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刻的巨变Epub+Pdf

最后一刻的巨变

作者:[美] 格蕾丝·佩雷

分类:小说

ISBN:9787572607967

出版时间2023-2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我过着女人的生活,我写下这些故事。”(格蕾丝·佩雷)

格蕾丝·佩雷是著名的美国作家,其作品受到了村上春树、苏珊·桑塔格、安吉拉·卡特、萨尔曼·拉什迪等众多国际知名作家的一致推崇。这部格蕾丝·佩雷的短篇精选集出版时,进入了同年美国普利策奖及国家图书奖的决选名单。在本书中,佩雷以独特的洞见和对人物的怜悯之心,讲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的爱与冲突,描摹了女性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困境和困惑。

名家评论:

格蕾丝·佩雷让我又哭又笑又羡慕。她是那种少有的天生的作家,风格与任何人都不一样:有趣,悲伤,简洁,谦逊,有力,准确。——苏珊·桑塔格

关于为什么要翻译她的作品,我只能说:“不管怎样,她的作品一定要由我来翻译。”这与我第一次读雷蒙德 ·卡佛的作品时所感受到的大致是同一种情感。——村上春树(村上春树翻译她的三部短篇小说集)

从技艺上来说,佩雷的作品让长篇小说这个门类显得多余。她笔下的角色内心生活丰富的程度,远胜于大多数人的长篇……她的文笔是诗性的奇迹。——安吉拉·卡特

格蕾丝·佩雷是我知道的最睿智最优雅最简洁的作家……很少有作家能在作品抓到及时的声音、口语的节奏,而她深刻有趣的短篇小说做到了。——厄休拉·K.勒古恩

一部充满力量的绝佳集子,安静地革新了许多东西……满溢着轻蔑而粗糙的幽默,悲伤,以及宽容。在这本书里,生活与语言是同义词。这是最高褒奖。了不起的书。——阿莉·史密斯

以壮阔的喜剧诠释了孤独、欲望、自私与疲惫,丝毫不惺惺作态。——菲利普·罗斯

这些或长或短的故事饱含力量,再次表明好作品永不会磨灭。这些故事讲的是我们都可以讲述都在经历的故事,离奇但又庸常……在这些故事营造的世界里,孩子、死者、家具与零食,一切都那么可爱和栩栩如生。而他们一旦被写出来,就永远不会被遗忘。——萨尔曼·拉什迪

格蕾丝·佩雷是20世纪独具风格的杰出作家之一。——乔治·桑德斯

章节介绍

_
※ 人的小小烦恼(1959)※
003 再见, 好运
020 一个女人, 年轻而衰老
039 淡粉色的烤肉
051 最洪亮的声音
062 竞赛
076 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102 不可更改的直径
125 漫长快乐的人生中两则伤心简短的故事
149 猿形毕露
176 漂浮的真相
_
※ 最后一刻的巨变(1974)※
195 渴望
199 债务
203 距离
219 下午的菲丝
241 曲调阴沉
246 活着
250 来吧,你们这些艺术之子
261 树上的菲丝
292 撒母耳
296 负重之人
303 最后一刻的巨变
328 政治事务
332 东北操场
336 小姑娘
345 与父亲的谈话
354 移民故事
360 长跑选手!
_
※ 当天晚些时候(1985)※
389 爱
394 绝迹语言里的空想家
424 在花园里
430 拉维尼亚: 一个古老的故事
437 朋友们
457 当时, 或一个玩笑的历史
460 焦虑
465 在这个国家, 但使用着别国的语言, 我的姨妈拒绝嫁给那个人人都希望她嫁的男人
467 母亲
469 鲁西和伊迪
481 一个男人向我讲述了他一生的故事
483 听故事的人
496 这是我的玩具发明家朋友乔治的故事
498 扎格罗斯基说
526 倾听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安吉可的评论

    格蕾丝·佩雷是那种不管不顾的作者,她不在乎读者是否能够看懂她的故事,甚至不在乎自己究竟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就那样提起笔来写下第一句,然后就顺着自己的思路不管不顾地自顾自地讲述下去,你永远不知道她的文字会将你引向哪里。但读着读着你就会发现格蕾丝·佩雷的文字中含着一种独特的节奏,就像乘上了一艘暴风雨中的船,那摇摆的波浪在某个特定的频率里竟然与你的灵魂产生了一种微妙的共振,反而让人产生了迷恋。

  • 王小刀的评论

    围绕着女性生活与成长延伸开各个不同的命题,由一个母题发展到不同的故事场景,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挂着各不相同的树叶与果实。

  • 舒歌已回到坝上的评论

    不是我喜欢读的那类短篇。除去一些句子给人犀利有洞见的感觉外,故事情节不怎么动人。有时候,太多刻意的嘲讽语气甚至让人有些不适。

  • Chole_Ma的评论

    女子的困境竟如此相同……

  • Portia的评论

    對平凡日常生活的天馬行空地書寫,特別是靈魂人物菲絲幾乎將一團亂糟的瑣碎日子過成了一種慶典。我喜歡的那些篇目都帶著一些狡黠,突發如小小驚雷的事件成為正常,比如《一個女人,年輕而衰老》與《扎格羅斯基說》,《漫長快樂的人生中兩則傷心簡短的故事》和《長跑選手》太有生活的詼諧,我覺得「二手男孩撫養人」這個稱謂再難忘懷。

  • 七十陈雨的评论

    读得我好煎熬

  • 糖罐子的评论

    确实有那种“最后一刻的巨变”的那种戛然而止又觉得好像只能如此。短篇小说有一种很锋利的感觉,像精巧的匕首。其中一个短篇借人物之口说:希望无论是现实人物还是有虚构人物,都希望他们有开放的命运。这本书里很多的男男女女都看似有很“开放”命运,但好像又总是会下沉下沉最后仍然得与所谓宿命struggle。反正读完让我有种恍然若失吧。

  • K的评论

    读下去就慢慢和她熟悉起来。佩雷的人物可爱,是那种即使身处“世界大战”依然可爱的古怪,因为她的语言会跳舞(这正是她面对残酷的方式),让事情和感觉一起摇晃,接受来自四面的力量。她在用另一个世界的言说方式面对这个世界令人伤心的事情。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孩子,长者和青年,家庭生活和政治事务,都是琐碎的日常,都是巨变,都在最后一刻,变成人的监狱。另外,也许对她来说,“童年”是矛盾的深渊,既让人爱怜,又让人恐惧。

  • 邵兵的评论

    没有我喜欢的小说。

  • 谈雷的评论

    冗长重复破碎

  • 四六酱的评论

    每个有社交经验的成年人应该或者终归会遇到这样一个诉说者:她并非无缘无故就走到你面前,开始了犹如白开水般的叨逼…呃…自说自话。这种聆(阅)听(读)有我们自己的责任,因为这是我们的选择,于是我们为这种选择经受了痛苦和懊悔,因为这本印刷物里的书写都只是一种个人对事件的平铺直叙、臆想和发泄,它无关文学,却总觉得自己披挂上了“文学”一种叫“小说”的外衣。格蕾丝·佩雷的“文学”自信堪比杨本芬,以为动了笔写下了东西就可以跻身作家之列,可她和露西亚·伯林一样不知道什么叫止于无能,更不会像理查德·耶茨般,真的热爱文学,笔耕不辍最后能以勤奋到达某个彼岸。——我熬了半本书最终被写/译两个半吊子(这都多说了)劝退,2023年的最后一个月,本酱不想再被可笑的自我感动派女权荼毒了。

  • 於篱的评论

    为爱而活的女孩子被成为第三者,因为生育变得肥胖的妻子被丈夫抛弃,在孩子吵闹的家庭生活中得不到一分钟喘息时间妈妈……
    佩雷笔下的描写对象是每个家庭生活里都可能会出现的女性,视角非常独特。并且佩雷本就是一位家庭主妇,她从女性作为妻子、作为母亲的日常生活出发,讲述每一个女性会面对的困境:爱情、欲望、婚姻、孩子……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会反复看见一个普通的女性在她支离破碎的生活里挣扎,看完总觉得很惆怅…

  • 姜问句的评论

    大多数篇目都无甚感觉,喜欢《再见,好运》,《一个女人,年轻而衰老》和《不可更改的直径》。
    另:翻译腔有点重……

  • 喜喜的评论

    每篇都是由人物的对话织构起来的生活切片,感觉像一幕幕的情景剧。聚焦的都是女性在日常中的境遇,婚外情中的第三者,单身母亲,婚姻中的困境…絮絮叨叨的碎碎念,还带着一丝自以为是的幽默与狡黠,可惜我既没觉得有趣,也没觉得深刻,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就像旁听了一下午已婚妇女的茶话会….

  • 布拉格西的评论

    “除了恶劣的日子、糟糕的男人,我们一无所有。我们没有钱,时间全是碎片,还有蟑螂,星期天无事可做,只能带孩子们去中央公园……”一本讲述女性群体故事的书,也有关人在家庭生活中的困境,极其惨烈又如此真实。喜欢的篇目很多,尤其是最后一篇,仿佛所有的故事都走向了终结,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 格格巫的评论

    佩雷的小说就是女性日常生活的细节所组成,而这种细节也可以说就是她小说的生命力所在。从这些细节中,我们最终可以看到女性在整个生活乃至社会环境中面临的种种问题。

  • 白噗噗呀~的评论

    封面设计给两分吧,看得如此地艰难和痛苦。首先是没有任何的美感,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本人水平就这样,又臭又长,应该改名为随便的日记,而不是短篇小说集。其次是人物的名字重复出现,不知道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当成真实的,前一篇死亡的人后一篇又出现,当成虚构的,又没有那个文字水平。大量的人物凭空出现,像是作者自己都认识,默认了谁是谁,问题就是,读者一个都不认识。还有什么女性生活,围绕在几个男人里,孩子里,逃不脱,无聊ớ ₃ờ。

  • Dody 妈的评论

    “我爸回来不是为了跟我妈做爱的,而是舍弃不下第二天的三餐”。这些生活化的观察真的太会写,写了女性的功能是长久使用的,而爱是疯狂的是易逝的,是求而不得又难以忘却的。很门罗的感觉

  • 木小木的Daily的评论

    我想,在那个时代下写作的女性
    很难不被女.性主义的浪潮裹挟
    命运替她们选择出生地
    一定是为了打响最强音

    我希望这本书,不止女性来读

  • 杨那人的评论

    格蕾丝·佩蕾的小说是山峦上的庙宇,它供奉着那座罹患于阴性庸常的微物之神。那些她带着孩子去华盛顿广场无所事事的日子似乎是必然的肇始。在她戏谑,揶揄的戏剧化语言之下,都是“再见,好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