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Epub+Pdf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

作者:(美) 埃里克·坎德尔

分类:生活

ISBN:9787559676443

出版时间:2024-7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标签:
心理学 
科普 
心理 
医学 
 

内容简介

精神疾病是21世纪的流行病,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超10亿人。

比精神疾病本身更可怕的,是污名化、病耻感和歧视:精神疾病和未成年是犯罪的“免死金牌”?患上抑郁是因为不懂事?肥胖是自我放纵造成的?成瘾是坏人做出的坏行为?

大脑中有860亿个神经元通过非常精确的连接相互交流,但这些连接可能因损伤或疾病而改变,也可能在发育过程中无法正常形成,甚至根本无法形成。如果困扰人类的很多疾病与大脑硬件出问题有关,那许多污名化和歧视就站不住脚。

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兼诺奖得主,以短小精干的篇幅,综合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精神病态行为、成瘾障碍等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解析究竟大脑出了什么状况?为什么出状况?我们该如何应对?

编辑推荐:

◎人类疾病已进入“精神疾病时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精神疾病都呈高发态势,另一方面我们却对精神疾病缺乏足够的认识或存在认知偏差。

截至2022年,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超10亿人。就我国而言,目前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已达17%,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儿童青少年整体精神障碍流行率高达17.5%,但其中得到合适诊断治疗的不到20%。我们不仅精神科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够,公众的精神健康素养也很不足。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或他人是生病了,哪怕知道了往往也会因病耻感而讳疾忌医。对此,本书作者坎德尔说,“教育和科学是我们消除污名的最佳手段。”

◎本书有助于我们改写对精神疾患的认识,以更理性的方式去对待;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精神健康素养,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应对精神疾病。

本书引入了疾病患者的真实案例,让读者可以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书内的七十余幅配图使知识更为直观,各类图表有助于读者理解生物学机制,而患者的艺术作品能让我们直接感受到他们不被束缚的创造力。坎德尔理性解析了不同疗法的利弊,有助于深化我们对于“治疗”的认识,同时,他直接驳斥了各种污名、偏见,引入各方观点对读者有可能关心和好奇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让我们加深对人性和这个世界的理解,在需要的时候更好地支持自己和家人。

◎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精湛的科学写作功力,造就“心理障碍一本通”。

市面上介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要么是篇幅很长的专业教材,要么局限于单一病种,主要是为患者及其家人撰写的心理咨询和自助读物;本书则以短小精干的篇幅,涵盖了神经与精神疾病的主要病种,让我们知道这些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各种疗法及其优势和不足,等等。篇幅不大,却有助于我们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

娜丁·伯克·哈里斯说过:“一旦你了解了你的身体和大脑在特定情况下是如何反应的,你就可以在处理事情时保持主动。遇到能触发应激反应的因素,你就知道如何支持自己和你爱的人。”相信本书对所有读者来说,会是科学认识心理障碍的一本通、提升自身精神健康素养的必读书。

哲学家陈嘉映、神经科学家约翰·E.道林、精神病学家徐一峰、神经生物学家仇子龙、演员陈冲跨界联袂推荐:

我曾读过诺奖得主坎德尔的《追寻记忆的痕迹》,做过推荐。从脑科学角度说,这一部《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内容更加系统翔实。坎德尔从脑科学的视角论述了心智的诸种方面,从记忆机制到艺术创造力,从身份认同到自由意志,为这些老议题提供了新洞见。我们不仅能看到心智生物学的新知如何改写我们对精神疾患的认识,而且也能借此拓展我们对人性和这个世界的理解。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浙大城市学院特聘教授

这本书回归了埃里克·坎德尔最初对人类心智及其障碍的兴趣,是一座信息金矿。书中深入介绍了认知和神经方面的大脑疾病: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还不知道什么。坎德尔着重强调我们目前对各种大脑疾病的认识,主要是通过该领域应用的两种相对较新的技术方法:遗传分析和脑成像。我对这本书将临床症状与神经生物学(已发现的大脑障碍的解剖和分子水平变化)融为一体表示赞赏。我向任何想了解人类对大脑疾病的探索进程的读者强烈推荐这本书。

——约翰·E.道林,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荣休教授

这是一本关于大脑的神经生物学相关性和精神病学临床科学基础的科普巨著,坎德尔写得非常精彩,让人不忍释卷。与一般科普不同的是,它同时兼具当今神经科学领域基础与临床最新进展,包括作者自己的记忆研究前沿工作,以及许多患者对自我症状的生动描绘,把一般晦涩难懂的神经系统结构、功能与人们日常体验的联系简明生动地表达出来,分寸感把握很到位,也很好地梳理了现代精神医学和心理治疗的发展简史。他对创造力的大脑机制的观点显示出非同凡响的洞察力。在新心智生物学的框架下,神经精神疾病、发育与遗传易感素质、学习与记忆、人类行为、意识本质、精神分析等等被有机地串联起来,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由此开启一段探索大脑与心智之旅。

——徐一峰,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脑健康研究院院长、上海市重性精神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坎德尔是诺奖获得者,脑科学大师,也是科学写作的大师。他曾创作过自传《追寻记忆的痕迹》、《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等诸多科普名著。《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是他撰写的关于脑疾病的一本科普小书,说小书是因为篇幅并不大。对于种类繁多、原因复杂的脑疾病,即使是厚厚的大部头也很难跟大众讲明白其来龙去脉。在这本书里,坎德尔再次展现出精湛的科学写作功力,并非面面俱到,而是对当前最重要的脑疾病做了精彩的“画龙点睛”。例如对于孤独症,他认为关键的问题在于大脑中分管社会功能的脑区出现了异常,对于情绪障碍疾病例如抑郁症,他提出可能是由于分管情绪与记忆的脑区连接出现了异常,等等。由于脑疾病的研究还在不断进行之中,这些点睛之笔并非一定是疾病的真正原因,但坎德尔出于数十年的脑科学研究思考,确实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科学观点,不仅对于大众理解脑疾病有帮助,对于我们专业研究者也提供了专业的视角。对于脑科学或脑疾病感兴趣的读者而言,相信这本书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入门读物。

——仇子龙,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松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脑神经科学曾经是我母亲最感兴趣的话题。2020年她患癌症住院,我回来陪她,买了一本埃里克·坎德尔写的The Disordered Mind(即《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英文原版)。我想从中理解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病,也想跟她分享一下这个领域最新的发展。见我读书,母亲问,你在看什么书?我说,一本很棒的科普,通过研究孤独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成瘾等疾病,去理解思维、情感、行为、记忆和创造力。

当时母亲已经无法从真正意义上阅读,因为她失去了存储新信息的能力。但我仍想借这本书跟她聊天,我说,坎德尔因研究“学习与记忆存储”,在2000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她拿过书看里面的插图。我说,这本书企图探讨人类最困难的一个问题:我们的心灵,我们个人的自我感,是如何从大脑的物质中产生的?她说,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问题,数百亿神经元是如何产生了意识的?不过人用意识去理解意识,能有答案吗?

那个时刻,清醒像一道闪电划过了母亲头脑的夜空。两分钟后,她完全忘记了这场对话,令我怀疑它是否真的发生过。回想起来,那是我和母亲最后一次有实质的交流。

——陈冲,影视演员、电影导演、编剧

媒体推荐:

埃里克·坎德尔的发现真正改变了我们对大脑功能的理解。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词

坎德尔本人在关于精神疾病与艺术创造力的一章中架起了科学和人文学的桥梁。他还试图将克雷佩林式的生物学与更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相调和,正确抨击了这两种方法之间的错误二分法,认为这两种方法在实践中都作用于大脑。

——艾伦·贾萨诺夫,麻省理工学院神经生物工程教授,《纽约时报书评》

内容简介:

世界知名神经科学家、精神科医生、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坎德尔,以短小精干的篇幅,综合当前学界的最新研究,为我们阐明孤独症、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本书首先探讨了产生我们心智的大脑过程如何变得紊乱,从而造成了困扰人类的各种破坏性疾病。研究这些紊乱过程对于增进我们对大脑正常运作的理解,以及寻找治疗这些障碍的新方法至关重要。其次,研究大脑功能的正常变化可以丰富我们对大脑运作方式的理解,比如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如何分化,将决定我们的性别和性别认同。最后,本书展示了生物学取向的心智研究如何开始揭示创造力和意识的奥秘,其中特别注意到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案例。

虽然很多神经和精神疾病我们都听说过,但并未真正了解,结果是我们对这些疾病和病人有太多误解、偏见与恐惧,而这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本书从科普角度为我们解释了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病因是什么,病人通常是怎么发病的,症状有哪些,科学家做过哪些探索,现有疗法有哪些,其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相信多一分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就能少一分望文生义、误解乃至污名化。

章节介绍

译者序
前 言
1 大脑障碍——理解健康大脑的一扇窗
2 孤独症谱系障碍——社会脑发育异常
3 抑郁症与双相障碍——负责情绪、思维和记忆的脑区之间失连
4 精神分裂症——多基因与环境共同影响大脑发育
5 健忘与痴呆——影响记忆功能的神经障碍
6 大脑障碍与艺术——由大脑异常激发的创造力
7 帕金森病与亨廷顿病——影响运动功能的神经障碍
8 焦虑症与精神病态行为——调控情绪与决策的脑区异常
9 成瘾障碍——大脑的奖赏系统受损
10 性分化与性别认同——受大脑支配的性别特定行为
11 意识——人脑最大的未解之谜
结 论
注 释
致 谢
译名对照表

网盘地址:

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Epub+Pdf

书友评论

  • 闻夕felicity的评论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一个学渣,你找人来给你讲题,学霸能给你把这道题讲明白、以后这种题你都会做了;而学神能给你把题背后更深的逻辑讲明白,你不仅会做这种题、千变万化的考法你也会了,不仅会了,还学会抢答了。给你讲知识的科普,是学霸写的。让你学会抢答的科普,是学神写的,他的讲法是给你讲在认知逻辑上更深一层的所以然,讲完你就打通了任督二脉,不仅这个题会了,以前你感觉好像会但又有些地方吃不准的陈年老题突然也会了。我读这本《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就是一种学神给我讲题的感觉。

  • Jonathan的评论

    用一本书的内容去解释孤独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等等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成因和治疗方式明显不现实,每一种病症都是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的探索和研究。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阐明了这些疾病背后的生物学机制,是大脑的紊乱导致的一些列续发的破坏性过程导致了这些疾病的出现。对于这一理解有助于寻找治疗这些疾病的新方法。读完这本书就觉得人类这么伟大但对于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却知之甚少仿佛只看到了大海里的几座岛屿而已。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从科普角度击破了那些对神经疾病污名化和歧视的观点,我们太多人对这些疾病还是有很大的误解偏见和恐惧,这往往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 阿梦的评论

    单从书名来看,埃里克·坎德尔的《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很容易与卡伦·霍妮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弄混。虽然二人都被称作是精神病医生,但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却有着千差万别。埃里克·坎德尔基于的是神经病学(脑科学/神经科学),卡伦·霍妮基于的是精神病学(精神分析)。埃里克·坎德尔致力的精神病学的研究与科普可谓是医学的未来之光,即讲明了疾病的产生机制,又洗刷了疾病的污名。从医学到科普,人的精神状态如果能够通过拍个片、验个血就能把说不清道不明的都说个清楚明白,那真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 岂能无怪哉的评论

    书名乍一看有点像卡伦·霍尼的《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但谢天谢地,并不是那种“老书新译”。原书是18年出版的,作者就是《追寻记忆的痕迹》那位。书中的知识都挺新的,是一本真的在认真介绍“我们这个时代”的科学家们对“神经与精神疾病”已经有了哪方面的了解的书。(然后按疾病分章节,方便大家对号入座【bushi)。对我来讲比较惊喜的是“性别分化与性别认同”这一章,主要是它解答了(或者说有在试图解答)我一直很想知道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性别认同感从何而来。”……人类大脑中确实存在明显的性二态性,但我们尚不知道这些性二态性与行为是如何关联的。最后关于意识,就只能说“意识仍然是个谜”。┓(´∀`)┏

  • 扭腰客的评论

    归根到底,是因为人类进化之初,毕生追求的只是“生存”与“繁衍”,但是文明、社会大发展之后,我们紧张的大脑和脆弱的神经,还能不能经受住这些花样繁多的刺激与诱惑,就不好说了,“人人都有点精神病”

  • 私享史的评论

    从2014年开启坎德尔自传的翻译,到这本书摆在读者面前,整整十年过去了。至此,我对坎德尔系列作品的翻译也暂时画上一个句号。业已翻译的三本书映照着坎德尔的三重人生:自传《追寻记忆的痕迹》讲述他作为神经科学家的毕生奋斗,《为什么你看不懂抽象画?》分享他从自己毕生最大的爱好——艺术欣赏与收藏中提炼的成果,本书则回归他早年的志业和作为精神科医生的身份。透过这三本书,读者可以认识到一个鲜活且立体的坎德尔:探索科学,践行医学,心怀人文,挚爱艺术。

    这十年于我而言也是人生中百转千回的一个阶段。至今我仍然时常感念《追寻》对我人生的深远影响,感谢坎德尔带给我受用终生的知识、激情与省思。年逾九旬的坎德尔2022年正式从哥伦比亚大学退休,让我们共同期待他能在享受晚年生活的同时再创佳作,我时刻准备着再续前缘。

  • 连木木的评论

    【与队友共读一本书No.8】非常契合我刚读过的奥利弗·萨克斯的人文关怀,既有对心智生物学的汇总性解释与展望(也因此让我融会贯通了此前在脑科学、神经逻辑、意识与无意识上习得的知识点),又拓展了我对某些破坏性疾病的理解,尤其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性分化与性别认同等。同时,再通过横向比对与更深层次的理解,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原来可以打破壁垒,大脑障碍的二次加工也有了更细致入微的生物学认识。

  • gansen的评论

    感谢在很好的时机收到了这本书。毋庸置疑,这就是某领域内真正顶尖的人才能写出的那种深入浅出的,每一行都绝对言之有物的科普性读物。但更精彩的还得是演员陈冲的推荐语,打动了我这个顽固的就愿意和自身的“异常”为伴拒绝人为“矫正”直到肉体消尽的人。我想只有陈冲最直接地回应了,在脑科学领域探索了一辈子的坎德尔能够期望怎样的“新人文主义”。陈在母亲患上阿尔兹海默症时买了此书试图和母亲对话,母亲却好奇“人用意识来研究意识,能有答案吗”,随后忘记了一切,陈却忘不了那道“清醒的闪电”。坎德尔的这书也许无法帮助精神疾病患者理解“现在”的自己,无论脑科学如何发展都做不到,但能成为清醒的人的滞后补偿。没有歧视和误解的美好世界很难到来,但我们可以为了在乎自己的与自己在乎的人,“试图”去了解那些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事情。

  • 早睡早起的评论

    是有一点门槛的科普书,坎德尔太强了

  • 你碗的评论

    内容很好,更牛的是叙述能力,把非常复杂的事物讲述得非常有逻辑且好理解。

  • 姝尹Y(^_^)Y的评论

    ?剛發現這個作者的本科是哈佛大學文學與歷史專業,後來才轉到了醫學專業,拿到了醫學博士學位,妥妥的棄文從醫標竿,好神奇!!!

  • ichbinluz的评论

    梦回生物课。解答了一些困惑。譬如为什么孤独症谱系障碍在我们时代越来越多(考虑到他们不太可能有后代),除了被确诊的人更多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患孤独症的年长父亲的精子的新生突变。肥胖啊它可能是奖赏系统失灵。
    抑郁症看待世界的方式对我有种心灵启发:压抑负面感受但同时对所爱的人抱有敌意,认为自己是失败者但同时对自己抱有高期待——也就反映了如何看待世界上的自己的混乱。我简直会觉得是种社会因素大于个人因素(生物学/家庭)的产物,因为定位自己的坐标尺就在那里。

  • 姜小白的评论

    在脑成像技术滞后的时候,抑郁症对大脑造成的生理伤害不能得到临床观察,法医并不能从尸体判断逝者是否患抑郁症,诸如此类很神经与精神疾病不能得到临床证伪观察,患者被一些误解、谬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抑郁症会让患者产生伤害自己的念头,换一个角度看它的生理伤害程度比肩癌症,使人致命。不求甚解的读了一遍,有让人头大的部分,但并不影响作者传递的感觉,整个科学领域中最大的挑战,是理解经由对世界的个体经验而反映出的人性,其奥妙如何从物质性的大脑中产生。成瘾是大脑的生理性障碍,却常被人责怪缺乏自控力、懒惰,我们改变观念以科学的角度正确的看待精神疾病,也是洞察我们自己内心的过程。“心境”一词从此会改变我对情绪的看法,关于语言的部分对学外语关于听力跟口语、阅读的单独练习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评论

    孤独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这些困扰现代人的疾病产生的过程与大脑的运作紊乱息息相关。神经科学家、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提醒我们,理解大脑与这些疾病的关系其实并不容易。自从笛卡尔的我思哲学将身心二元分立,人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将精神障碍类问题归于所谓的心灵问题,对其与大脑 的关系选择性忽视。这也导致了精神障碍患者遭受的长期污名,比如,认为“患上抑郁就是不懂事”、“肥胖主要是因为自我放纵的性格”,等等。本书借助前沿的脑科学研究揭示大脑的紊乱过程与人们最常见的心理、精神疾病之间的关联,为我们理性看待这些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洞见。同时,作者还试图借助生物学取向的心智研究谈创造力与意识的奥秘,尤其讨论了人类独特的创造力存在于精神分裂症和双相障碍患者身上的案例。

  • 亲爱的桂花树的评论

    没有废话废图,可以当小工具书用的书。阅读门槛很低。这么多种病,一本小册子,在大众的理解力范围之内,讲满了而且没超过。读感很舒适。
    推荐想写心理罪案的,先看看。

  • 希帕蒂亚的女儿的评论

    非常好的一本,近五年读过的神经科学、心理学方面较为前沿的书都被整合在里面,最动容的是作者对精神分析和性别多元的包容态度,二者都有其生物基础。主要讨论各种神经与精神疾病的症状、成因和治疗。孤独症和威廉姆斯综合征是因为7号染色体某片段的拷贝数变异以及成年男性精子随年龄增大的自发突变。这导致社会脑情绪、语言和视知觉三区互动不佳。抑郁来自长期应激释放的皮质醇对突触连接的破坏。锂盐通过阻碍第二信使来治疗躁狂。树突过度修剪导致精神分裂。蛋白质错误折叠造成帕金森病、亨廷顿病、克雅病、额颞痴呆、阿尔兹海默症(不同于年龄增长的失忆)等。蛋白质团块杀死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使得运动功能受限,可用脑深部电刺激缓解。艺术与疾病的联系:双相带来精力,精神分裂带来幻觉,孤独症带来敏锐和重复,阿尔兹海默抑制左脑带来创造力。

  • 夏天珍珠梅的评论

    The disordered mind中译,正好是我想读那种讲生物学/神经科学的(综述)书,而且文风简洁一点废话没有。除了综述各种“disorder”在脑科学层面的研究(和历史上从其他角度进行的研究)之外,还讲了意识/无意识的生物学基础探索和精神分析应如何与这种探索连结。根据参考文献找到了其他感兴趣的书

  • 那个Z的评论

    与许多关于脑科学、心智科学和精神疾病类的书相比,这本书里有些细节很让人感动:如作者会论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家人。之前看过一个展览,更多的也是对于那些几乎已经快成为亚病患的家人的关怀。科学的进步,可以使得障碍者得知,这不是自己所谓精神的问题,而是生物性的、器质性的问题,而对于其家人,也可从“拒绝爱她不想要的孩子”这样的刻板偏见牢笼中解脱出来;再如作者因为对于艺术的热爱,使得他对于艺术家群体有着更具科学量度的观察,与那本《隐疾》一样,对于天才反而有悲悯的视角,不再是关上了一扇窗又打开了另一扇窗那么苍白,而是左右脑抑制性束缚的失衡,一扇窗关上了,却开启了另一个令人无法安定下来的风洞。

  • howie.serious的评论

    诺奖得主的科普书,一本抵得上 10 本。考虑到网红们的脑科学“科普书”中的谬误数量,还是得读这种专家的作品。

  • 冬至的评论

    学界大佬写科普作品就是不一样,扎实又清晰,既有历史梳理,也有前沿成果,论述得松弛有度。虽然从神经科学来理解精神疾病常常给人生硬的“翻译感”,但其所能提供的洞见和真相越来越可观。大脑障碍、孤独症谱系、健忘和痴呆这三部分写得最好,新生突变对孤独症真的有很好的阐释力,骨钙素对失忆的影响也很有启发。此外,作者对皮内尔和克雷佩林是真钦佩啊,反复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