席勒、施莱格尔等文化巨人的日常交往,以其幽默和优雅的笔触,生动描绘了这群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思想争鸣,使《耶拿1800年》成为一部兼具知识性和情感丰富的历史作品。
——————————
【专家推荐】
《耶拿1800年》以生动、热情和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世纪之交居住在耶拿大学城(或附近)的一群刚刚崭露头角的德国哲学家、诗人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思想。彼得·诺依曼拒绝将个人生活与哲学思想分开,从而为这一时期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他的文笔生动诗意,他对细节的观察异常敏锐,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述了这些德国思想家的历史背景、思想、政治观点和个人生活。成就斐然。
——加布里埃尔·戈特利布,泽维尔大学哲学副教授
这就是思想史该有的书写方式:丰富多彩且巧妙。阅读《耶拿1800年》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魔术师时代》作者
章节介绍
分 晓
第一部分 未竟的革命
风暴之眼 :哲学席卷欧陆
自由的冒险 :伯默夫人涉足革命
致以最美好的问候,您的外部世界 :费希特、谢林与自我
伟大的剧院 :排练时间
德累斯顿为了艺术效果的停顿 :在圣母的臂弯中
第二部分 岁月的馈赠
至美的混乱 :《卢琴德》,或无畏的爱
想象的主体 :法律面前的费希特
援助之手 :往返月球
锤还是被锤 :文学恶作剧
从山上下来的老大师 :与歌德在天堂
间奏曲 :被推迟的世纪
创造历史 :席勒和萨拉拿风暴
恼人的布道者 :诺瓦利斯与未来的宗教
没有疆土的统治者 :光荣逃亡者家族
第三部分 躁动的世界精神
菜农与学者 :对深渊的猜想
沉重如铅的时刻 :遭受攻击的谢林
黑格尔和胡桃夹子 :哲学不是混合坚果
十五分钟的康德 :斯塔尔夫人的邀请
开垦新领域 :在诗歌的矿藏中
前 夜
生命之路 :后来的事
大事记
参考文献
网盘地址:
书友评论
-
洛兹尼茶的评论
在西方,文学与哲学总是能够接过处于低迷期的政治行动的普罗米修斯之火。
-
BLASTILL的评论
近期最沉迷的一本。耶拿入迷者福音。看历史书上的人物在其中悦动的感觉太爽了。
轻快有节奏地展开耶拿文学哲学探索的画卷,从施莱格尔兄弟一直到黑格尔,优秀的作品和艺术家如雨后春笋,精神的高光在耶拿聚集,又随着战争陷落转换到下一个精神阵地……回味无穷。
PS书里形容蛮俏皮有趣的,and你们耶拿小团体是不是人人爱歌德! -
韧勉的评论
本书以历史群像的形式,将1800年在耶拿大学任教、求学的各位哲学家歌德、黑格尔、席勒、谢林、费希特、施莱格尔兄弟的故事穿起来,让我们见证德国哲学的荣耀时刻,作者选择的大多并不是哲学思想的萌发瞬间,而是德国艺术、文化、戏剧这些代表德意志文化原生态的元素的共同淬炼,才能熔断出哲学的高企。
-
今天的栗子到啦的评论
很好的题目,但写得有一点点轻浮。其实不太对题,没有写出地点耶拿和时间1800年,而是较散漫地在人物与人物的交情和矛盾中切换,从中感受到的,也是人和人协作的“契机”,而耶拿和1800年是这“契机”的载体。在这些人物中,最有触动的是在复杂人际关系中,被这些享有声名的人共同喜爱的、早慧却突然病逝的小女孩奥古斯特,死后仍造成争执,但争执反而使她的墓前只有一块石头,返璞归真。以及不太合时宜的诺瓦利斯对哲学和诗学的阐释:哲学是一种Heimweh(乡愁),表达了一种回到一个从未有人去过的地方的渴望;Poiesis并非文学创作的过程,而是每天都需要践行的生活方式,于是在这些人中,惟他有一份与开采煤矿相关的工作,而他把这份工作也变作一种对诗的写作。
-
云破月来啥弄影的评论
洋洋洒洒又灵动跳脱的叙事,将繁杂的情事,动荡的时局,炽烈的哲思革命与诚挚的文艺热情熔炼为一幅斑驳画卷。歌德席勒与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康德与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纵横交错而星光璀璨的三代豪杰,耶拿,德意志的华山。
-
胡小猴的评论
一批即将改变世界的大脑的发育过程以及它们主人的一段烦恼而丰饶的人生,作者将思想和生活糅成一片,有一定深度却不失之枯燥晦涩,这样的写法引人入胜乃至激动人心。
-
祝羽捷的评论
之前我对耶拿不甚了解,这本书让我得以窥见耶拿——默默无闻的小镇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变身为德意志知识精英的圣地。歌德、谢林、施莱格尔兄弟科学、形而上学、政治和人文议题上的深刻探讨和激烈争鸣,同时触摸到了他们的日常情感和生活细节。耶拿成为一种符号,青年诗人和思想家的思想熔炉,在这里塑造现代对自由和现实的理解。
专家们的推荐更是对这本书的深情告白。
-
童想的评论
三星给内容,对于耶拿群像做了粗浅的介绍,主体信息基本之前都是已经很熟悉了,新信息不多。译文可读性不错,加一星。
-
小红的评论
充满不确定和恐惧的时代,无人知晓事情将如何发展,而这一切都将在耶拿得到答案。
-
时间之葬的评论
一个独特的历史横切片。当法国大革命吸引了整个欧洲的目光时,小镇耶拿暗自涌动着一场主宰了后来两个世纪的哲学革命。作者书写的笔触像是某种集体日记,随意、散漫但时而又精确、深邃。歌德就像是一颗恒星,所有在此流经的人都不自觉地围着他旋转。
-
基瑞尔的评论
耶拿大学城会很容易让人想到曼哈顿计划之下的Los Alamos,也仿佛齐聚业界精英,然后齐力促成思维上的碰撞;而改变又似乎在悄然发生,并产生如此多的影响和一些让人很好奇的秘辛追溯。作者很明白自己不全是在写本哲学著作,因此在基调上做得很“轻”;也试图在介绍思想之外,穿插一定人物轶事。但可能因此让本书很走马观花,让人稍微觉得想要涵盖的东西太多,但篇幅又很短。大概能懂那种对彼时“氛围”的刻画,它的落点也让人唏嘘;但显然需要更好的结构。【2024 #64】
-
墨墨等侯的评论
这本书中,作者带我们重新领略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的思想根源,和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成长之路,在新的世纪到来时逐渐找到通往未来的思想之路。
-
乙左左的评论
以小镇耶拿为中心,时间线性地描摹相关的哲学人物,读出了某种音乐性,贯穿始末的卡罗琳,席勒、歌德、谢林、费希特天才们的跃动交汇,最后登场的黑格尔则带着某种宣告性的强音。歌德相关的文字读来总是让人联想到昆德拉笔下的形象。整体写得较浅,有一些诗的调性。
-
的评论
和耶拿的Symphilosophie一样,迅速烂尾了
-
xingfuyxh的评论
《耶拿1800年》这本书描述了歌德、黑格尔等一批思想巨擘在耶拿小镇的思想交流与交锋,既有历史价值,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写出了耶拿这个小镇成为思想交流中心的辉煌,也写出了诸多文化巨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故事。读来生动有趣。
-
苏伊卡的评论
速通完毕,能不能用这种写法写1917年的时的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阿,想看
-
AngeticalBiz的评论
当法国的皇帝酝酿着征服欧陆,另一些同样闪耀的名字也设想着哲学上的统一。对他们来说,战争时近时远,近到亲笔写下的戏剧,远到又仿佛只停留在概念的层面;奇妙的是,尽管他们都以作品传世,而崇高的形而上学或美学的探索也的确占据了他们大半个精神世界,当回首却会发现,私人的爱恨友谊提携疏远,经济上的拮据或宽裕,以及永恒常在的疾病才是更具体的波澜。1800年的耶拿在这里被凝炼成风暴之眼的意象:政治、思想上的动荡正让整个世界天翻地覆,但处在时间地理中点的1800年耶拿却享有难得的、被称为日常的平静。没有为书中人赋予一段判词的笃定,也绝不卖弄后见之明,只呈现彼此关联的许多瞬间:思想中的头脑如何受到凡尘俗世与超然理念两方面的掌控;怎样的波折让人们在巧合的联结下彼此贴近,又是怎样的波折让他们风流云散、永不复还。
-
空山驿马的评论
哲学博士对一段思想史的的文学化书写——歌德、席勒与谢林、费希特……从易北河到萨勒河,诗人、哲学家、艺术家在此间的交集、激发、迭继,世纪之交萨克森-魏玛公国之文化场景的浮光掠影,引我们回到远在“德意志帝国”成型之前的“自由精神的故乡”:是“诗歌和哲学共同将人类精神提升到最高境界”。1800年前后的德意志思想文化景观,完全够一本大部头,先验哲学15分钟讲明白,或者要15年。
-
褐雨燕的评论
看到最后的大事记才发现事情不过发生在世纪之交的四五年间。下意识地以为美好的时间会永远持存。
-
燃烧的苏萨娜的评论
德国人仅仅在思想中让历史驰骋,德国人在报刊、书信和沙龙中完成法国人在现实中用铁、血与意识形态的实现的世界革命
“哲学是一种乡愁,是一种在任何地方都想要回家的冲动”
德国人,你们要如何足不沾地地回到那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