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增订版)Epub+Pdf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增订版)

作者:刘后滨

分类:文化

ISBN:9787300297873

出版时间:2022-1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标签:
制度史 
隋唐史 
中国史 
历史 
中国古代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古 
隋唐 
 

内容简介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是关于唐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准确地说,是关于唐代政治体制变革的研究。从所针对的问题来说,表面上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但提出问题的角度却与一般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有所不同,更不同于传统的职官制度史。政治体制是一个现代政治学的概念,从政治体制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国家权力结构及其运行机制,进而取代传统的职官制度史,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重要学术取向。仅就唐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来说,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在陈寅恪、岑仲勉、严耕望、唐长孺、谷霁光、陈仲安等前辈学人以及内藤乾吉、砺波护等日本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职官、军事、法律等制度方面,近年都有一些高水平的论著发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是在广泛吸收学术界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对唐代政治体制的整体运作机制及其变迁进行初步的探讨。

章节介绍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一、唐代三省制研究的学术积累与新问题的呈现
(一)三省制研究基本面向的奠定
(二)三省制基本问题的展开与新问题的呈现
二、本书的研究取向
(一)从公文形态的变迁看制度的演进
(二)隋唐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线索及“中书门下体制”的历史定位
第二章 唐以前的公文形态与制度变迁
一、从蔡邕《独断》看汉代公文形态与政治体制的变迁
(一)《独断》有关公文书内容的文献考释
(二)汉朝奏事文书形态的演变与政治体制的变迁
二、奏案的形态与魏晋南北朝的政务申报与裁决
第三章 三省制下中央机构的公文运作
一、奏抄的文书形态及以门下省为中心的公文运作
(一)奏抄的文书形态和应用时间
(二)门下省对上下行文书的审署申覆
二、制(诏)敕文书的成立及以中书省为中心的公文运作
(一)隋朝内史省的内外建制及其起草宣行诏敕的职权
(二)唐前期中书舍人的主要职掌
(三)中书省对“王言之制”的宣署申覆
第四章 使职发展的文书体现与中书门下体制的确立
一、唐前期使职差遣的发展
(一)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统治形势的变化与使职差遣的发展
(二)六部和寺监机构使职化的出现
二、使职行用的文书及其运作机制
(一)使职与状的应用
(二)使职所上文书的裁决机制与中书舍人参议表章
三、中书省地位的变化与政事堂裁决政务
(一)中书省地位的提高和职权的转换
(二)政事堂裁决政务及其实体化
四、中书门下体制的建立
第五章 中书门下体制的结构与运作
一、中书门下的机构建制
(一)中书门下作为一个常设机构的法律定位
(二)五房与堂后官
二、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及其运作机制
(一)安史之乱及其后的战争环境造成的行政体制的变化
(二)唐后期使职行政体制的确立
三、三省职权与地位的转变
(一)尚书都省机构和职权的变化及其与中书门下之关系
(二)中书省机构和职权的变化及其与中书门下之关系
(三)门下省机构和职权的变化及其与中书门下之关系
四、中书门下体制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新格局
第六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宰相制度与中枢格局
一、中书门下体制下宰相制度的演进
二、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中枢权力格局
第七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奏事文书与政务裁决机制
一、奏状与中书门下的商量处分
(一)从奏抄到奏状——政务申报与裁决文书形态的转变
(二)奏状的呈递机制与中书门下的商量处分
二、敕后起请与商量状的应用
(一)敕后起请的文书形态
(二)两税法的实施与敕后起请的应用
(三)敕后商量状的应用
三、枢密使在奏状传递中的作用
四、堂帖、堂案与宰相独立裁决政务
第八章 中书门下体制下的制敕文书及其运作
一、制书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
(一)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前后制书签署程式的变化
(二)翰林学士、枢密使和宰相在制书成立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二、敕旨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
(一)敕旨的特性和应用范围
(二)敕授告身与敕旨的应用
(三)敕旨发布程式的变化及其意义
三、敕牒的特性及其发布程式
(一)敕牒的文书特性
(二)敕牒的应用场合及其与敕旨的异同
(三)敕牒与中书门下体制的特征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网盘地址:

书籍网盘

书友评论

  • 大肥羊的评论

    以预闻,决机宜,奉行为平衡的三省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随着与皇权的互动以及实际政务运行的需要,逐渐打破原来三省在政府最高权力分享中的平衡地位。作为原有会议地点的政事堂,演变成实体机构的中书门下,俨然以实际宰相府署的地位位于三省之上,而三省的地位逐渐弱化为下行文书的签发机构。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原有的政治格局和科层体系被打破,皇帝更加频繁参与到政务中,以皇帝本人名义作为合法性的使职系统开始为原有体制注入新的活力(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这种创新包含了自发性和强烈的外部干预两种方式。但这种官职差遣正式融入到正式行政体制要到宋代元丰年间才完成,将宋人的两府三司制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