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传Epub+Pdf

侯麦传

作者:[法] 安托万·德·巴克

/

[法] 诺尔·艾柏

分类:传记

ISBN:9787208156500

出版时间2020-6-3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标签:
传记 

内容简介

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

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章节介绍

推荐序 神秘:侯麦电影与人生的全部表达
序言 谜一样的“大莫莫”
第一章 莫里斯·谢赫的青年时代 1920—1945
第二章 从谢赫到侯麦 1945—1957
第三章 在《狮子星座》下 1959—1962
第四章 《电影手册》时期 1957—1963
第五章 实验室时期1963—1970
第六章 四个道德故事 1966—1972
第七章 关于德国与教学活动 1969—1994
第八章 寻找帕西法尔的足迹 1978—1979
第九章 六部喜剧与谚语 1980—1986
第十章 城市的侯麦与乡村的侯麦 1973—1995
第十一章 光影四季 1989—1998
第十二章 拍摄历史 1998—2004
第十三章 冬天的故事 2006—2007
第十四章 病痛折磨 2001—2010
注释
电影目录
所选参考文献
致谢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mandyzyx的评论

    以毕生作品制作过程内容为主;还是译名统一问题(无论是文中还是文外,很遗憾)、错别字问题,细节错误问题,以及对翻译质量的怀疑(暂时无从考证);成篇累积的细节错误太令人失望了,这绝对与侯麦精神相悖;可是还是要读下去,这是现时阅书的悖论窘境;

  • 狮子想来吃小猴的评论

    关于我热爱的导演的一切。

  • 游离我身的评论

    侯麦的人生太有意思了,莫里斯·谢赫和埃里克·侯麦的双重人生,还有各种新浪潮年代的八卦史料,尤其记得侯麦在当老师的时候,“返回巴黎的火车上,我经常遇到一个爱抽烟的人,也总是躲开他,从他说话能听出他在亨利—布里松中学教哲学,后来有一天,我又得知他叫吉尔·德勒兹。但我从来没和他说过话。”他的镜头从源头捕捉艺术情感,与其它艺术保持连续不断的、不乏冲突的对话,关乎一种安身立命的终极情怀。翻译值得加分。

  • 欢乐分裂的评论

    4.5;错字/校对扣半星。符合理想中的传记方式——既有生平事件的堆叠,兼有对其作品的深度探讨,调研细致,以“双面侯麦”为贯穿主线全面认知这位严谨、羞涩、保守、温和、低调、俭省的新浪潮旗手,一个完美主义的强迫症患者,一个沉迷于写作、历史、绘画、音乐、建筑的全才;许多细节写得妙趣横生,无法想象端庄如许的大导演竟如此呆萌可爱。
    起步于文学,早期小说成为日后创作的蓝本,电影从“最后一门艺术”变成生命中“第一艺术”,将文学理想寄托于光影,终生秉持让古典主义在电影中复活的理念;不容忍任何形式的暴力,谨慎审视当下,电影是“20世纪的大教堂”;空间的组织是首要之事,确认人物在空间内的运动态势与目光视线的占用度,恰恰是电影镜头的优势。
    每部电影完成都面临褒贬不一的争论,回望后期历史作品,应给予不同评价。

  • 像何首乌一样的评论

    #大部头打卡#侯麦到底是怎么一个人,是早在看完《绿光》《双姝奇缘》读完他写的情感故事后就特别想了解的。读费里尼的口述自传《小丑的流浪》的同时读侯麦的这本传,就更能凸显他的细腻和温情(费里尼的温情比较“意大利”,尽管有着罗马的古典文化底蕴。我这么觉得的),两位导演的画作都很是贴合他们本人的性格。时不时翻开书中配的侯麦照片,想他是如何经历传中所写事件,好像可以离这位导演更近。今年是侯麦诞辰百年,据说资料馆放完费里尼的影展就办侯麦的?惊叫!这好像不是短评了……

  • Tired Hippo的评论

    称得上资料层面上的侯麦手册,看得一本满足:双重生活,通向真实和日常的独特路径,伪装成古典追求的现代性,等等,当然还有这等猛料:童年侯麦曾在花园里捡树枝用来烧贞德。

  • /;的评论

    爽 这才叫biography

  • 张震老婆(V)的评论

    1、侯麦电影爱好者必入;2、翻译有些问题,但不影响阅读;3、导演都是控制狂,侯麦是控制狂中的控制狂;4、侯麦的宗教意识、保守性和不能回避的种族主义(虽然蛮温和)都是我不喜欢的,但仍然喜欢他的电影,他把人性写得真太有意思了。5、好自私的人啊,把家庭和电影截然分开,或许这是他维护创作的本能。

  • 小木匠的评论

    2/3

  • 写字的七七的评论

    怎么说呢,这世上聒噪的人大都相同,一边聒噪一边干涉别人的人生,静谧的人却各有不同,在克制和不断丰富自己领域的时候晴耕雨读般静谧~

  • FEAREATSSOUL的评论

    时候未到。读了一部分。候麦电影虽然欣赏,但必须心静才能看得下去。看完候麦电影再读传记,效果更佳。

  • 的评论

    他的一生都是克己 就算是在电影影像中也做不到随心所欲

  • 唐朝的评论

    非常翔实的侯麦传记,按照时间线梳理他在学生、老师、影评人、导演等身份下的活动,涵盖了他所有重要作品的创作经过,涉及他的创作偏好、方法以及他的保守思想,他和新浪潮小将们的情义和“恩怨”。不过细究的话,也有一些前后矛盾的事实表述,比如说到侯麦的晚年,不能自己做公车去公司,需要同事陪伴,但后文又说这位同事和侯麦的家人从未见过面,这听起来有点不合理。

  • k的评论

    这一生拥有两个身份,一个是导演,一个是普通人,真好。自传自己写可能会更深一些,别人写像是按照顺序讲故事,还讲的不太好~

  • Muto的评论

    倘若侯麦是一个谜,那么阅读《侯麦传》便是一场令人着迷的解谜游戏。

  • 赛璐珞和大理石的评论

    温和的右倾、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至上者;虔诚的天主教徒;当拍电影时得到了其他艺术无法给予的幸福;喜欢与女性朋友交往;真诚的偷窥者;理论家与教师;新浪潮的所有人都背叛过自己的经验。

  • 明浅老师的评论

    莫里斯·谢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