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Epub+Pdf

新浪潮

作者:[法] 安托万·德巴克

分类:生活

ISBN:9787559867766

出版时间2024-4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标签:
 

内容简介

444位人物, 211条参考文献,120部提到的影片,146幅图片,10万字权威讲述,共同构成了这本独一无二的新浪潮之书。

————————————————————

内容简介

新浪潮把摄影机带离摄影棚,成功捕捉到了一代人的生活状态,更永远地改变了电影艺术。

本书通过对大量访谈、回忆、调查报告、报刊书籍等一手资料的精读和缕 析,系统梳理了电影史上这一神话般的历史。而史实之外,新浪潮所具有的精神属性,亦通过作者的文字散发出某种光芒,感召和鼓舞着所有时代“疯狂怀抱雄心且疯狂真诚”的读者。

————————————————————

专业推荐

与本书一起重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新浪潮电影,不是要去哀叹那个激情岁月的逝去,相反,我们会从中获得对电影创造激情再度迸发的信心。新浪潮一代宛如闪亮星群划过影史星河,然后,一定还会有我们。青春,即便是它的迷茫和挫折,也是对的,因为它是生长,是奇迹。

——应雄(日本北海道大学文学院映像·现代文化论教授)

在关于新浪潮的书中,只有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电影史上神话般的“新浪潮”,我们在历史和档案的缝隙中,在文字叙述和银幕之外,看到那个时代,看到那些人,看到迷影之爱的神情。

——李洋(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

安托万·德巴克的《新浪潮:一代年轻人的肖像》 展示了新浪潮作为上世纪电影最标志性的创世记,与其大胆挑战传统且勇于创造电影语法的精神息息相关。一甲子后,当新浪潮的恐龙陆续灭绝,他们的思想早已扩延全世界。这回轮到了新世纪的华语电影,它将以反叛之名大声宣告:明天属于我们!未来将是我们的启示录!

——孙松荣(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

坦率、直接、粗暴、叛逆、躁动不安,令人感到困惑的智性,不羁的创造力,疯狂的美学抱负,安托万·德巴克笔下的新浪潮属于永恒青春的神话学。一本以文化史的方式著述的电影断代史,一如既往的脉络化治史方法,与“青年土耳其人”气质合拍的写作风格,绝妙地解读了新浪潮何以青春不老,何以成为神话。那些直接活在电影里的伟大身影在字里行间时时浮现,不可遏止地唤起读者对电影的怀念与爱。

——安燕(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新浪潮”、迷影文化、青春之恶、影坛革命、电影之死……一段段荡人心魄的历史文字背后,却是冷静严谨又不失个人体悟的学术判断与思想剖析,对于电影本身的历史,安托万·德巴克仿佛隔代遗传了安德烈·巴赞那种充满理性的热爱。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侯麦、里维特……这些改变电影历史的人物,一个个走下神坛,重返青春;唯其如此,他们才伟大得更真实。

——李奇(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教授,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电影学博士)

章节介绍

推荐序/王方
中文版序
1 前 言
5 芭 铎
11 影 迷
17 碧姬与“青年土耳其人”
21 青春之恶
26 成年人开展调查
32 “新浪潮志”
35 新浪潮有文学性吗 ?
39 银幕上最初泛起的纹波
43 电影与青年
49 神童们的电影节
I – XVI 新浪潮20佳
57 群像速写
63 影坛革命
73 一种关于青春的神话学
83 来自父辈的纠正
88 强弩之末……
90 直面历史时的惴惴不安
98 死 亡
100 神话永在
107 参考书目
111 译名对照表

网盘地址:

新浪潮Epub+Pdf

书友评论

  • 过期酸奶的评论

    简介有问题。把摄影机带离摄影棚的,是罗马不设防城市、塞上风云等片。就此,法国新浪潮只是跟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 朗格盧C的评论

    沒有浪潮, 只有大海, 因為青春, 因為神話永在……

  • 小电子的评论

    超级无敌好。。。果然书都是专业以外的最好看!
    二编:看完了。感觉到自己正在复活!!!
    翻到“神话永在”那一页的时候,蓝色的字在台灯下反光。去年李洋、应雄、蔡文晟老师都来过,讲“绘画反对图像”,讲戈达尔的电影批评,讲迷影。我又念起了两年前模模糊糊的“电影之爱”。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只会对看过的作品日思夜想。比起现当代文学的沉重,我总觉得电影轻盈、自由。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就像Louis Armstrong一样,给人一种“生活在别处”的躁动不安,以及一种追寻的冲动。

  • 乙左左的评论

    大开本,图片丰富,关于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全方位探索和解读,从历史、经济和政治等诸多方面梳理其产生的背景,夏布洛尔、特吕弗、戈达尔、雷乃等我们熟悉的导演纷纷登场,那张“不存在的家庭”全家福令人印象深刻,新浪潮电影不仅仅是拍摄技术上的创新,从题材到运作模式都突破传统,就如书中的定义:“新浪潮乃一场由好几个大小极为不同的导演同心圆所组成的电影运动。”法国新浪潮电影让我想到法国新小说,同样令人着迷,革新的意义更在于精神层面,也因为新浪潮的耀眼与短暂,与其说是经典的时期,倒不如说看起来更像是神话,即便这么长时间过去了,我们依旧能在它身上汲取营养。

  • 土匀的评论

    《新浪潮》以时间顺序编排,从碧姬·芭铎聊到瓦蒂姆与特吕弗的官司,以文化研究的路子书写,读下来新浪潮的起源和时代背景、发展与特点以及最终的死亡与余晖基本都了解了。德巴克首先将新浪潮放置在青年文化兴起的背景下研究,在缺乏历史纵深的这一世代中,新浪潮的“政治性”是成就其神话的重要原因。提出问题便能使定见变得复杂,强烈的错位感促使这一批青年导演以“观看”的形式进行介入,这便是新浪潮的意义。
    建议先读这本再看《迷影:一种观看的方法》。

  • Florian的评论

    没意思。

  • 把噗的评论

    永远的新浪潮,青春和自由。

  • 除非的评论

    迷影+新浪潮,德巴克老师的这两本书犹如神话的书写,每个借此揽镜自照的人,瞥见的无不是我们的电影、我们的当下、我们的青春…

  • 好像丢丢的评论

    诚如友人所说,细节满满,但八卦得很清新~~

  • TLT-Marionette的评论

    +

  • 路米內的评论

    主要是个好嗑的画册,文章仍是德巴克迷影史的小切片,材料管够,一篇essay也够吃的了,但比如有一节写新浪潮到底是左是右,就绕来绕去讲不清楚

  • 王腾的评论

    新浪潮取经之本,新浪潮运动是彻头彻底的胜利

  • Pierrot的评论

    喝了三杯咖啡,抽了两只高卢烟,怪不得要把chesterfield和lucky strike拍进去

  • Jenny007的评论

    书籍选用大开本让读者体验完美的视觉冲击。146幅图片,444位各色人物,涉及120部电影的文字讲述,重温上世纪六十年代法国电影新浪潮的激情岁月…

    从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侯麦、里维特…等与众不同且改变电影历史维度的人物身上,看到彼时的法国、法国电影界自由不羁、青春不老,伟大而真实的时代特色。

    他们的反叛之火燃遍全世界,并为后人带来无尽遐想……

  • JOJOJ的评论

    “我们什么都不必靠自己征服,因为前人已帮我们把该发明的都发明了,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把该想的都想了,把该看的、该评判的、该破坏或该建立的,也都一并做完了。我们至多只需去居住、去佩服、去感谢、去睡觉、去做梦。每个世纪都有自己的痛处,每个世代何尝不是?有些世代受苦,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他们仿佛霍然来到了一个空无一物的世界,至于另一些世代,他们受苦则是因为一个完全相反的理由:他们来到的世界,已经太充足、太完备,那是一个父执辈的存在感过强的世界。简言之,这是一个无关乎对错的事实:我们无须再去为自己的生活创发些什么,只管尽情地去活就好,我们只要好好地去继承父辈为我们写下的、思考的、拍摄的一切,这就够了。也就是说,我们属于一个旁观者的世代。”

  • Théo的评论

    “我们不妨说,这种形式,就政治意义上来说,就像一只双面的奇美拉:当它关乎的是形式时,即会向右靠,但一旦牵涉到写实主义的问题,便会向左转。”相比128系列的《新浪潮》,德巴克这本更多关注的社会与文化层面的问题。(大16开精装,好景观,好适合收藏……)

  • momo的评论

    兼具实用性、可读性和观赏性的书。文字量不大,一下午读完。每个时代的青年或多或少都有着相似的烦恼和思考,新浪潮经久不衰的魅力或许就在于此

  • 门口狗的评论

    新浪潮—活在自己的时代中/记一笔:在1950年恰好满20岁且在一个旧世界出生的我们,拥有能去消耗的一切…我们至多只需去居住、去佩服、去感谢、去睡觉、去做梦。

  • moment的评论

    借由一场人类突然出现的集体失忆背景,延展出记忆移植的高概念想法,并在这个点子的基础上不断延展出各种奇思妙想的各种故事。小林泰三的脑洞果然一直很大,不由得让人想起曾经的那个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 田园牧歌的评论

    那时候什么也不懂,只会对看过的作品日思夜想。比起现当代文学的沉重,我总觉得电影轻盈、自由。不管怎么说,这本书就像Louis Armstrong一样,给人一种“生活在别处”的躁动不安,以及一种追寻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